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富家千金和穷人家出来的女孩在恋爱婚姻中,谁更容易被欺负、被PUA?大家多半会说,富家女不会,因为有财大气粗的娘家给女儿撑腰。男人无论好点差点的,他没这个胆儿。这话虽然不错,但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值得深挖。
如果一个女孩从小受人重视,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无需委曲求全、讨好别人才能被肯定,那她就不容易在被人鄙视、侮辱的情况下,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满足对方的需求。Because I deserve better.
大部分两性关系是从一开始就被定性、再一步步固化的。常见某方刚开始把自己摆得很低,之后一退再退,等有天意识到这点之后已经晚了。你软弱惯了,向来没有原则,现在再强硬别人也不把你当回事。
说个笑话,其实是真事。认识一个事业非常成功的华男在群里抱怨:为什么老有人找我事?老想着在背后弄我?
我问他,你有没有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想被人弄呢?
他愣住了。这还用说吗?这不是显然的吗?
我说,不见得。你不明白表示你的愤怒,别人兴许以为你就喜欢被整着玩儿呢。“反正他不介意,why not?”最好用行动向人表示,你不是好欺负的。
不完全是笑话,这个案例值得琢磨。
富家女、大官的女儿,从不懂事的时候起就从各种渠道接收到“我很精贵”的信号。因此在和男人交往中,通常对方只要一开始流露出犯贱的倾向,立刻会被女人觉察到,而且会做出明确的表示——少跟我来这套,否则散伙。
所以与其说是娘家的背景,不如说是女人自己这种坚不可攻的尊严,这种不轻易放低姿态的自信,才是杜绝别人不公正对待自己的直接原因。
那么贫家女就容易被PUA吗?这也不见得,这要看有多穷。
小说电视里,常见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主。嗯,有。但是泛泛来说,如果一个女孩家境贫寒到吃点儿好东西一堆兄弟姐妹和她抢,没漂亮衣服穿,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不得不在家务农或进城务工……总之,一个自己没有任何资源的女人,有多大可能圣母心泛滥、去甘心奉献、甘心被别人利用呢?
从小吃了太多苦的女孩,看问题会比较现实。这些女孩在两性观念上成熟较早,比同龄的、家庭良好的女孩,更有识别男人优劣的慧眼,更不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或对“怀才不遇”的男人起同情心。是这个理儿吧?
岔开说一句,怀才不遇怎么了,有错吗?没错,只要别等到怀才有遇之后,就开始嫌弃糟糠妻市侩、不能欣赏他才华、不能理解他内心“痛苦”,那就没问题。
回主题,最容易母爱泛滥、被男人PUA的那群,是大多数中不溜家境的女孩。这种女孩首先有一定的资源,受过不错的教育,能养活自己(同时还能接济到渣男)。往好里说是有帮人的能力,往坏里说有被人利用的价值。然而与此同时,资源也是有限的,并没有幸运到像富家女那样。举例来说,能全职工作挣钱,但还没富到有闲钱请保姆做家务带娃(好让自己别那么累)。所以就是最累的一群。
在家里受父母重视,在社会受领导同事重视不假,但同时因为所在阶层资源有限、竞争强烈,总会有一些声音不断告诉她们:女人要有爱心(多照顾下你弟弟),女人别那么aggressive(多分些好处给你那些不如你聪明能干的男同事)。
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大部分被推崇的美德,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国家统治阶层的,多适用于男人,比如忠君啊,比如淡泊谦让啊,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男人,他好管理啊。能干、不贪,受了冤屈还不闹腾!另一类则针对女人,比如贤惠持家,奉献精神。
我不是反对美德的存在,但大致可以说,凡是需要外人外力去“推”的东西,多少都是反人性的。不同意?你见过有哪个国家的文化说,“都去挣钱吧!钱是好东西!”还用人说吗?真的好东西需要宣传?推,是因为有人必须做出牺牲,还有人会从中获利。古典文化中没见过鼓励女人去释放自我、追求个人幸福,去出风头去“浪”的。因为这么做的话,女人自己快活了,但不利于国家和大家庭对她们的管理。
所以不要让人指画你,还逼自己接受什么“为了你好”。你还缺钱呢,真为了你好,怎么不送你钱?
有个交友十分广泛的朋友曾说过,以他对中年离异夫妇的观察,凡是女人主动甩了男人的,大多数都是越过越好;反之,被男人甩了的,至少相当一个阶段很凄惨。是因为被甩了的女人经济不能独立吗?还真不是,都是和丈夫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工作的。我这可不是鼓励别人离婚,这当中的道理,也不限于婚姻家庭。
当一个人对现状不满(事业也好家庭也好),有的选择忍了,有的整天抱怨。肯拿出行动去改变的,太少了。凡是那些认为自己的幸福快乐“是件重要的事”,值得自己花费时间、牺牲金钱(离婚绝对是时间金钱最大程度的消耗),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这个年龄了”,孩子太小了,或者孩子都多么大了,就忽略生活的质量。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不越过越好?
