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2197&id=154959
我想,我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这无足悲伤。无论什么人、处于什么年岁,依然有很多成长的空间,也有无数的挑战待克服、成就待完成。未来的希望无穷,尤其当我们以这样的目光视之。不过,我相信我们最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五个月大的时候,是我们的高峰。
那段黄金岁月非常之短。因为等我们长到七八个月大,很多事都有了变化。可是当我们才五个月,那是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五个月大的婴儿,多半已忘了出生时的种种困顿;她适应了新的世界,而生命诸般苦难和抵触尚未来袭。这时候,恐惧、贪婪、怀疑都不存在。时间观念尚未成形,她不必匆忙,不需期盼,无须焦虑。五个月大的婴儿已够强壮,协调性也好到可以转头环视周遭,和任何人产生接触。有时候,你会在邮局、朋友家或是公车上,看到躺在母亲怀里的五个月大的婴儿。她不认识你,却凝视着你,突然赏你一个灿烂的微笑。好一个快乐的礼物。
这是接触至为纯净的展现。没有人能做得更好。等到七个月大,婴儿开始怕生了,对不认识的人感到不自在。可是对五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整个世界还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趣而美丽,值得她璨然微笑。
人类的生理时钟为什么这样设定,至今依旧是个谜。为什么人在五六个月大之前,陌生人都像是朋友,之后戒惧之心便悄然掩至?这两种心态都关乎生存。和他人接触是很重要的,防人之心也是。有时候,两者之间的转换几乎难以觉察,有时又明显得惊人--婴儿看到不是母亲的人,常会大哭大叫。无论是哪种反应,都是失去了上天的恩宠。如果我们幸运,在未来的年岁中还能够对这样的恩宠惊鸿一瞥,只是它已不是原本的模样。它再也不可能如此的不假思索、一尘未染。
幸运的是,有些人多多少少依然保有这种不寻常的能力。他们能与任何人产生联系,即使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对成年人来说,这种能力展现的面貌各不相同,因为大人是独立的个体,说话、行动皆可自主。对某些人来说,与人为善易如反掌。我想到娜达莉,我们家一个21岁的朋友。有一回我看到她走进一个房间,里头有好几个人在用餐。她像皮球般四处蹦来蹦去,和每个人联络感情。换成是别人,或许只是挥个手算是对所有人打了招呼,可是她的问候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或以笑容、笑话,或以三言两语、回忆旧事,随对象而各个不同。她的招呼语言前后不过数秒,自然又不假思索。每个被她问候到的人都有明显的改变。他们有的绽出笑容,有的心情放松、豁然开朗。
另一个朋友茱蒂也是一例。她是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怕生这回事对她来说似乎全不存在。无论是走在街上、站在人挤人的机场、坐在餐馆里,任何情况下她都能跟任何人谈上话,即使是最羞怯最猜疑的人。有一天,她去银行办事。排在她前面的男人扭着身子想抓背后,可是怎么样也搔不到那个痒处。茱蒂注意到了,主动表示要帮忙:"对不起,你要不要我帮你搔搔背?"她说这话的时候心中完全坦荡,既无不当动机,也不怕对方有激烈反应。大部分的人会认为主动提议帮这种忙非常忌讳(接受这种忙也是),因为这是侵犯陌生人的私人领域。可是对茱蒂和类似她的人来说,这种禁忌不是不存在就是微不足道,所以她的自由空间开阔得多。
这种与他人接触的能力有什么用?又有多重要?你可能不用在银行为陌生人搔背,不过就某种程度而言,如果你能活用这个天赋,很多不可知的可能性说不定就此点燃,人我之间的能量得以交流,一个新世界于此开展。总而言之,生活会更加有趣。
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构筑围墙,而且发现自己也被别人的围墙阻挡在外。要活下去,这个决定比较容易,也比较务实。再怎么说,别人很可能对我们的善意大惊小怪。而且,那样太费事了。保持距离比较安全。可是,没有外人的滋养--不同的刺激、相左的见解、新奇的感情--生命未免贫瘠。再者,我们下面会看到,与人接触越少,健康就越糟。不能与他人接触,可能会导致悲剧发生:孑然一身、与世隔绝。我们变成了自己的狱卒。为什么不能对别人开放胸怀呢?原因不一而足,最常见的是:自惭形秽,总觉得别人比我们聪明优秀;优越感作祟,认为和别人联络感情是浪费时间。或许,我们害怕因此被侵犯、被摆布,或是害怕受到屈辱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