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6002010-05-27 11:35:56
如果纳粹胜利(四)

纳粹对非轴心各国的关系


纳粹和他们的轴心伙伴为欧洲,非洲及远东拟定的计划,只是他们的战后世界改组方案的一部分。我们如欲明白纳粹“新世界秩序”的整个图画(全部轮廓),必须知道纳粹对于苏联,大英帝国,及拉丁美洲的预定政策。

一 纳粹与苏联

自从俾斯麦时代以来,德意志帝国主义因为对于俄罗斯抱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目的而举棋不定。一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垂涎乌克兰的大仓库与高加索的丰富油田,极想从俄国攫取这些地方而直接或间接加以吞并。另一方面,德国帝国主义又想和平利用俄国的市场,特别感觉有对俄维持友好关系的必要,以免一旦德国参与一个欧洲战争,有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俄国对于德国也会在两种矛盾的态度与政策间徘徊。自卡德林女皇时代以来,俄罗斯发现了它可以与德国取得妥协,而在西境取得领土。另一方面在俄国的西境,德意志总在那里限制俄国西向扩张,特别在波罗的海巴尔干爱琴海,及近东诸方面,而俄国为着抵制德国侵略乌克兰计,又必须设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缔结同盟。利益与猜疑的互相矛盾同样毁坏了俄国对德国的经济关系。俄国虽然需要德国的工业成品,和技术帮助,但又不完全欢迎德国这些东西,因为德国总是企图将农业性俄国变为工业性德国的一种“经济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俄之间这种时亲时疏,或冷或热的关系,最后因法国需要军事同盟与英德互争霸权,而获得均衡。由于这两种发展的结果,1895年成立了法俄同盟。十年后产生了英法俄三国协商。但是三国协商成立后,俄国对英法的态度依然不十分稳定。特别是英国,在波斯湾,印度及中央亚细亚,是俄国的竞争对手,并且是俄国向那些地方扩张的主要障碍。英法两国敌视俄国对鞑靼尼尔海峡的野心。两国在远东又与俄国对抗。所以为俄国计,利在削弱英法,但又不希望英法太弱,以免一旦俄国对德国或日本发生战争时,英法不能援助俄国作战。自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组俄国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后,苏德关系及苏欧关系,因共产主义与“世界革命”问题而更变复杂了。但此中基本因素,仍与俄国革命同样重要。在过去二十五六年间德苏关系中的矛盾趋势演成四度反复的极端改变。

从1918年3月到1922年4月,苏德关系的安排由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一直转变为拉帕洛条约。依照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同年德苏又签订柏林补充条约),德国帝国主义者,陶醉于军事胜利和威力发展中,夺取了俄国的波罗的海各国和波兰,又将乌克兰改成德国的一个附庸国。莫斯科的苏维埃政府对于这种攫取俄国领土的德国,当然不能有好感。但它对于后来战胜德国的协约各国亦同样不能有友好关系,因为法国英国日本和美国均援助白俄进行推翻布尔什维克的战争,而法英日三国政府并各图侵夺俄国的领土。巴黎和会不但未邀请苏俄参加,并且依照维尔逊总统的“十四点”组织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及波兰四个独立国家。布尔什维克党虽然相信国际主义,却不甘心接受巴黎和会这种安排为最后的安排。他们认为波罗的海诸国是苏俄与西方世界的桥梁,又是苏俄自卫的军略要点。当1921年至1922年间,苏联政府承认波罗的海诸国后不久,俄国共产党员中间,流行着一种意见,认为一旦“适当的”时候到来时,苏联将收回波罗的海诸国。(注:此乃作者根据1921年至22年与苏俄要人谈话后所得的印象。读者可参考费休 Lowis Fischer 著“斯大林初年的扩展主义”一文刊于1940年12月号“常识”杂志)当1919年至20年间,布尔什维克希望欧洲发生社会革命,但1920年苏波战争的结果及1921年克农士达(Kronstadt)暴动的失败,粉碎了欧洲社会革命的希望。