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之南2021-04-09 14:45:58

肆 师徒

 

毛泽东听到杨昌济的课时,应该是十分震憾的。

这样一个在海外深造十年的人,以亲身经历的口吻向你讲述西方历史的进程,向你描绘日本和欧洲国家生活时,作为最远也只到达长沙的湖南伢子,毛泽东的眼前简直像开了一扇天窗。

多年后毛泽东对斯诺说,来四师读书前,他还只是个崇拜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的传统知识分子,是杨济昌的教导,使他慢慢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他在这里遇到了好老师,好学问,可以学习到自然科学和西方学科,他心中的天地生长得更广阔了。

第四师范在第二年春天合并到第一师范,除了杨昌济,这里还有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名师,另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三哥哥)等学生,前清秀才、大毛泽东17岁的何叔衡也考进来重新读书,老朋友萧三也考了进来。

据萧子升回忆,毛泽东常年穿一件灰色长袍,冬天在长袍里夹一件旧式的夹克衫,一年四季都穿着一条肥大的布裤,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他从不开玩笑,也不闲聊,常常独自一人或邀几个朋友,到后山读书。晚上熄灯后,他还自备了一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继续看书。

看书,是毛泽东一生最持久的爱好。

平时毛泽东常去向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求学解惑,曾经四个月时间拜访黎锦熙二十次,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杨昌济,寒暑假也厚着脸皮,追到人家在乡下的老家去请教问题,杨昌济在一众学生里最喜欢三位弟子: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对毛泽东的好感是慢慢累积的,两年后,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里,才第一次看到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评价,说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伙子我看你很不错啊,你要好好学习,像曾国藩、梁启超那样从农家奋斗出来啊。

在杨昌济写下评语之前一年,杨开慧就已经见过毛泽东。

1914年春,杨昌济曾带着毛泽东的读书笔记《讲堂录》回家阅读,13岁的杨开慧看到过这篇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记得文字工整、思想深刻,颇有印象,还记下了里面几句话,毛泽东那时还常拉着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跑到板仓杨老师家来蹭饭吃,出身富商之家的女学生向俊贤、陶斯咏也会加入进来,讨论一些读书和哲学问题(现在要去大学教授家蹭饭,估计会被打断腿),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记得他“身材高大,蓄着稍长的头发,穿着洗旧了的灰布长衫,十分朴实大方。”,谈话时,毛泽东问杨开慧是不是在家读了很多书?杨开慧用《讲堂录》里的话答他“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毛泽东一怔,才明白这小姑娘竟读过自己笔记。

当下俩人便各自留了心。

1915年,一师突然决定从下学期开始,每学期收10元学杂费,因为本来说好是免费读书,学生们便不干,跟校长张干闹了起来,毛泽东带头,写了份《驱张宣言》,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亏得杨昌济、徐特立、王季范死保,毛泽东才没有被赶出学校,毛泽东和杨家的关系至此更为亲密。

杨昌济举家迁到河西岳麓山下后,还特意在家里留了一间客户,专供毛泽东和其他学生来拜访用,吃饭时一张大桌子坐下,来去十分随意,仿佛一家人一般。

1917年夏天,趁着放暑假的时间,毛泽东和萧子升进行过一段著名的穷游,俩穷学生没带一分钱就上路,本来以为自己可以靠写对联解决食宿问题,很显然,他们高估了这块细分市场,《毛泽东年谱》里很委婉地说他们俩“所到之处,受到农民友善的欢迎和款待”,萧子升晚年在写回忆录时,才直白地说就是一路要饭过来的,他们决定去大户刘翰林家打秋风前,两人实在饿得不行了,毛泽东对萧子升说:“我们开始行乞吧,我已经饿得要命了。”

随后他们敲开刘家大门,说明来意,70岁的刘翰林看他们是读书人,给了40枚铜币,才解决了两天的伙食费。

但在这次游历中,毛泽东收获颇丰,从7月中旬走到8月16日,他们步行一路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共900里路,真真切切了解到社会各阶层的生存情况,对农民、地主、僧人、船工生活情况都进行了深入调查,对中国平民的痛苦有了更多的体会。

只有这种实地调查方式去了解世界的方式,面对面和别人沟通,才能体会到生活细节里埋藏的规律,你见得到纤夫手掌上的厚茧,闻得到渔夫身上的鱼腥味,你才能明白别人生活的痛苦的根源。

