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慧2010-07-13 01:27:44


程乃珊


一. 旧上海流行音乐的萌芽

20世纪初,上海这个东方的大城市,也与全国一样仍然处于传统古老文化的社会中,乐坛静悄悄,虽然当时的“租界政府”创办的“工部局乐队”,已由仪仗形式的乐队演变为正规的交响乐队,经常公开演出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上海国立音专及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艺术院校也都已建校招生授课,但所有这些文艺活动,都被当年人们称之为“象牙塔里”的人,人数即少,活动范围也不大,因此在当年上海的文化生活中并未起到多大的影响。
 
到了三十年代,上海乐坛却轻轻刮起一股流行音乐风,这股风开始在一些民间歌舞团,民营无线电台及有声电影里萌芽生根,很快便开花结果,遍及全市乃至全国,尽管这类表演格调不高,也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水平,但这些文艺活动却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开辟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推动了民间文艺的发展。
 
最早推出歌舞及流行歌曲这一新生儿的,应该算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黎锦晖及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了,该团那时经常租借一些小型的剧场,或在达官贵人的堂会上演出,节目即是黎本人的创作,其代表作有“毛毛雨”、“可怜的秋香”、“桃花江”、“特别快车”及小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等。
 
演出的艺人中,有后来成为我国国歌作曲者的著名革命音乐家聂耳,(不久聂耳因不满黎锦晖在当年抗日国难当头粉饰太平的作风愤而离去),女艺人有黎明晖、王人美、白虹、徐来、胡茄等等。这些歌舞团演员大多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只是依靠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或好身段载歌载舞,但却受到当年许多市民的喜爱,也许这就是“下里巴人和之者众”所以然吧!

但是,小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之类的演出影响所及,甚至当年的一些中小学校,都采纳其为学生文艺活动的节目,可见当年黎锦晖及其明月歌舞团是如何的红极一时,不久它的演员大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演员。
 
与明月歌舞团同时代比较有名的,还有严华,周璇的新华歌舞团,龚秋霞,胡蓉蓉的梅花歌舞团,这些歌舞团在推动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方面,对人民大众文娱生活有一定的价值,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所创作的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爱国左翼艺人的歌曲交相辉映。
 
源于上海的中国流行音乐,其成功自然离不开曲作者们的功劳,但这些流行曲作者往往一生命运多舛。三十年代我国流行歌曲代表作“毛毛雨”、“桃花江”,其作者是黎锦晖,但此人的艺术生命颇短暂,所创作的歌曲也不多,四十年代以后,他无所作为,再没写什么流行曲了。

再继黎锦晖以后的岁月里,写流行歌曲的大约有十多位。他们是:陈歌辛、黎锦光、姚敏、李厚襄、严个凡、严华等等,其中以陈歌辛、黎锦光最为知名,作品也最多。陈歌辛主要为电影写作,黎锦光则为“百代唱片公司”写作,他们俩年龄相仿,都写过数百首歌曲,成名作品也同样多,而他们的一生经历也同样坎坷。
 
陈歌辛(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之——陈钢之父)的历史背景不是本文所可以讲得清楚的,笔者只能从写作流行歌曲的一个侧面去评述他的一生。陈歌辛自幼聪明,喜爱文艺,很早就投身于歌台舞榭,曾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梅也学习钢琴、声乐及作曲等专业知识(梅也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音乐教授),在音乐造诣上颇有收益。
 
三四十年代之交,陈歌辛开始写作流行歌曲,他的成名作颇多,其中那首最著名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不但在四十年代走红全国歌坛,二战结束后,美国流行乐坛还有人把这首歌译成英文“Rose Rose I Love You”,改编成爵士乐,出版了唱片及乐队曲谱,流行于美国及世界各地,很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除了这首歌曲之外,陈歌辛著名的作品还有:“蔷薇蔷薇处处开”、“夜上海”、“梦中人”、“可爱的早晨”、“秋的怀念”、“海燕”、“渔家女”等等,旋律都十分优美流畅,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歌曲都灌制成唱片,并出版了歌集。
 
但陈歌辛的生活并不富裕,一生过着很平淡的日子,48年他曾去香港为那里的电影公司写作,51年与一群爱国的影人返沪,为上海的大光明制片厂摄制的周璇主演的影片《和平鸽》写作音乐,随后受聘国营的上海电影厂任专业作曲,57年他不幸被错划为“右派”,受迫害而逝世,死时才四十多岁。
 
黎锦光的命运大致与陈歌辛相同,他年轻时跟随那位“大名鼎鼎”的长兄黎锦晖搞歌舞团走江湖演出,后随英国钢琴家兼作曲家辛格学习作曲,三四十年代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写作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并为上海新华电影厂写作电影歌曲。
 
黎锦光是湖南人,所以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湖南乡土风情。他的著名作品有“采槟榔”、“香格里拉”、“疯狂世界”、“五月的风”等等,特别是他为当年的日本歌星李香兰写作的那首“夜来香”,不但风靡全国,多年后并流传到海外,世界各国出版此曲的唱片版多达八十个以上。

