胡一刀2021-02-15 01:11:02

对一战一直比较模糊。我们从小对二战耳熟能详,毕竟中国是二战的主要参战方。一战在当时中国称为欧战,感觉是挺遥远的事。

前面说到德国几十年的周密部署专注于先向西迅速拿下法国,再回头摆平俄国,从而避免两线作战。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矛盾,本来跟法国没半毛钱关系。可是碰上德国人一根筋,在俄国为挺塞尔维亚小兄弟集结军队后,德国向法国俄国宣战,并且主要兵力迅速由比利时攻入法国,逼近巴黎。

当时各国的主导思想都是进攻是王道。几十年前的普法战争俾斯麦率普军对法国军队不断主动出击,最终打败拿破仑三世占领巴黎。这个经验对各国军队影响很大。法军出现了所谓“进攻迷信”。这个思想的狂热支持者提出“征服的欲望是胜利的首要条件”“战斗首先是士气的较量”“进攻只需要两点,知道敌人在哪和决定怎么打。敌人的意图无关紧要”“胜利不属于伤亡最小的人,而属于意志最坚定和士气最高的人”。法国军校这种思想成为主流,冷静的声音靠边站。但一战的情形与普法战争大为不同,武器飞速发展,机关枪和重炮的出现给防守者巨大的优势。所以在战争初期法国军队不断组织冲锋,成为德军强大火力的牺牲品。当时的上尉戴高乐说“世界上所有的勇气抵挡不了子弹的杀伤力”。德国人一根筋,法国人则是聪明过了头。法国人容易把所有的理论都推到极致。

战争才打了一年交战各方已经蒙受巨大的伤亡。1914年的5个月里德军损失八十万人,其中十万人阵亡。法国和奥匈帝国伤亡人数都在数百万。一战结束时很多人天真地以为战争的残酷会防止大战再次发生。事实上一战为更残酷野蛮的二战埋下了伏笔。二战的主要人物大多在一战已经出场了。戴高乐还只是个上尉。贝当是法军的将领。丘吉尔是英国的海军上将。兴登堡是德军东线的总指挥。斯大林此时估计还在搞地下工作。中国此时是段祺瑞的北洋政府,蒋和毛还没出名。西线德军和英法军为每寸土地激烈争夺。一位德军士兵看到自己的上尉负伤倒在两军之间,跳出工事,冒着敌人炮火把上尉扛回安全地带。这位小兵为这事被德皇威廉亲授二级铁十字勋章。小兵后来在自传中说这次历险毫发无伤让他预感自己的伟大前途。他就是传令兵希特勒。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这话并不赞同。人群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个体,他们左右了千万人的命运,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大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全球战略2021-02-17 21:40:33
1914,1915两文都不错,但丘吉尔不是英国的海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