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2010-04-03 01:53:55


题记: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450) this.width=4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order="0"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450) this.width=4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order="0" />
今年,二零零八当清明一过,四月八日便是林老先生九十五周岁诞辰。特别拍摄自家庭院的攀墙
黄玫瑰,仅以此照为题记,再表由衷纪念。如若此文达天听,但望今宵入梦来。

娓娓 日前摄影并书写于两千零八年四月二日凌晨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小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唐/李白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一九九零年 林老先生在北京家花园

十五年飞逝,再不能拖欠这笔文字债了。

一九九三年初,美国西部各大华文报,相继刊出一则噩耗,中国航空无
线电通讯导航先驱林立仁先生在圣地亚哥去世。当地的英文报也对这则
不幸的消息作了及时报道。


多年来很少人知道林老的事迹,即使在他奉献过大半生的中国民用航空
总局的名人记录中,早期也只有寥寥数语关于他的记载,这个结果的历
史原因笔者无从赘言。但笔者知道:林老是中国五、六十年代民用航空
无线电通讯导航设备(以下简称:盲降)的发明人,长期以来他也是中
国民航科技多项发明创造的翘楚。

他的创造曾经得到中国重大科技一等发明奖。他是中国电子学会的理事。
在第一届中国科学代表大会上,他是被荣幸地请上主席台不多的几位科
学家之一。在建国初期,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被周总理和毛泽东握手接
见。百忙之余,他还是清华大学和北航的客座教授;并且应中国教育部
的邀请,撰写了导航知识易读本等书。在中国民航首届科技成果展览会
上,以他为主导的通讯导航等技术发明以及他航空安全革新项目大约占
了全部展览成果的一半。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中国民航要飞出中国,是周恩来总理治国的伟大理
想之一。那个年代,所有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都对中国绝对严密封锁。
此时林立仁先生担任民航科技研制小组主要业务的领导人,在他的研制
思维和事必躬亲的研究设计下,先后研制成功一系列无线电通讯导航设
备,填补了中国科技在民用航空无线电通讯导航方面的空白。当盲降第
一次走出中国时,英美科技杂志先后对这套设备惊叹不已,在当时世界
上已为人知的,仅有英美和苏联两套完全不同的降落系统,但现在又有
了一个。而它的优良性能可以同时为已知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服务。
自一九五零年开始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林先生在民用航空导航方面的科
技成果一个接一个,为中国民航科技、与世界通航、以及四九年易帜以
后“飞出中国”的历史性远大理想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中国的航班
遍及天涯海角,但它的国际航线成长始于第一个与中国通航的巴基斯坦。
追朔民航发展史笔者看到,当时巴国航空属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要
有“盲降设备”方可通航。林老的发明正是通航关键的关键;同一年内
印尼代表团到访因气候恶劣无法着陆,也是这套设备使他们的班机安全
降落,于是印尼也与中国民航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通航史。

在举世闻名的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林老发明创造的盲降
设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美国总统进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安全保障。而那
时,林老还被关押在江西奉新农村。

文革结束了,华国锋以国家最高领导人名义,第一次代表即将经济开放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出封闭的大中国,到欧洲四国访问,进出国界都
是在新疆乌鲁木齐机场,当时的天气能见度是零,也正是这套在五十年
代创造的导航设备,在它问世将近三十年后由当时已经年逾花甲的林老,
冒着严寒亲自调试,从而保障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次中央领导人
出国往返的安全。

这套盲降系列,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为整个中国民航客运、商业、
农林业等各类飞机的安全起降,默默地尽了它不朽的职责。而它的发明
创造者林老,也是用他的生命和勤勉,一生都在为祖国的航空事业默默
而无悔地奉献着他的才智和他赤诚的心。

当年在盲降设计的最后试验阶段,林老的好友、中国第一代著名飞行员
潘国定先生,一次次试飞,一日他私下决定大胆地将驾驶舱前的视窗全
部遮严,以他对林老发明技术的信任,用生命凭着林老的盲降设备在中
国飞行史上,第一次不再用目测地安全着陆。这段轶事在他们一生共同
热爱民航事业的老人们中,被经久不衰地传为佳话。而后在他们各自历
经的政治大难中,始终保持着相互的支持、理解,还有崇高的信任、尊
重,甚至还保持了他们之间的幽默。

林老祖籍广东潮汕,一九一三年四月八日出生于印尼坤甸,十七岁以前
生活在南洋地区,新加坡是他早期启蒙和最后在南洋的居住地。

一九三零年,他负笈北上,一心仰慕科技救国的道路,经过一年的国语
口语学习,一九三一年,顺利考入浙江大学。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杭州浙
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不久被一位德国籍工程师推荐给蒋介石委员长,接
替那位德国人之职而任蒋的座机侍从室主任。