尽管如此风光,而黎锦光本人却一分稿酬也拿不到。他年轻时的妻子是当年走红的电影明星及歌星白虹,50年代离异。黎锦光一生穷困(还不至于潦倒),全国解放后,他任上海唱片厂(前身即百代公司)音响师,由于他在解放前曾写过大量的“黄色音乐”,因此全国解放后他“夹着尾巴”战战兢兢地过日子,生活相当清苦,83年病逝于上海。
 
陈歌辛、黎锦光这一对难兄难弟,40年代写了许多流行歌曲,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定论,综观他俩的人生历程,也可以归结为悲剧性吧。他们都曾写过一些誉满海内外的歌曲,而他们却没有多大的收益。陈歌辛在50年代初曾说过:“如果让他到国外去领取‘玫瑰玫瑰我爱你’的稿费,他可以捐赠一架飞机给国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话是有错误的,因此受到严厉的批判,而当年如果他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他的稿费的确可以买一架飞机。

同样情况,黎锦光的一曲“夜来香”,长时期在海外被录制唱片及盒带,版本多达八十个以上,而他本人同样一无所获。到八十年代,当年演唱“夜来香”的日本红歌星李香兰,因怀念此曲作者而邀请黎锦光赴日本叙旧,并赠送一架夏普四喇叭手提式录音机以表谢意,黎锦光总算得到一点安慰。而陈歌辛非但一无所获,还落得一个枉死他乡的下场,这就是两位主要的流行歌曲作者坎坷的人生。
 
这里还应该提一下我国的老前辈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他当年为有声电影创作的几首歌曲“天涯歌女”、“春天里”及“秋水伊人”(《古塔奇案》插曲)在民间流行传唱的盛况,较之黎锦光的几首流行曲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的街头街尾,到处有青少年欢唱。——“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郎里格郎里格郎”的歌声,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港台流行歌曲的源头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各种原因,上海一批影星与流行歌星相断离沪,南下香港,使原来流行曲一潭死水的英帝殖民地香港的歌坛突然热闹起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征服全港以及东南亚各地。

当年南下的影星歌星中,有周璇、姚莉、白光、龚秋霞、张露,后来还有吴莺音、秦燕文,作曲中即有陈歌辛、姚敏、李厚襄等等,这批影星和歌星及作曲家到香港后,为那里的“永华”、“长城”等电影公司工作,拍摄了一批片内有插曲的影片,把海派流行曲吹到了香港。其时,世界电视业兴起,香港也建设了电视台,这批上海南下歌星于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在电视台上非常活跃,极大地影响了香港人传统的娱乐生活。

香港五十年代以前,海派流行歌曲并没有多少地位,仅有一些从大陆流浪过来的低级歌舞团偶尔在低级的场所里演唱,当年香港人的娱乐生活主要是粤剧,茶楼酒肆均有粤剧清唱表演,而且非常盛行,深受港人喜爱,香港人日常习惯“饮茶”消遣。茶楼遍布于各条街头角落,而且高朋满座。粤剧清唱一般安排在下午时间内,茶楼大厅内设一舞台,由粤剧女伶轮流清唱,由广东民间乐队伴奏。

当年香港的著名粤剧女伶月儿、小明星等艺人,晚间在剧场演粤剧,下午经常出现在这些茶楼上表演“女伶清唱”节目,很受当地港人欢迎,其盛况几十年不衰。

但自四五十年代之交,大量的上海歌星南下香港,没日没夜在电台电视台传播上海流行歌曲,一时间“夜来香”、“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等歌曲在香港满天飞。受此冲击,传统的粤剧女伶清唱开始衰落,不几年就完全消失。香港歌坛被上海流行歌曲所替代,并从此发展壮大。

没多久,在海派流行歌曲的基础上,有香港歌手自创自唱的粤语流行歌曲出现,而且使用当时欧美乐坛电声乐器伴奏,产生了气象一新的感觉,极受人欢迎。这种流行曲很快就风靡全港,并流行到东南亚各地。(补:这段音乐发生的标志是许冠杰和《铁塔凌云》)

当年涌现出的这种粤语流行歌星就有罗文、汪明荃,后来又出现了谭咏麟、陈百强、张学友、梅艳芳、叶倩文等多人,歌曲有:“万水千山总是情”、“漫步人生路”、“一见你就笑”、“你知我知”、“上海滩”等。

后来又发展了香港风格的国语流行曲(即普通话),特别是台北出现了一颗杰出的新星邓丽君,迷住了港台及东南亚的华裔族人,普通话流行曲“小城的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绿岛小夜曲”大批出现,尤其是立体声盒式磁带的出现,粤语和国语的流行曲更是打入了港台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使流行歌曲在港台及东南亚人口众多的地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来源:程乃珊的蓝屋博客


上海滩老洋房──百代小红楼
上海滩最后的小开──查理林1
上海滩最后的小开──查理林2
大户人家──朱家小开的爵士乐队
前尘往事:李香兰



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新加坡传统华文书店与文化空间
  • 新中两国交往大事记(止于1950年)
  • *南洋风情──上海玩具博物馆
  • 上海徐家汇有个“土山湾”
  • 吴冠中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