列宁于是开始向协商各国表示愿意来往,它施行了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引起了西方金融集团在俄国获得经济权益之希望,允许美国赈济当局运粮食救济俄国的灾民,而俄方亦派人出国接洽外国的经济协助。1922年春间莫斯科方面希望英相路易乔治召集的机诺亚会议,既以恢复欧洲与苏联的正常关系为目的,可以产生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投资计划,以协助战乱后的俄国之经济复兴。不久,机诺亚会议将不能达成其主要目的,已成显然的趋势。莫斯科于是转而与德国接近。德国自凡尔赛条约成立后,已有毅然与俄国合作之趋势。德国工业家认为行新经济政策的苏联又有重作他们的原料供给地与市场之可能了。甚至有人主张组织一个美德苏辛迪克,以美国的资本供给德国的工业,去发展俄国的资源。当机诺亚会议继续开始时,德苏两国代表在拉帕洛举行谈判,而法国报界却痛抵此事为“不满意分子的阴谋”。但苏德终于签订商约,随后两国更缔结一个秘密的军事协定。就是根据这个密约,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的禁止规定派定色克将军(Von Seeckr)在俄国境内训练军队,并试验新式武器。(参考美国Foreign Affairs 1940年1月号国际时事刊所载J.W.Wheeer-Bennett惠勒班纳撰“从卜勒士提,李托夫士克列拉帕洛”一文。)拉帕洛条约以后的十年间,尤其自1925年4月24德苏两国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德苏关系在经济方面颇为密切。在政治方面彼此“应付得当”(Correct)。苏联获得德国的信用贷款,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日趋发展。到1927年至28年间,达到这时期的最高点。由1931年至33年间,苏联对德的输出渐渐减少。但因大量购置德国的机器和工厂设备材料的结束,苏联由德国来的输入品日渐增加。苏联聘用大批的德国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员,以协助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至1932年)之实施。在政治方面,苏联对待德国,亦如它对待其他的国际联盟会员国一样――德国于1926年加入国联。第三国际在德国照常活动。苏联的共产党帮助德国的共产党,而后者对于那作为威玛共和国基础的社会民主党及民主主义派诸力量发生了不小的破坏作用。纳粹与共产党间彼此的仇恨虽然极深,希特勒的上台(1933年)最初并未改变苏德间正式关系(邦交),但因为纳粹德国的帝国主义目的,及其潜在的军事力量,愈趋愈明显,德苏关系忽然改向另一极端发展。苏联决定“重回欧洲”,于1934年加入国联,与法国及捷克缔结互助协定,并发动了建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以抵抗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运动。在那一方面,希特勒以反赤元帅自任,发动了激烈的反布尔什维克运动。1936年,他和日意两国成立反共协定。其后西班牙及别的国家相继加入。苏联认为这是对它的领土和生存之一大威胁。当1938年及1939年春间,苏联当局断定那构成“绥靖”政策之一主要因素是英法两国的守旧政治领袖希望利用纳粹主义做反对“苏俄共产主义”的工具。苏联这种认识不仅是根据西班牙战争及慕尼黑事件,而且是根据慕尼黑协定后德法两国的政治谈判及德国资本家与英国工业联合会的经济合作运动。在另一方面,希特勒政府,决心以强硬手段解决波兰问题,又明知此举有引起对英法作战的危险,而意欲避免德国两面作战,于是毅然一变而与希特勒不久前不共戴天的布尔什维克实行妥协。德苏协定于1939年8月23日成立了。德国缔结这协定的理由不须详细解释。希特勒,李宾特罗甫和他们的同志并未改变他们对苏维埃主义或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观感,但他们需要保障德国的东境,需要扩大战时物资供应可能来源地域。也许纳粹根本没有预期俄国会供给他们多量的石油,小麦,锰,铬,锑等物。可是,无论如何,在战争与封锁情形下,俄方少许供给也是聊胜于无。