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世界2014-01-05 23:01:11
网上有人提到杨曼青主持<北京新报>,也有<北京晨报>一说,听这报名都有点像历史穿越,太现代。杨先生还不算大牌报人,说他'主持'有点过,当时供过职的计有<进化报>、<京师公报>、<群强报>几个地方。其中<群强报>社址在樱桃斜街,沿大栅栏往东一蹓跶就是鲜鱼口。杨先生还对老北京的五行八作风土人情特别有兴趣有研究,跟沿路的店铺老板都相熟。您道是为什么?老杨他是旗人哪。自满清入关,领了二百多年的钱粮,北京旗人多多少少都培养出这种范儿来,闲的!老杨见会仙居掌柜的老刘发愁买卖不好,就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去掉杂碎里的心和肺(调整口感)、加酱色(遮盖秽气)、勾芡(充数儿)、以炒肝儿为名(蒙人)。这几招一出,登时造就出一款流传至今的老北京小吃。这大约是在1900?1910年之间。也是在这项发明的前前后后,莱特兄弟把飞机开上了天,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

这之后炒肝儿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和挑战。最主要的是三几年间在会仙居斜对面开张的天兴居炒肝儿,本来的炒酱改用酱油,口蘑汤改味の素,省事省时省力!题外话:要我说,发明味の素是日本鬼子对中国犯下的最大罪行。从那以后中国烹饪就走上了下坡路,到如今只要是中餐吃完了都是满嘴味精的味道。我总觉得,近代中国国民性里有一种如能变通决不刻板、能偷工减料决不精工细作的气质,更在近几十年里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味精这鬼东西正戳在中国人的软肋上。炒肝儿也就随着所有中国菜一起,逐渐失掉了它原本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