一九四零年他与相爱多年祖籍广东出生成长在上海的名媛吴佩森女士结
为伉俪。吴女士,美丽典雅,写一手漂亮的柳体字。她是一位自幼饱学
中英诗文,赋有虔诚信仰的基督徒,她处事沉着淡定,为人谦逊尔雅,
一生宠辱不惊,她是林老先生生命里的魂中魂。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林老先生与夫人吴女士伉俪情深 一九四九年秋于香港

抗战之初林先生被蒋委员长派往美国,参与宋子文带领下的七人航空器
材接收小组的工作。他们当中有中国第一代飞机制造先驱王仕倬、国民
党空军司令毛帮初、蒋委员长私人飞行驾驶员依復恩等人。林立仁先生
则为其中年纪最轻的一位成员。他们一度工作在华盛顿五角大楼内。

一九四五年,林先生在旧金山参加联合国第一届大会。一九四九年,林
先生经过对国民党腐败治国事实的反复思考,决定与四千多名中央、中
国航空公司员工一起,从香港带机回到大陆。在历史上这个震惊世界的
事件被称为:由总理周恩来精心策划的“两航起义”。要知道,当年两
航的人员和他们带回来的航空器材就是奠定当今中国民航的全部家当。

读者呀,敬请原谅我含泪述说如下这段残酷的文字。擢发难数的文革,
林老曾受到惨无人道的体罚,那些打手们对他拳打脚踢,用大头针刺穿
他的十指,每一个手指甲呀(!)被钢针反复刺着。他们长时间用高频
噪音灌到关押他的地下暗室,让他数十日不见天日。他们用他的双手拇
指把他凌空反吊起来。他们把他架到高搭起数米高的桌椅上,反复令他
一次次从高空昏迷跌下来、跌下来、再跌下来…… 而他的妻子儿女也
在家里受到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无数次的抄家惊吓。(注:如上这些丧尽
天良事实,编辑摘录于笔者找到的一些关于林老受害的文字记载。)那
个年代很多人自尽了,或者就直接被虐待至死。林老也萌生过一死了之
的念头。但他,爱他的妻子,爱他生龙活虎的子女们。在那文明被无端
羞辱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他想到了他这个男子汉,对家对他那孤零已
届古稀之年老母亲的责任。他没有选择死!他坚强地挺过来了!爱国怎
么就这么难!

还是在南洋时,林老自幼得到的家教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就是爱国。他一
生不辱这样质朴的热爱祖国的信念。从他第一次踏上这片灾难深重的土
地,便一无哎怨地珍爱他之所学,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赋予了他所钟爱的
航空事业。祖国,在他的心里是一个不属任何政党天下的真正的华夏人
民、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祖国。这一朴素的观念在他长达六十多年归国后
的人生里被一次次证明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在国、共任何一党执政的天
下里,都是凭着他对科技事业的热忱而诚实坦荡地做为一个正直的公民
出现的。他谢绝趋炎附势,他更谢绝多次被邀请加入任何一党的政治光
环。在他工作最繁忙的五十年代就曾直面谢绝中央最高层领导的邀请,
并且明确表达需要减少政治会议和活动的参与,期望有更多的时间从事
科研工作。他这样的谢绝,使他在文革中付出了血的代价,当然文革里
他被戴上的帽子决不止这一顶,他是反动学术权威,他是漏网右派,他
是历史反革命,他是美国和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他是······他被彻底地停
发工资,致使他的妻小儿女以及他年迈的母亲断了一切生活来源,凡此
种种,不一而足。但他却终其一生不悔投身于科学技术的行列,坚信科
技可以强国,隐忍善良可以化不幸于理解。这个不悔的信念如同他意愿
保护自己的家庭一样,支持他走过了那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日。

在他无悔自己一生的同时,他也有遗憾。那是因为文革中被关在牛棚时,
他没有被人道地告知:母亲的去世。他遗憾没有机会在挚爱的母亲与世
长辞之际回到她老人家身旁再一次作为儿子向母亲道别。他更没有被人
道地告知:他那被关押在仅仅与他半里之遥的妻子曾一次次大小中风。
那个他珍惜一生的柔弱生命是如何一次次纤细得气若游丝,而他却不能
及时给予爱妻作为一个丈夫的呵护,他遗憾妻子过早地离开人世。但笔
者知道,林老在他一九七八年,终于回到北京那个变得拥挤零落没有了
爱妻健康的家之后,他用世界上最高的恩爱和日复一日最体贴入微的照
料,陪伴爱妻走过了她最后的人生。

一九九零年林老身患癌症,但他乐观的人性并没有把他撂倒,稍事恢复
后的第二年他便希望尽早重访美国,重睹年轻时工作过的故地。在美国
和两位女儿在一起的日子里,他满意而愉快。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一九九一年 林老先生与两个女儿在圣地亚哥