况且纳粹希望用德国的技术协助或许可以增加并加速苏联的接济。苏联于1939年8月20日签订德苏商约后又接着与德国成立协定,其动机显然在谋“俄国的利益”。英法两国不能允诺以什么帮助支持苏联对抗德国的挑战,那么苏联不免要独立对付德国的进攻。当时苏联在军事上与经济上,尚无这种充分准备。在此种情形下,战端一开,德国不难占领波兰,波罗的海各国及芬兰,而使苏联在很长时期内不易规复它的旧疆土。在另一方面,苏联对德暂时妥协,可望重新占有那些地方以及波兰的一部分。最后还有一点,苏联领袖们认为英法两国可以随时改变态度,对希特勒讲和,而促成纳粹进攻巴尔干与乌克兰。的确,当时共产党的报刊一致宣称德苏协定足以表现苏联维持和平之目的,而且为苏联的一个胜利,因为它打破了张伯伦的包围苏联政策,并防止了希特勒进攻乌克兰之帝国主义目的。(参考1939年8月26日及1940年2月17日共产国际机关刊物:“世界新闻”及1940年1月至10月苏联科学院月刊“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载讨论苏联外交政策的论文。)苏联当局希望情势会朝相反的方面发展。如果战争到来,希特勒会向西欧用兵,结果纳粹德国与英法诸国自相削弱。这些考虑使苏联于1939年与纳粹妥协。但是,权宜的结果显然不能持久。苏联领袖们当然不欢迎纳粹胜利。纳粹的胜利会使苏联受制于德国。并非共产党的观察家尽管指出纳粹体系与苏维埃体系之间有许多类似点,而统称之为“集权主义”,但苏联政府和其他各国的共产党一致反对这种混同看法,而认为纳粹体系与苏维埃体系是两个不同世界。在共产党看来,纳粹主义依然只是“资本主义没落”的最后阶段,依然只是为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摇摇欲坠的权利谋苟延残喘之计而已。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苏联已经走入社会主义的进化阶段,最后将达到共产主义。在俄国共产党看来,纳粹体系是建立于异族迫害,私有财产,国家主义的侵略之上,而苏维埃体系是以社会化的工业,文化与种族的宽容,及民族自立为基础。两者之间毫无相同处。他们又认为,德国如果胜利,结果会加强纳粹,并令德国的“独占资本主义得以从事改组世界支配世界。那是对苏联的经济体系和布尔什维克主义之威胁。在另一方面,纳粹也没有因德苏协定,而对苏联的行为涣然冰释。虽然无统计数字可考,尽人皆知苏联并未以多少物资接济德国。各种估计又预示苏联不会对德国输出大宗的粮食,油,及其他原料,使德国的缺乏得多大的补充。(参考1940年1月份“国际时事”季刊中浩斐 B.G.Hophew所撰“俄国能够帮助德国多少?”一文)这种失望的局面及战略考虑使纳粹以他们素常的突然而爆裂方式,改变策略,于1941年6月进攻苏联,以期一举而消灭俄国陆军,取得苏联物资的绝对支配。纳粹如果战胜俄国,结果会造成苏联体系的瓦解。纳粹拟定的对苏方案,与德国在1918年企图加诸俄国者,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乌克兰和高加索建立傀儡政府,直接吞并俄国沿波罗的海及西部的领土,在莫斯科制造奎士林(Quisling 及芬兰的汪精卫)式政府。这都是纳粹计划中应有的项目。纳粹甚至会更进一步企图在西伯利亚建立傀儡政权,而加以支配。但这些计划根本是靠不住的。经济的需要使俄国各民族非统一不可,即令纳粹对俄的如意算盘能够实现,这种经济大势亦将反抗德国。在某种意义上,苏维埃体系是旧俄企求工业化与领土扩张的延续。列宁在理论上为帝国主义做成一种分析,在实施上创立一种反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而这种设施如当作扩展的根据,其效力且有甚于旧俄者。列宁的政策是承认一切民族与种族集团的平等,允许这些集团享受完全的文化与行政自主,只要某些民族与种族集团是各自密集于一地域,而顾得政治上的承认,则允许它们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作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苏联的结构对于愿意加入联邦或愿意与它同盟的国家,数目如何无限制。如果一个国家不方便直接加入联邦,苏联可以将它组成一个苏维埃共和国,而与它缔同盟。这样,苏联的疆土可以超过旧俄的领土。苏联的扩张主义一半得力于共产主义“世界革命”论的普通性。