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激励军队同纣王决战。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战俘武装起来,连同守卫朝歌的商军共约17万人,由商纣王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战斗开始,当周軍向商军冲杀时,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攻击紂王,帮助周帅作战,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由于史料缺乏记载,牧野之战的年代成了一个千古之迷。
1976年出土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gui,音诡) 。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 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按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 此簋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称为利簋。它是目前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造型端庄稳重。为了显示簋主人的贵族气势,两面和方座的四面各铸一突睛露牙的饕餮 (tāotiè,音涛贴)纹,狞厉森然。
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2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 。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大意为武王征伐商纣,于甲子日早晨举行岁祭,占卦,当晚灭了商。辛未日,武王在偃师赏赐有功之臣,右史利得到金的赏赐,制造了这件宝簋。
利簋的铭文与其它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据《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日清晨,而利簋的铭文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
利簋的铭文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1996年-2000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经历多方考证,包括钟鼎铭文史书记载、当时天文观测的记载、墓葬考察,最终确定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是在这一天的天亮之前对朝歌城发动总攻的,当天占领朝歌。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确定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2012年,利簋青铜器被评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