一九九二年,林老沉疴愈重,翌年他亦将步入耄耋,中国民航曾派人前
来美国探望,并询问道:林老您有什么要求吗?林老未暇思索而简捷地
说:“我不希望花国家的钱开追悼会,还是把钱留下为国家培养科技人
才好”。见微知著,林老一生朴素、豁达、坚毅、勤奋,他始终没有忘
却,在他早年奋力做科研时国家经费的紧张。

林老一生勤勉而富于同情心,他内涵丰富,一望便知他是学富五车的科
学工作者。他有着体育健将般的体魄。在他宽而高高的额头上分明刻着
坦荡、刚毅。他的头颅里无疑藏着智慧和慈祥。林老知足而阳光,晚年
时他曾满足地微笑说:“我这一生为所爱的人和事业活过,而且我的儿
女们都健康”。他对自己一生的事业和伴随他一生的亲人们,爱得豁达
深厚,爱得朴素大气。

在林老生命的末期,以他对抗病魔的毅力和慈眉祥目,赢得了医生和护
士对他的无比尊重甚至是敬仰。有一位美国医生,曾写了一封感人的信
给林老。信中称这位令人起敬的老人是他这位美国医生,一生从医所见
到过的最有“德”的病人。信中还写道:作为医生我知道,痛这个恶魔,
对于你必定是可怕的,但你每一个苏醒之后的微笑一定都来自天堂,而
每一个微笑都价值百万。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凌晨五时,月,尚明,星,已稀,林老安详而
平和地远赴了天国。他轻轻抖落了后半生的痛苦,连伏在他手臂上守护
着他却陷入沉睡的小女儿都没有惊醒。就这样,他轻轻、轻轻地,带着
微笑去和他那在人世间受尽半生苦涩的爱妻团聚。

在林老去世十五周年之际,笔者鼓起勇气,提起这支沉重的笔,用最简
单的语言记录这位朴实的中国老人。他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人世间的荣
耀,也没有带走一句华美的悼词,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无法估量的对
祖国科技事业的期望和一个具有民族良知的老人的故事。

笔者痴心地祈愿,这篇文字粗砺的纪念文字,能使读者触摸到一点林先
生的贵重品格,以及他爱家、敬业的高尚责任感。并且敬请各位今夜和
我一起悼念这位老人和他以平凡之躯走进伟大的人生。

娓娓

写于两千零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夜

后记并注:

在两千一零年清明节到来之际,重发这篇写于两年多前的文字,上帖前
对原文再次有些许修改及文字增减,同时重新安排了段落的顺序。

另外,过去两年来,看到国内外不少次网友、网站对本文的转帖和摘抄,
本人殷切希望今后任何转载敬请保持原文原意,同时敬请注明出处署名
作者“娓娓”。笔者在此先行谢下您对本人和本文的尊重。鞠躬。


450) this.width=450" mime-types="mime.types" initfn="load-types" volume="100" autostart="true" loop="true" controls="ControlPanel" />
音乐选自:文学城科夫的博客,非常感谢。

《相思不了情》 娓娓献给尊敬的林立仁先生!


龙坡居士2010-04-03 06:03:28
又到清明,与娓娓一起纪念林老先生!
bymyheart2010-04-03 14:34:43
CO:又到清明,与娓娓一起纪念林老先生!
娓娓2010-04-03 17:07:09
深谢龙头,
娓娓2010-04-03 17:07:59
再谢心妹的支持。节日平安。
龙坡居士2010-04-03 17:31:21
老一代人的精神在我们这里已经
娓娓2010-04-03 19:55:45
我也有同感。
加州花坊2010-04-03 23:19:10
其实80后90后也有很多明理的人,只是不明真相而已。
娓娓2010-04-04 00:04:29
花姐说得对,
费嘉2010-04-04 02:27:16
与娓娓一起纪念林老先生! 父辈为国为民受尽苦难而无怨无悔的精神
娓娓2010-04-04 03:06:01
谢谢费嘉的阅读和跟帖。
老秃笔2010-04-04 03:38:39
感动. 无语!
娓娓2010-04-04 06:06:26
谢谢老秃来阅读。
无智若愚12010-04-04 06:28:04
愿林老先生的品格和精神永存。
娓娓2010-04-04 06:34:22
感谢你的阅读和留言。周末好。
五味七色2010-04-04 20:33:44
co: 清明之际愿林老的精神在正直的人们心中复活
娓娓2010-04-04 22:58:41
深谢五七,过节好。
没事干了2010-04-05 21:05:43
娓娓: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有些人是不会理解的。
娓娓2010-04-05 22:39:37
非常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