“世界革命”是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求经济上及政治上的世界统一。但苏联扩展主义的另一动力是苏联有一种倾向,要加强它的政治地位,并把握“世界革命”的领导权藉以发展它的经济与文化势力。在将来,苏联的利益在加强它在各邻邦之势力。在目前,苏联扩展的最大动机是政治性的,但这里面还藏着一种强烈的经济动机。在革命前,俄国对巴尔干各国,波斯,中国及其他邻邦的贸易,其数额颇可观。苏联的经济虽然有弱点,它却继续与上述各国通商。近年来更尽量求其发展。在它自己的预想中,苏联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大工业国,也许从爱琴海到北冰洋,从印度洋到太平洋这一广大区域的交换中心便是俄国。所以,无论纳粹进攻,俄国的结局如何,俄国的工业化和经济政治扩展,必然会阻碍纳粹的野心与方案。纳粹尽管夸口德军攻入苏联,不仅解除他们两面作战的威胁,并且解决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组织体系之冲突。但是,一个战后的纳粹世界将发现俄罗斯经济政治发展中有使它非统一不可的各种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将永远使纳粹世界统治发生威险。

二 纳粹的大英帝国观

过去三十余年中,在英德两国人民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感觉,认为英德两国就情理与历史关系说,是命定了会合作以维持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英国外交家从包尔福勋爵以至尼维。韩德生莫不努力设法求英德的和好,而许多德国的代言人亦坚称德国必须避免与英国作战。(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第十三张完全是说明德国应该以英国为盟邦之理论。)英德两国的资本家曾一再研讨关于经济与金融事件,双方如何在欧洲各处采取共同行动。直至1939年3月间,还有这种谈判。自1919年至29年,英国始终努力维持一个相当强大而繁荣的德国。这一切努力构成英法摩擦的一个源泉,亦是国际联盟失败的一个主因。然而1933年以前的,及1933年至39年间的英德合作运动均告失败,其原因本书已有述说。不过有一个事实必须特别重加指出,因为那是了解纳粹将来政策的关键。英德两国间过去有,现在依然有许多共同之点。――最重要者,两国彼此尊重对方的能力。在1939年以前,英国的政治和经济领袖觉得与德国的政治和经济领袖往还,比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领袖相处,较容易投合;德国方面对英国人也有同感。双方均知道如果英德携手,共同行动,彼此可获大利益。可是,在此次欧战中,英德却成主要敌人。最大原因为双方不能寻出一种临时过渡办法,让英德双方能平分春色,不分轩轾。在这种背景下,影响纳粹对英态度的因素不完全是不利于合作的。纳粹的殖民地方案诚然足以夺去英国殖民地之最大部分,甚至会攫取印度。但纳粹可能容许大英联合邦(即英国,爱尔兰自由邦,加拿大,澳洲,纽西兰,其中唯南非联邦的地位困难)与纳粹的野心计划和世界统治并行不悖继续而为另一个“生存空间强权”。大英联合邦这样降而与德意志帝国平等存在时,可能成为战后困难世界中纳粹的一个友军,一个助手。它可以在远东牵制日本的野心,在近东妨碍苏联的发展,同时可以遏制美国的影响与威力。希特勒和他的顾问在1939年以前,曾经发表许多言论,足以证明上边的分析。自1939年9月以来,纳粹出版物才不断痛骂英国,抨击英国政府,并连篇累牍说明英国在欧洲及世界政治上所起的破坏作用。但是在全部反英的文字中,纳粹从未发表完全破裂大英帝国之言论。纳粹的经济方案诚然表示纳粹决心取得世界领导权。在商业方面,金融方面,及政治方面,柏林准备取伦敦的地位而代之。但是,纳粹这些计划中仍然为伦敦保留第二位或第三位的席次,并且仍然为一个削弱的英帝国体系留有生存的余地。

三 对拉丁美洲的控制

