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bee32022-04-10 22:27:35

 

今天先是读了儒家经典《左传》中的一文:宋人或得玉。这个典故不是很明了于是查了咨讯并因此展开了一系列阅读。以下是阅读内容的简括:

关于六经的内容,关于十三经的摘选,关于四书五经的来龙去脉。里面涉及的历史知识故事人物众多:先秦诸子,秦专法,汉独专儒术,唐宠佛系,宋理学等。其中因为一篇柳宗元文章进而阅读了柳宗元与韩愈的生平事迹。柳宗元与韩愈都是在朝官员,从事政事。当然他们关注的是以文载道。我想这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一个特征。文言文属于书面正式语言,也是正统文化的载体,富含逻辑且韵律。再看早期儒家经典中的《易》《诗》《书》《礼》《春秋》其中《乐》早已失传。年代越远,对于正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会越来越陌生,而历史中的社会现象是不断变化,于是后期的对于经的解读,补充,诠释也是历史的产物并对应当下的状态:如《春秋》三传,后期的九经,四书五经,13经的确立。

 

我对于儒家经典阅读不多,最初阅读感受深刻的是从朱熹的两篇《大学》《中庸》开始,那时感受到了篇章中的逻辑与辩证关系。那时也初初有印象朱子《四书五经》的重要性,确实它在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我自己的感受后期大一统王朝的成立,产生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系数。对于道德伦理规则的要求也会提高。而社会的稳定与文化文明的关系密切。过于偏重人性伦理的教导必然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对于伦理道德的过多宣传维护,造成对于科学物质世界的忽略重视与宣传,这对于后世都有影响。比如《易》中的宇宙与数学被不能理性看待发展出更严谨的正统学科扶持。

 

至于前秦诸子典籍也没有受到公平对待。我想从汉朝开始以后的朝代都没有平等对待诸子百家,甚至儒家思想中的每一个经典。忐忑的一个猜想:历代王朝偏重儒学的特征造成了中国历史朝代变更的年数特征-大约将近从盛到衰的接近3百年。但这是不是一件好事?高贵的语言产生不出高贵的气质的延续性。中国历史一直走平民化的道路这是不是一种民主?

 

古代读书有十年寒窗之称,可见古经典研读的难度而足见其深度。所以现代人对于文言文的难读可以理解,这只是偶尔篇章。对于古人大量的文言文学习虽也有熟能生巧之功,但也不排除经典文化对于品格生成的助力。

 

韩愈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粗浅浅匆匆一文,抛砖引玉。

 

注:感谢茶坛玄野的一文《非子罕自作多情,后世左派断章取义尔》及书香茶兄的一文《一起学古文》之柳宗元的阅读启发。

一灯可除千年暗2022-04-10 23:35:35
苹果好,一下就读了这么多?太勇猛了
applebee32022-04-10 23:47:32
我还有点没发,随后写的。文中把此篇定为序。:)没发的题为正篇。:)这些以前读过一些,今天复习,又多了一些内容与体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