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来小提琴2020-07-13 06:53:09

   数年前我们曾参与拍摄电影,因经济萧条,赞助商不再慷慨,乐团囊中羞涩,那年取消了南美,南韩,西班牙三个巡演。为了不让我们太逍遥,领导接受了一些填空活儿,其中最牛的就是参与拍摄电影。

  我们这个职业经常有电视来录制音乐会,但参加拍摄电影是第一次。领导说,能被制片人相中是天大的荣幸。全欧洲那么多乐团,偏偏选了我们,就跟中彩票一样,哪有拒绝的道理,搞好了说不定是我们今后生财的一条新路呢。要我们好好认真合作,如果工作得过于辛苦,会给额外补贴。不知领导从片商那儿得了多少,反正气粗得很。

   当然我们充当的都是群众角色,陪衬一个不会拉大提琴的女演员,拍摄她在乐团担任声部领奏的一场戏。

   开拍那天,来了三辆摄制组的大车,一大群摄制组人员。台上是穿着演出服的乐队,台下是穿戴华丽夜礼服的观众,(听说给他们每人补贴50欧。)整个大厅热闹非凡,象过节一样。

  女演员上场,坐上没几分钟,就见她抹着眼泪走了出去,导演说她被乐队和音乐厅的气势吓住了。不过不到十分钟她又重新补好妆返回。随着一声“action”!开始了一天的拍摄。音乐是我们数天前录好的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我们跟着录音演奏,演员跟着录音演戏。

    还有个会拉大提琴,与演员一样打扮的替身,有些镜头只用替身,有些镜头需要两人同时来,替身躲在演员身后,头上罩着绿头套,从演员身后伸出左手,随着音乐,摆出正确的指法,还不知拍电影可以这样来演双簧戏。

   我们一遍遍反复演奏着“蓝色多瑙河”。摄影机开开停停,变换着一个个不同的角度,上午拍了两个半小时,下午两个半小时,这一天可是拉够了“多恼河”。

   据说真正需要的镜头在电影中只有一分钟。粗算一下这一分钟的耗资,单单制片商给台上台下数百人的补贴费用就很可观了。经济危机好像一点没影响电影业。

    亲临现场,领教了拍电影非常磨人,我们所见的电影成品已是经过大批层层帅选留下的精华,每部电影都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参与一天拍摄,真是大长见识了。由衷感叹电影业这碗饭真不是那么好吃滴。电影好看,拍摄电影却一点不好玩。

   拍了一天,不知拍的电影叫啥名,不知内容,不知啥时上演,整个一个一问三不知,只知道是法国片,有大影星monica bellucci参演。去年有个朋友执着地找到了这部片子,她告诉我片名是“相爱一家亲”,还给我发来一张音乐厅截图,让我告诉她我的位置,我便在模糊的图像中圈出一个模糊的人影寄给了她。

 

 

照规矩我们不可以在台上用相机,可拍电影属于特殊工作,就冒着被解雇的危险,咔嚓了两张。

 


前面是演员,后面是替身,台边站着是女演员的专人化妆师,每一两个镜头就要补妆,天天这样,这脸皮怎么受得了。





这位女提琴手的发夹反光影响镜头,导演一声令下,化妆师取下发夹,一分钟内整出个漂亮发鬏

 

观众席上这位女士疲乏无聊得打哈欠都忘捂嘴了。

前厅午休时间的观众们

 

 

有种说法:导演是骗子,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

这些“傻子”看着都挺幸福,看来还是当傻子最好。

最后记起我童年时流传的电影评论:

中国电影   新闻简报

朝鲜电影      有哭有笑

越南电影     飞机大炮

阿尔巴尼亚电影 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 楼搂抱抱

在那个贫乏的年代,哪儿想象得到今天,全世界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一辈子都看不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