德国对中南美洲各国的经济关系久已对德国的生活有重要影响。1914年以前,德国与中南美洲各国有大规模的商业往来,德国在那里的投资亦相当多,并且不断努力在那里发展政治和文化势力。1913年,德国吸收中南美洲20个共和国的输出总额百分之十二,德国供给这20国的商品,占他们全部输入的百分之十六又小数五,(1913年,这20国的输入共值1326640000美金,其输出共值1547989000美金)。德国在拉丁美洲的贸易中占第3位,第1位为美国,第2位为英联合王国所占。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中,德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完全被切断,1919年始逐渐恢复。当1925年至29年的所谓繁荣时期,德国恢复了它对拉丁美洲贸易的很大部分,虽然仍在1913年水准下,并且比美国与英国相差甚远。1929年,德国由拉丁美洲输进的物资占后者输出总额百分之八稍强(总额共值29、129000、00美金)它供给拉丁美洲的商品,占后者输入总额百分之十(总额共值2425000000美金)。当经济恐慌时期,及希特勒上台的初年,德国对拉丁美洲的贸易仅能维持现状而已。但自纳粹第二个四年计划及1936年的重整军备方案实行以来,德国开始有计划的如紧发展其对拉丁美洲各国的贸易。当1936年至37年间,德国对拉丁美洲的输入与输出贸易逐步增进,至1938年达到惊人的数额。德国需要拉丁美洲供给的主要物产为小麦与玉蜀禾,棉花与羊毛,肉类,兽皮,铜锡及其他五金品,硝酸盐与石油,咖啡与可可,水果,植物油,细致木料等物。以这些产物接济德国的主要为阿根廷,乌拉圭,巴西,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中美及墨西哥。德国以工业品输往这些国家,及玻利维亚与委内瑞拉,交换其物资。1935年后德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难题,为如何以有力条件输入外货,而同时避免用黄金或外汇付账。在东欧,纳粹采用清算制已达到此目的。对拉丁美洲,纳粹用直接的以货易货制;例如,以德国工业品交换巴西的咖啡或棉花;但其对拉丁美洲的主要办法是用私家抵偿协定,以所谓ASKI马克做清算。ASKI是指在德国国内清偿的国外特种欠账(Auslander-Sonderkonten fur inlands Tahlungen)。按照这种ASKI制度,德国用一种特别马克偿付一个巴西对德出口商的货价,但这种马克只能作在德国购买德国货之用。如果一个巴西对德出口商不愿购进德国商品,可以将他的ASKI马克卖给一个巴西的进口商,后者可以用那些特种马克购进德国货。事实上,这种支付手续是由巴西银行和德国银行代办。某一德国银行将特种马克交付一个巴西银行。这个巴西银行便将匹索(Pesos)付给那个有关的巴西出口商,为将它存放那个德国银行的特种马克售给一个需要在德国付账的巴西进口商。这ASKI马克的规定价值是低于正式的汇率。不过这特种马克对各国不一致,适用于甲国者不能转用于乙国。所以,特种马克实是一种贬值马克,德国藉此受到两重的利益。德国购进拉丁美洲商品所付的价格表面上似乎比一般的较高,而德国可以将它的商品价格定得比其他输出国的较低。由于外国市场日趋萎缩,国内的剩余产品愈积愈多,拉丁美洲各国自然乐于在德国开一个市场,而与德国通商。结果,德国侵入拉丁美洲市场,这是有输出输入统计可考。德国商品侵入拉丁美洲市场后,受打击特别重大的是英国;1939年,德国商品,在拉丁美洲每一个重要市场――除阿根廷外,销售数额均超过英国商品。除阿根廷及少数其他国家外,德国对拉丁美洲的输出贸易不仅超过它自己1932年或1929年的水准,而且超过1913年的水准。1933年,巴西输入外货总额中,德国商品只占百分之十二,但1938年,德国商品占百分之二十五。自1933年至1938年,德国商品在智利输入外货总额中的百分比由一一小数点而增至二五小数点八;在秘鲁输入外货总额中的百分比由一零小数点三增至二零小数点三。1933年以后,巴西,哥伦比亚,及秘鲁的输出产业依赖德国市场之程度大为增加。不过,在若干重要市场,例如智利,墨西哥的市场,自1934年后德国虽十分努力推销商品,德货的地位比1914年前的水准,仅略有增进。拉丁美洲的最大输出国,阿根廷当1937年时,其依赖德国之程度已不如1933年,或1929年,或1913年。(参考1940年9月份,美国政治社会科学学会会刊中所载“争取拉丁美洲贸易”一文。)拉丁美洲人民虽愿意售货给德国,他们对于德国的贸易方法,却不完全欢迎。德国限制它输出商品的种类。结果,拉丁美洲商人在德国积有大批的特种马克存款,这不啻让德国间接取得拉丁美洲各银行的信用放款。拉丁美洲各国既从经验中发现对德通商的条件并不如他们原先希望之有利马们于是开始抵制德国。