之前闹九天渣事件的时候,有人贴了张图,我凭记忆可能描述不准确。说国内一个医生告诉她,见过几百例配偶得大病甚至绝症的,大部分女人选择了不离不弃,而这么做的男人有多少?俩。不是劝大家抛弃遭难的配偶啊,只是指出,女人更容易把牺牲自己看做天经地义。
再举个例子,冰箱里如果剩了两袋面包,一袋全家人(包括孩子)都更喜欢吃,你现在饿了,会去吃哪一袋?大部分男人会先挑他自己爱吃的先吃,而相当多的女人会把爱吃的留给别人(我就是)。这并不是说男人不爱孩子,如果孩子同时也来拿面包,他们不会和孩子抢。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并不像女人一样被设计成“遇事先想别人”,没有那种时刻为他人牺牲自我的责任心。
除了这种圣母情怀,还有一点我称之为“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同样不限于家庭,先拿工作举例。有些人在夕阳行业,一天忙到晚,累得要死还挣不了几个钱。下次再有这种人跟你抱怨,你就告诉他:“你,其实很懒。”
因为换工作、换行业所面对的风险、需要的勇气、花的时间精力上的投资,是很可观的。之所以把自己搞得那么忙,是因为那可以justify自己为啥没功夫停下来思考“战略”。不是我没努力,我也没办法——让自己心安理得。
放到家庭里,有些婚姻早就名存实亡了,两人天天吵架,或者冷战。外人奇怪,这么不开心为什么还不离?你问问当事人,肯定一堆理由——孩子啊,经济啊,都这年龄了不折腾了,离了也找不到更好的,老了互相照应啥的。这些都是存在的,但别人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别人又是如何克服的?
还是懒,还是懦弱。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需要顶住精神上、物质上的巨大压力。未知的生活让人害怕,再结识新人可能遭遇更大的失败。而熟悉的东西有安全感,哪怕被abuse,至少也有个pattern。所以宁可每天窝火受气,都不愿意尝试不明朗的另一条路。正如大多数人宁可退休在半死不活的企业中,都不愿去投机做生意。“哎呀。我已经忙得团团转了!”都是借口。
“If you don't design your own life plan, chances are you'll fall into someone else's plan. And guess what they have planned for you? Not much.” ~ Jim Rohn.
读到这里,可能读者会把我想象成一个倡议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者,我还真不是。常在华人大妈网上看到被老公嫌弃挣钱不够多的案例,最近一个既要转码还要带孩子,因为老公认为孩子送去幼儿园太小,但又舍不得花钱请保姆,“同时”还希望太太挣钱和自己差不多。看出来了吧,我为啥不是个男女平等的拥护者?
因为女人由于生育、家庭人设这些因素,要想在事业上和男人齐头并进,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美国白人家庭主妇多着呢,人家的老公怎么不叽歪?因为人家的社会已达成共识,对家庭付出,也是被valued。所以做女强人行,但别做女超人。硬要追求所谓的平等,你其实还是被PUA了。
那作者有什么建议呢?一曰量力而为,一曰自己怎么爽怎么来。并不是所有女人都适合精神独立、经济独立,两性差异切实存在。以家庭为主没错,但是首先要考虑个人幸福。至少,个人幸福不能老被排在别的后面。这么做是不是很自私?
我小学的时候听过一首儿歌,现在还记得:“只要妈妈露笑脸,云中太阳放光芒。只要您呀笑一笑,全家喜洋洋。”
看到了吧?作为一个家里的主妇,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如果她把自己活好了,活高兴了,每天不是板着脸骂骂咧咧,well, this is doing everyone a big favor.
很多一辈子操劳的人,固执地认为周围谁离了她都不行。实际上呢,可能人家早就希望她先把自己拾掇好了就完了。别人真的不见得多么稀罕你的牺牲,尤其是当你经常把自己的牺牲拿出来说事:“我不什么,都是为了你。你还不什么,你对得起我吗?”神烦这种道德绑架别人的。没人要你牺牲,get a life!
再说自私,假如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能自给自足,都很快乐,还有什么社会问题要解决的吗?还要警察、要政客干嘛?不要总等着伺候完老人再如何、送走孩子大学再如何,老人长命百岁的话,那时候我们也七十了,还能干啥?谁生命中的好日子,也就那么几十年。想想自己这辈子真正追求什么(你没有追求?你只想子女好?那子女其实压力山大。)
这关健身什么事呢?
很多女人一提起“珍爱自己”,首先想到的是舍得为自己花钱,买衣服买包,舍得做美容。这当然算是好的一方面,但“女为悦己者容”,搞这些多多少少还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还是在取悦。
而健身,是为数不多的需要花大量时间,但又和别人都没啥关系、对自己却很重要、很“自私”的一件事。(有人说,为了娃,咱们也要保重身体啊。我倒不提倡这种说法,怎么不为了娃女人就不值得活久、活健康一些吗?)中年妇女很忙,但是越忙反而应该抽时间出来健身。因为你就是要给自己这么一个message:我的健康、我的利益,凌驾于工作和家务之上。
回到面包的案例,每次去冰箱都要先拿自己爱吃的面包。不是自己特殊,是任何人都该这么做。这点很重要,不止关系到面包。人脑的神经网络就是这么设计的,只要不断地practice一件事——“我的利益不在他人之后”,不断给自己这么一个信号,从面包开始。不需要多久,在其后的一些人生大事上,就会自动转换考虑问题的角度。
结束语?别再陶醉在自我牺牲的满足中了,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和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更欣赏下面这种说法,
“Don't ask yourself what the world needs; ask yourself what makes you come alive. Because what the world needs is people who have come alive.” ~ Harold Whi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