1917年冬天,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商量搞一个团体,大家一致同意,这时候毛泽东已经在同学圈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算是在长沙小有名气的俊才,大家常在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聚会,谈论时局、社会、中国,相约不准谈身边琐事,也不准谈女人和私人问题,有一次毛泽东在一个青年家里,见到那人同佣人谈买肉的事,毛泽东就不再同那人来往。

看到上面这段出自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的史料时,我不由得微微一愣,毛泽东对朋友高要求没有问题,但别人和佣人谈买肉,那属于生活领域,是别人的私事,你高尚也没问题,但买肉是很正常的琐事,你不做总有人要做,你不能因为别人做了就产生鄙薄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此时的毛泽东处于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满腔热血但不接地气,有才识但容易走偏锋,对于旁人过于苛责,他热血、有才华、有能量,有高远志向,但也有些年轻人常有的清高自负。

真正能做大事的人,既能跟人高谈阔论,也可以跟人鸡毛蒜皮,上得去,下得来,此时毛泽东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一直到走完长征,毛泽东人格才趋向成熟,在这之前,他只凭着二十多岁时的一腔血勇,还得吃很多苦头。

我之前读过好些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欧美出版的很多传记大都将毛泽东妖魔化,容不得一句好话,而中国官方的传记又都将毛泽东神圣化,容不得一句坏话,我想,毛泽东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凡人,他也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被生活锤过好多次之后才会从中领悟,一点一点强大起来,他后来的强大,不可能是生下来就有的。

只有尊重人性,还原人性,才能看清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

1918年4月,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罗章龙等二十多人(其实全是杨昌济的弟子),搞了他人生中第一个组织新民学会,萧子升做首任话事人,这个组织只有道德要求,没有具体的政治倾向,而且大家都快毕业了,场子没法维持。

两个月后,不到25周岁的毛泽东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即将要奔赴社会的战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在他毕业前的同月,蔡元培邀请杨昌济到北大任哲学系教授,杨昌济便携家眷从长沙搬到北京,住在豆腐池胡同9号一个小四合院里,门口挂了块牌子叫“板仓杨寓”。

他也将把毛泽东带到北京,毛泽东犹如金鳞,遇到风云,即将化龙。

gweipwu2021-04-09 17:28:22
毛泽东思想:Biden总统的多次引用:https://www.yahoo.com/now/biden-quotes-mao-ze
gweipwu2021-04-09 18:49:18
其中奥妙: 仅仅“妇女能顶半边天”一句话 可以使国力大增。
多哥2021-04-09 20:04:25
我觉得这里头你也有很多随心所欲毫无逻辑性的自我表述;你一边迎合无稽之谈地说小毛人格自长征后才趋于成熟,一边又断言小毛将在北京化龙
多哥2021-04-09 20:11:10
也就是说小毛在北京这段时间,将化龙变老毛,各方面成熟并能像龙那样地呼风唤雨。那这和你的长征才成熟之说,又有何种因果关系啊?
gweipwu2021-04-09 20:20:33
多哥哥:不管怎么说小毛老毛是个传奇。
多哥2021-04-09 20:45:08
这个我完全同意,但说小毛看人商议买肉卖肉从此就不理人家,等于看不起劳动人民。这不符合小毛学做江湖侠客广结天下豪杰的初衷。小毛不会
多哥2021-04-09 20:47:59
否则也就沦同于普通人之中的鼠辈无异了。。。
多哥2021-04-09 21:36:39
鼠辈,并不是说这些人就是老鼠;所谓鼠辈,讲的是眼界有限鼠目寸光的意思。
海云之南2021-04-09 21:43:05
这是一篇有争议的、小说题材的、调侃的文学作品,不过写得很有独特见解。
多哥2021-04-09 22:47:20
民间故事。其实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宣传积极向上的思维形态,潜移默化地提高全民的文化认知水平及先进的人文思想,是个很好的途径。
衡山老道2021-04-10 00:55:03
此文的出发点是好的. 人的成长过程和其家庭,朋友,大环境和自己成长的小环境都密不可分. 毛的思想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samyyg2021-04-10 02:41:49
真正的蜕变是在苏区坐两年冷板凳思考后。
桂雨12021-04-10 02:55:01
萧的回忆录我看过纸板的,没有看到乞讨的说法,但打过短工,睡觉树林和河边露天睡地上。
桂雨12021-04-10 02:58:17
朋友谈买肉的事也也有出入,朋友反复说买肉的事,毛认为他对谈正事兴致没有物质方面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