为要减少它们在德国积存的特种马克起见,若干拉丁美洲国家开始向德国购进式样过时的武器,及其他器材,甚至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德国肯卖的,它们及购入,藉以结清在德国银行的特种马克存款。另有若干拉丁美洲国家则拒绝接收或购买特种马克,并规定输往德国的商品不得超过限额,除非德国允许这些国家需要的商品输出,它们不改变态度。当1939年秋初欧战爆发时,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在德国的马克存帐既无法取出,其价值也大为贬低了。(参考美国经济与社会设计协会第2种小册“大战和美国对拉丁美洲的贸易政策”,1939年9月。)正如在1914年前的办法一样,德国近年曾经努力用投资及“文化”影响为手段,以求加强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德国的工业公司和金融集团在巴西各处,取得若干矿产于让益。投资于咖啡及棉花种植场,糖业及其他企业,并成为南美洲商用航空事业中一个主角。依照柏林的德国对外宣传部之著名方法,拉丁美洲各国的德国人口已被组织为俱乐部,青年团体,及其他各种社团,以传布纳粹思想,并为纳粹德国的利益服务。自此次大战发生以来,德国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因英国海上封锁及其他原因,又一度减低至极微末不足道了。1940年,拉丁美洲20个共和国输往德国的商品,价值约为7百万美金。换言之,即不到20国输出总额百分之一。他们由德国输入商品价值约为1千万美金。换言之,只等于他们输出总额百分之一又小数五。不过,纳粹在拉丁美洲的宣传却比以前更猛烈,规模亦较大。如果,纳粹战胜,他们必定会用一切方法发展其在拉丁美洲的势力。此次大战结束时,整个欧洲将需要粮食与原料以补足战事造成的缺乏。拉丁美洲各国的粮食与原料的剩余,正愈积愈多,战后的生产还会增加。为养活欧洲的人口,在和平基础上重建欧洲工业,并维持这些工业以避免大规模的失业,纳粹(如果战胜)必须设法取得拉丁美洲的供给。此次大战引起的需要,非一时可了,而会延续多年。这些需要,将因纳粹为实现一个欧洲大陆新经济而施行的长期计划,而更形严重。数十年来,欧洲仰赖拉丁美洲的粮食与原料,以满足它一大部分的需要。单只欧洲大陆本身过去吸收阿根廷与巴西输出总额五分之二的商品,智利输出总额约三分之一;哥伦比亚和墨西哥输出总额五分之一。此外,联合王国(英)销纳阿根廷输出总额百分之三二,哥斯达黎加输出总额百分之二四;智利输出总额百分之二二;古巴输出总额百分之一四;墨西哥输出总额百分之十。1938年,全欧洲向二十个拉丁美洲共和国购进的物资,占他们全部输出总额百分之四五又小数七,换言之,价值为八万万四千万美金,其全部输出共值十八万万三千六百万美金。法国比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每年亦购进大量的拉丁美洲物产,战后很长一个时期中,欧洲仍将需要拉丁美洲的小麦,玉蜀禾,羊毛,棉花,牛肉,兽皮,咖啡,可可,铜,锰,锡,木料,油,石油,及其他拉丁美洲生产过剩而可以输出的商品,在另一方面,纳粹将来会利用拉丁美洲需要欧洲市场的弱点,而为他们自己打算。纳粹会那样规定对拉丁美洲的贸易条件,使自己能以最低代价购得拉丁美洲的物产,而以欧洲最不需要的商品售给拉丁美洲。在1939年前,德国对拉丁美洲的贸易方法,很适合纳粹这种利己害人的目的。不过德国如果战胜,也会将清算协定,应用于拉丁美洲。无论纳粹用何种贸易制度,一个统一的纳粹欧洲,不难大体按照其原意的条件,与拉丁美洲各国家通商。为培养并发展贸易关系计,纳粹(如果战胜)将来需增加对拉丁美洲的投资。1939年以前的经济证明:德国取得拉丁美洲各国的信用贷款之方法不能长期成功。德国必须设法筹得资金以发展当地的资源。德国有几种方式可用。它可引诱拉丁美洲各国政府采用德国筹款维持企业的办法,藉以积集当地的资本。它可以向欧洲若干输出资本国家取得资金用以发展拉丁美洲的资源。它可以没收或接收欧洲被征服各国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德国可以将这些没收的资金作为战后被征服各国对它的一部分赔款。如果,纳粹战胜,拉丁美洲抵抗德国贸易攻势之能力将比1939年以前的还更小。1939年9月以后,欧洲市场的丧失引起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严重经济脱节,使它们更深刻认识它们对欧洲的经济需要。