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之南2021-04-09 21:36:37

伍 在北京

毛泽东等人毕业后,正不知往何处去,刚在北京落脚的杨昌济写信给他们,说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在法国留过学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想送一批有为青年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正组织华法教育会主办此事,你们快过来,我帮你们想办法,能送一个是一个。

大伙一听能去法国见世面,这是条好出路,新民学会会员都得去,但还不清楚实际情况,蔡和森6月23日先去北京探路,到北京看了看情况,他马上回信给大家,说不是忽悠,叫毛泽东尽快过来。

8月15日,毛泽东跟25名青年从长沙乘船北上先到汉口,再改乘火车,19号到达北京。

毛泽东先去豆腐池胡同拜访恩师,杨昌济对他着实有心栽培,说你有两条路,要么去法国留学,要么想办法留在北大半工半读,你想想看吧。

毛泽东不想去法国,他想留在北京。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不想去法国,是因为“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多,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不过我看萧子升的回忆,说毛泽东当时一无所有,不可能筹齐到法国的100大洋路费,“无人能借这笔钱,是他无法解决的大数目。”,很可能这才是毛泽东没有去成法国的真正原因。

如果那时他随其他同学一起去了法国,那中国近代史就要重新书写了。

到北京后,其他人住在湖南会馆,只有毛泽东住在杨家(可见杨昌济对毛泽东之喜爱),北京生活成本高,也不能天天赖在杨家,再说就连来北京的路费,毛泽东都是找人借来的,要留在这得想办法寻条活路,杨昌济就去找蔡元培,请求给毛泽东安插一个打扫教室的工作,蔡元培有个更好的主意,写信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说:“守常先生,毛泽东想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

注意,杨昌济在毛泽东生命中扮演着精英纽带的作用,如果没有杨昌济,25岁的毛泽东怎么可能请得动北大校长写介绍信?怎么可能在北大吸收知识?也不可能认识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一干牛逼人物,并受到大牛的指点。

可以说没有杨昌济当年的提携,不可能有后面的毛泽东。

毛泽东跟七位新民学会的会员,一起合租住在三眼井胡同的一个房间,晚上七个人一起睡觉,翻个身还得先跟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大家不会做饭,只会用面粉和蔬菜做一锅糊糊吃,还是房东看他们可怜,手把手教他们学会了蒸馒头。

按杨昌济给毛泽东制订的职业规划,是希望毛泽东找个机会好好在北大正经念个书,再混个助教,这辈子就稳了,当时北大老师们的收入属于高薪岗位,助教一个月50-110元,教授140-280元,杨昌济拿的就是顶薪280元,大约相当于2021年的4-5万元人民币一个月。

除了在图书馆整理十五种报刊,登记借书人的名字,毛泽东还报名成为北大社会哲学系的一名注册旁听生,并加入了北大新闻研究会等团体。

25名同来北京的青年当中,罗章龙经过考试,成为北大哲学系的正式学生,但毛泽东一直在旁听,从来没有参加过考试,至于他为什么不考北大,我查了许多资料,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经济问题,他欠了不少钱,也交不起北大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北大,毛泽东旁听时第一次向仅大自己两岁却已名满天下的胡适请教问题,胡适问他是不是北大正式学生,他说不是,胡适拒绝回答,但后来慢慢还是有了往来,不过不是很亲密的那种,主要还是毛泽东来找胡适,蹭胡适流量,胡适也没有判断出对方会成为天降猛男,后来竟比自己猛百倍,他从不主动,但还是搭理毛泽东,估计主要是给杨昌济面子。

毛泽东在北大还认识了许多人,但使他受益最深的是李大钊。

李大钊不仅是他的职场上司,也是他精神道路的重要引路人,那时毛泽东思想还未定型,曾一度相信无政府主义,李大钊当时是国内“第一个声明拥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在图书馆曾跟在他手下打杂,一起整理书刊、登记目录,俩人一边工作一边聊天,李大钊给他介绍了“马客士”(马克思最早译法),毛泽东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所学的知识开始出现新陈代谢,对研究“马客士”有了浓厚兴趣,他说自己,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毛泽东在北京,主要在忙两件事,一是忙图书馆的工作,顺道蹭蹭课,一是忙着恋爱。

25岁的毛泽东和师父的小女儿,17岁的杨开慧走到了一起,好像令狐冲牵手了小师妹,他俩形影相随,一起在故宫河畔漫步,也一起在北海公园游玩,毛泽东写到这一段时间的文章,文字清新美好,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iCall2021-04-09 22:07:58
牛人遇贵人例子不少,如约瑟芬之于拿破仑。
speedway2021-04-09 22:49:00
马客士是魔鬼.
samyyg2021-04-10 02:25:41
天降猛男一定会有贵人扶持的,没有杨也有其他人。
桂雨12021-04-10 03:07:25
这篇文章很多胡侃,毛要留法没钱,章士钊2万银元放他手里资助留法,想去还去不了?所以不是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