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和台湾文化上的最大差异之一是大陆自1956年后开始普及使用简体汉字,而台湾至今仍在使用繁体。
有人说繁体汉字更传统,应该是汉字的正统。简繁之争最激烈的地方莫过于美国,美国大学的中文课要同时教授简体和繁体汉字,把本来就已经很难学的汉字推到了极致,另很多美国华人第二代望而却步,更别说那些高鼻子的非华裔美国人了。我在大陆受得教育,自然习惯使用简体字,觉得简体字有极大优点: 1. 好学;2.好写(笔划少);3.好认(笔画少)。那么使用简体汉字会不会影响我阅读中国的古典文集呢?这就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1. 从单字上来说,认识繁体字并不存在问题,我从不觉得因为学得是简体,就无法阅读繁体字,只要是我掌握的字数以内。当然如果遇到生字,我肯定不会。现在大陆的高中生大约需要学3500个汉字(平均),必须会认会写。而中国传统古典文献中使用的字数显然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大陆的新华字典里收了大约一万多个汉字,很多偏僻少用的字,我都不认识,更何况《康熙字典》了,那里大约收录了四万多个汉字,绝大多数字现代华人社会都不再用了。据说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所有汉字,累计大约有十万个,真是吓人的数目。
2. 如果从文体角度看,自五四以来普及的白话文,和传统的古典文献中使用的文言文大不相同,更何况很多古籍都没有标点符号,断词断句都是个问题,当然阅读起来会有大问题。那么这就和简体字本身无关,而是文体改变带来的困难。
那么从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和使用经验的角度看,以及观察了其他人文字使用的情况,我认为简体字优于繁体字。我的根据如下:
1. 繁体汉字的学习太难了,书写也没有必要的繁琐。我有时候看台湾人写繁体字,我都头大了。有必要如此自虐吗?汉字属于“图形语素”字,其本身就已经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了,再来个繁体的,实在是没有必要。有人说,汉字的造字之处,先贤们已经在汉字的字形上赋予了每个汉字字义的历史设想,所以说历史的延续,必须保留。这个说法如果对于学古文字学的,或是考古学的,也许有意义。但对每个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学会了汉字,赶紧获得阅读能力。至于古人当初造汉字的时候到底是啥想法,有什么寓意,有什么典故,。。。都是蛇足,纯属多余,和那个具体的汉字根本就没关系。比如: 有人说了,简体汉字“爱”无心;面无“目”,。。。。 英文的Love也没心,英美人不懂Love了吗?面无“目”才更好,因为它更具抽象性,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面板,门面,方面,。。。。都和脸面无关,为什么非要有面“目”不可?使用汉字造成的抽象思维能力低的问题,也许就是因为汉字太具象,汉语词汇太具体造成的,我们何必来强化它的弱点呢?
2. 从历史上考虑,1949年,大陆社会的文盲比例极高,有说大约是90%,有说80%多。但无论如何,那个时代文字的普及率极低。这还是五四以来采用了白话和部分简体字(现代汉字简体字的开始是民国时期,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是中共开始的匪字。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教育部长蔡元培,就发布了第一批简化汉字)。大陆急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扫盲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以,中共建政之初,就开始讨论中国的文字改革的问题,最后在1956年公布了第一批简化汉字的方案。应该说,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人,因为缺乏接触使用汉字的机会,他们学习汉字非常困难,和城里人不一样。当时中国大陆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简化汉字对于普及汉字和扫盲是有过巨大的历史贡献的。
3. 现在计算机时代,可以很容易地把汉字从简繁体之间相互转换,根本就不存在字这个意义上因为简繁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断层。因此学习繁体字的必要性也在降低。那么既然使用起来没必要,学起来要多费很多功夫,何必非要钻这个牛角尖呢?所谓的文化传承,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取得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而是中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继续延续。
才外呢,大陆的注音符号,是基于拉丁字的26个字母。我也觉得比台湾的注音符号要容易学,也容易和世界最普及使用的英语字母符号接轨。也是非常好的一套系统。当然了,台湾比大陆在很多地方保留了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人因为说是因为台湾使用繁体汉字之故。我觉得和那个无关,大陆如果没有文革也许会保留更多的文化。但现在台湾社会的进步,恐怕更应该归于人口中留学生比例和留学回归比例高。而不是繁体字。
没去过台湾,这里很多观点可能只是我的猜测和推理,如果有谬误,言责自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