在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各国必定会发现纳粹对它们的经济政策论方法固然可怕,论长期后果,尤其对于他们不利。纳粹的世界经济计划认为拉丁美洲不过是原料的大储藏所,不过是廉价德国工业品之大市场而已。换言之,在纳粹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拉丁美洲仍然是准备根本而永远地做一个殖民地区域。纳粹的贸易方法必然会达到这种结果,使拉丁美洲沦为大德意志的经济附庸。这种前途显然与拉丁美洲的经济和社会趋势完全相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尤其自1929年以来,拉丁美洲各国及开始努力在新一基础上,改组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他们设法使农业多方面化,建立本国的工业,提倡法大规模开发资源的计划,促进本国中等阶级的发展,并实行前进的劳工立法与社会立法,以改进人民的生活情形。这些新趋势并未因大战而中断,战事结果后,似乎更会发展,照这些趋势来看,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必然认识纳粹的世界经济方案只是那种制造墨西哥的李亚子(Eioz)委内瑞拉的甘梅子(Gornez)独裁者的经济帝国主义之翻版。这种经济帝国主义,既使纳粹加以最冠冕堂皇的装饰,也绝非拉丁美洲各国人民所能接受的。所以,为达到其经济目的计,纳粹德国必须设法改变拉丁美洲的心理状态与政治。纳粹可以采用1939年9月以来的宣传拿手方法这种宣传的最后目的和后果是建立一些亲德的同情纳粹主义的政府!而建立这种政府的最妥当方法是照纳粹典型组织拉丁美洲各国政府。结果,拉丁美洲便会纳粹化了。纳粹进行纳粹化拉丁美洲的时候,很可能遭遇轴心伙伴日本,意大利及西班牙的某种竞争。日本努力培植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以非一日,日本需要的原料,特别是棉花,硫酸盐品,油及其它若干矿产,有许多种是出产在墨西哥和南美。拉丁美洲各国,因为其人民购买力不大,成为日本的廉价纺织品及其他工业品的良好市场。当1935年至37年,日本大规模扩展贸易时,日本商品在拉丁美洲的销路大为增加。日本对于拉丁美洲的输出品在1933年价值4660万日元。至1937年增至16440万日元。日本由拉丁美洲输入的商品在1933年价值3320万日元,至1937年增至18140万日元。不过,日本在拉丁美洲的前途与利益,受有许多因素的限制。日本对于拉丁美洲各国的贸易,近年虽有若干增加(按指太平洋战争前)数额仍极小。拉丁美洲的主要输出产品,日本均能在离本国较近的地方取得。如果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成功,日本不独更不需要拉丁美洲供给物资,而且会建立一个与拉丁美洲竞争的原料区域。在另一方面,与日本廉价输出商品有竞争的拉丁美洲各种工业,一经发展,其趋势必然是拉丁美洲市场不容日本商品插足。拉丁美洲曾经作日本若干过剩人口的一重要尾闾。在巴西,秘鲁,智利等国,均有日本的移民。日本将来主要为政治和战略理由,会设法鼓励移民往拉丁美洲各国。日本有意取得太平洋沿岸南美各国的友谊。因此,日本近年曾经用各种方法,例如公费派学生往南美各国及墨西哥的大学读书,策动日阿(阿根廷)文化协会,墨(墨西哥)日协会及类似的组织,进行亲日宣传,藉此促进日本与南美及墨西哥的文化关系。在南美洲,特别在巴西,阿根廷和秘鲁,意大利的地位胜过日本。意大利在巴西的移民已超过100万。在阿根廷的意大利人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意大利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大过日本甚多,虽然不及法国,比国或荷兰的。1938年,拉丁美洲20个共和国的输出总额(值2900万美金)中,意大利吸收了百分之一又小数六。这二十国输出总额(值4395万美金)中,意大利供给了百分之三。此外,意大利的银行,轮船公司及航空公司在拉丁美洲均有相当势力。不过,意大利在拉丁美洲的经济作用不能变为十分重要。意大利国内经济不能做那种大规模海外发展的基础。意大利经济扩展渴望成功的地带在被非洲及近东若干地方。拉丁美洲对于意大利只能有次要的关系。