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著名作家龙应台到香港大学去做一个关于人生启蒙歌曲的演讲,题目是:“一首歌,一个时代”,非常好的题目,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对中国和台湾来说,各自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长达70多年的分离,以及各自发展的艰辛,伴随两岸人民生活必然有很多歌曲可以反影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面貌。
龙应台一开始阐述了一首好歌,一首可以跨时空流行的歌曲的共同特点,就是触碰了当时社会人心中的那一根弦。随后,她介绍了她自己成长的经历,她是在台湾南部的一个小渔村的日本木屋里长大的,伴随她长大的是她父亲躺在躺椅上用一台老留声机播放的《四郎探母》(京剧杨四郎探母〉,以及她母亲在炒菜时听的陈歌辛的一首《五月的风》。因为是她童年时常听的,肯定会留下一生难忘的印象。尽管她当时很小,不可能像她父亲那样,听到最后高潮处,热泪奔撒。我相信,《四郎探母》在她父亲感情中触碰到的弦,和她肯定不一样。
她父亲是随老蒋1949年去的台湾,原本还以为可以打回去的早期去台湾的外省人第一代,在经过了十年后也都知道大陆是回不去了。母亲还在大陆,却不能回去探望。《四郎探母》真的不仅在情感上非常触碰他的那根弦,剧情历史典故也和她父亲的经历非常近似。可想像她父亲当时心情会是怎样的无奈和悲伤。她本人是外省第二代,应该不会对那首歌有她父亲同样的感触。留在她记忆中的,是童年的回忆和对那首歌曲和她父亲的怀念。
龙应台说罗大佑(一个台湾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曾告诉她,他心中的那首最经典的歌曲是《绿岛小夜曲》,一首台湾流行的甚至在大陆都耳熟能详的爱情歌曲。不过因歌词中有“绿岛”一词,一个台湾早期戒严时期关押政治犯地方的名字,逐渐被社会演绎成了一首反叛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歌。龙应台还介绍了,陈歌辛的人生悲剧,一个以自己作曲的歌声,给很多同时代人生欢乐的作曲家,在大陆被打成右派并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大陆和台湾,都在1949年之后,各自经历了非常不同的历史,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歌曲伴随那个时代。龙应台此时话题一转,说:“一首好的歌曲,是历史的见证,它是集体情绪最忠实的记录者”。非常恰当的点评,好的歌曲之所以能流行于社会,必然有故事背景,有大的社会历史经历。可能出于偏见,龙应台接着问台下前排的一位校领导:“你的人生第一首启蒙歌是什么?”
不料想,那位被提问的人回答说:“我想是我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龙应台回问到,真得?那《我的祖国》怎么唱?结果却震撼了!台下开始有几人带头唱了起来,后来几乎全场都齐声唱起了《我的祖国》。那个歌声在那个场合是那么地震撼,比任何时候听到它都觉得有说服力,有感染力。龙应台自己也被震撼了,她一时脸上流露出的尴尬说明这很出乎她的意料。
其实,龙应台和全部台湾外省第一代或第二代都不可能知道,大陆自1949年以来都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大陆从1949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境况开始走上了建设国家,保卫国家,发展自己幸福生活的宏大的社会运动中。1949年时,中国大陆人口文盲比例高达90%,人均GDP几乎可以忽略。一个村子里能认几个字的,必是凤毛麟角了。文化的荒漠,经济的落后,物质产品的缺乏,不仅造成很多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会引发民众的失败的情绪。但是,经过战争最终当上国家主人的那份自豪感和责任感,支持着中国人民振奋地从战争年代走向了建设国家的大潮。建设我们自己的“祖国”,就是当时全体中国人民心中那根最感性的弦。
从此,几亿中国人共同进入了一系列的运动中,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大跃进,反右,。。。文革,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科学的春天,。。。 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有挫折,遇到过严重的问题和挫折,走过弯路,付出过巨大的牺牲,有齐心协力的壮志,有欢心鼓舞的时刻,有喜悦洒泪的幸福,有不可言状的委屈,有巨大的牺牲和痛苦,有无尽的付出和辛劳,。。。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不屈的,勤劳的民族。全体中国人民心中都有一根弦,那就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和富足,为了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所以,《我的祖国》能成为一首跨时代的经典歌曲,绝不是偶然,因为它伴随了中国人民在那个峥嵘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是精神支柱。它鼓励着全体大陆人民,在最艰苦,甚至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都一如既往义无反顾。这是一个图强的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见证,是集体情绪最忠诚的记录”。
《我的祖国》和同时代台湾流行歌曲表达的情感不同的是:大陆的《我的祖国》所表达的是一种宏大的几亿人的国家追求自己幸福的精神面貌,是振奋的、充满爱的、自信的情感。在这首歌的激励下,大陆人民前仆后继,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缺乏知识、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不靠外援独立自主的情况下,生生用性命和血汗,用血和牺牲的代价去学习,趟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而同时代台湾流行的《四郎探母》,《五月的风》或《绿岛小夜曲》等,甚至之后的邓丽君的歌曲,则多少带有小资的那种情调,忧伤和怀旧,男女之爱,安逸中的无奈,甚至有些无所事事不知所谓的无聊。我不是说那不是一种值得怀念的情感,而是说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结果有时并不如过程来得更酣畅淋漓,台湾外省人(中华民族的精英)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最关键的这几十年未能参与其中,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和缺失吗?也许对很多小资来说,他们心中可以暗暗感到某种庆幸,因为我们不在大陆,免于遭遇到不幸和苦难,否则也许会像陈歌辛那样死于非命。有这种可能!但一个民族走出自己命运的苦难,不需要付出吗?不需要牺牲吗?法国无论是拿破仑时代或是法国大革命时代,难道没有牺牲吗?记得龙应台还有一句非常典型的小资名言,她说:“我不关心大国的崛起,我只在乎小民的尊严”。即便龙应台没有经历过晚清或民国早期时代,但那时的很多照片她总应该看过吧?当一个民族处于那种贫穷落后愚昧的境地,何来小民的尊严呀?我反而非常欣赏毛泽东的诗歌明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小资情怀是一种情感,值得留恋,让很多人沉迷其中孤芳自赏。参与大国的崛起,也是一种情怀,更有回忆的价值和自豪。对比现在中国和美国的状况,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现在有多少人口脱了贫,有多少进入了世界标准的中产阶级的行列?而留宿街头的美国那些无助的流浪汉们,他们有小民的尊严吗?
非常赞同龙应台的演讲中的很多观点和启发,也感到她确实没法体会到大陆人的那份情感和自豪。也许那就是她追求的却因偏见视而不见的小民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