意大利当然会继续努力加强拉丁美洲的意大利人口与国内法西斯主义之联系。这可以促进意大利在拉丁美洲的企业和势力;但不能使意大利变成拉丁美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干年来,西班牙对于拉丁美洲的经济,无足轻重。西班牙对于拉丁美洲20个共和国的输出输入贸易,综合价值没有超过1000万美金,只占拉丁美洲全部贸易总额百分之小数五而已(不到百分之一),然而西班牙自命它的大西班牙主义之理想,为拉丁美洲准备一种精神的复兴,因而可以团结一切西班牙语文民族为一个伟大的世界集团。依西班牙的华朗琪派正式纲领及法郎哥与其他领袖之宣言来看,西班牙定将再度成为一个大帝国。这个新西班牙帝国决定将以海军与空军力量为基础。他将包括全部拉丁美洲,因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三种关系”使拉丁美洲自然附属于西班牙,语言,传统,宗教和文化使拉丁美洲不能自外于“西班牙”。参考(S.G 殷孟(Inman)博士著“拉丁美洲的民主主义与极权主义之战阀争”,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会小册第7种,1938年。)这新西班牙帝国将造成心理的统一;定将摧毁“门罗主义”,定将把“西班牙的世界交给西班牙人”。西班牙的大西班牙主义信徒正利用一切方法告诉南美洲人民,说他们不是仅仅的玻利维亚人,秘鲁人,智利人,巴西人,阿根廷人等等,他们同时是大西班牙那种神秘团体的分子。这种宣传,获得天主教的支持,而天主教会在南美洲亦如在西班牙,同样占优势。早在1934年,高玛。依。陶马大主教曾在陪诺斯爱里(阿根廷京城)演讲,大大称赞大西班牙主义。这位大主教号召南美洲各国倾心于西班牙而避开“门罗主义,国家主义,新教主义,社会主义,或单纯的重商主义”之威胁。他对于南美洲各殖民地之脱离西班牙,深致惋惜,认为造成这种不幸的原因为“急欲试行民族整体的冲动”。他宣称民主主义已经奄奄一息,不能“作为建立大西班牙的基础”,将西班牙种人合成一个伟大整体,能够进而征服,退以自保。若干大西班牙主义者的态度比这还更激烈。约瑟。白玛丁书中声称西班牙人生存之一项天职为:“发展并传播我们伟大的拉丁,基督,大西班牙文化,和我们的政治统治,特别要达到那些有西班牙灵魂并用西班牙语的南美各国。”他主张必须将美国拉入大西班牙圈内。他说:“如果我们抛开欧洲而看全世界,我们更明白在美洲有一种与西班牙在欧洲担负的同样高尚使命,即拉丁化工作,留待那表面上萎弱而落后的 西班牙美洲去负当:即使北美洲改信天主教。在浅薄的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痴梦。可是,请大家记着:美国的物资繁荣与已经低落的道德水准,自1929年11月美国银行街大风潮发生后,是多么容易便崩溃了。请大家别忘记:美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许多民族与种族聚成的一大混成物,迟早将战败于日本之手而萎靡不振。”不管这一类言论如何夸大,大西班牙主义的前途实在太少希望了。一个贫弱可怜,疮痍满目的西班牙,居然梦想成为一个世界帝国,这真是历史上一个最大滑稽现象。要美洲那样一个大陆自动牺牲一切经济和社会成就与希望,而供给西班牙建立帝国,这岂不是历史上空前的帝国主义幻!充其量,大西班牙主义能做到的(如果轴心胜利)不过助长拉丁美洲的纳粹运动而已。纳粹充分了解这个,而准备尽量利用大西班牙主义,以达成自己的计划。戈林将军的机关报,即埃森的“民族日报”早登载过他一段话说:“西班牙问题关系两洲的安危。东西两半球是陷于混乱,或走上改造,这全系于法郎哥的胜利与否。只有它的最后胜利能够保存伊比利亚美洲各国的真正西班牙精神和传统。如果这种精神与传统丧失了,整个美洲会屈服于美国人与俄国人的势力之下,而美国人与俄国人特别在美洲是携手并进的。”(见1939年2月18日芝加哥日报吕勒W.R.Deuel 一文所引)不论日本存什么希望,意大利抱什么野心,西班牙做什么梦想,如果轴心战胜,纳粹德国将来可以在拉丁美洲自由实行其计划,但反抗纳粹的有两大因素。一为拉丁美洲各国要求经济独立的趋势,一为反法西斯主义及反帝国主义的民主力量,支持这两个趋势的主力军是工人的支薪雇员的集团及农民运动。这些民主力量虽然自己单独无力抵抗纳粹的攻势,如果能得世界民主力量的支援,必仍能击败纳粹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