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之南2021-04-09 00:59:28

贰 走出韶山

 

当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一身西装,站在课堂上讲述西方伦理学的杨昌济时,他已经20岁了。

他并不知道,命运的齿轮,此时在他背后咣咣咣咣地转动了起来。

那时他还没有出过远门,80万人口的长沙,是他见过最牛逼的城市。

在这之前,他一直只在湘潭生活。

1893年12月,毛泽东出生在湘潭韶山冲上屋场,这里住着六百多户人家,以务农为生,那年头婴儿死亡率很高,毛泽东出生前,毛家头两胎都不幸夭折,他父亲毛贻昌给他取名泽东,字咏芝(润之是后面改的),还有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毛泽东的爷爷叫毛恩普,把家里管理得十分糟糕,典当了部分田产,毛贻昌只能十七岁当家,为了还钱去湘军当过几年兵,积累了些钱财(到湘军当兵为什么能赚钱,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湖南为什么不再出猛人》),还乡后,毛贻昌赎回父亲典当出去的田地,还多买进了一些,共凑齐二十二亩地,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毛贻昌通过稻谷和猪牛生意,赚到两三千元现金,算是持家得当。

大家可能对毛家的二十二亩地没什么感觉,我看到却是有很大触动的,我十岁前生活在湖南邵阳农村,全家当时只有一亩二分地,其中九分地是水稻田,印象中1980年代一季收五六百斤谷子(可能有误),全家根本无法靠种田生存,得有男劳力去城里务工,毛家这二十二亩地,放我们那绝对大户人家。

毛贻昌对自己经营人生的能力应该颇为满意,希望儿子毛泽东也拥有自己这种精明刚强的持家水平,从六岁开始,毛泽东就会帮做家务,拔草、放牛、砍柴,认字后还帮父亲记帐,十四五岁时,还跟家里长工一起在地里干了两年活。

毛贻昌对毛泽东十分严厉。

毛泽东多年后在延安跟斯诺回忆时说:“他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

迫于父亲的压迫,毛泽东只能勤快干活,仔细记帐,犁、耙、栽、割全套农活都在行,养成了吃苦耐劳、朴实坚韧的性格。

但和其他农村孩子不同的是,毛泽东特别爱看书,简直嗜书如命。

我以前写过,他2-8岁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在这里读到了表哥文运昌从新学堂带来的很多新书,外婆家的八舅文正莹藏有大量古籍,又是个私塾先生,给他启了蒙,所以毛泽东打小既读《新民丛报》,又读《资治通鉴》(估计那时候还读不太懂),是新书旧书一起读。

八岁后,父母将他接回韶山读私塾,曾在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里湾、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念书,中间有两年停学务农,读书时也要早晚放牛拾粪,农忙时收割庄稼。

就在毛泽东进私塾苦读之时,杨昌济也到了日本进修,两人都在为自己的修为添砖加瓦,为日后的成就积蓄能量。

他爱读《左传》,也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老师只让读四书五经,他就用课本挡着偷偷读,人只要读了书,就喜欢思考,一思考,就难免对现实产生疑问,他想知道自己家的长工为什么会这么辛苦,想知道韶山以外的世界长什么样子,也想知道为什么父亲说的话就必须无条件服从。

他以前一直很听毛贻昌的训斥,毕竟老爸一看就很凶,相当不好惹,十三岁时,毛贻昌设酒席请友商们吃饭,叫毛泽东帮忙招待客人,毛泽东不喜欢干这些活,毛贻昌叫不动他,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毛泽东这时候开始用书里的话反驳,说父慈子孝,父不慈,子才不孝,气得毛贻昌追着他打,毛泽东跑到家门口的池塘边,说再打他就跳下水,毛贻昌这就才收了手。

这应该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反抗,算是尝到了自我认知的滋味。

很快就有了第二次。

十四岁时,毛贻昌给他包办娶了十八岁的媳妇罗氏(实际主要也是为家里添个劳力),读过书的毛泽东坚决不认这门婚事,从不愿和她同房,毛贻昌已经拿他没什么办法,唯一能做的是把罗氏写进家谱。

毛泽东一边读书一边务农的早年经历,使他关心起农民的生活,读书时读着读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小说,有武将、文官、书生,但为什么,从来没有种田的农民?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

“为什么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农民,而农民却始终写不进书籍里?”

从那时开始,毛泽东苦苦思索这个问题,他慢慢想到了世间的不平等,想到了农民没有土地的根源,后面在井岗山时,才终于提出“打土豪、分田地”这项思想纲领。

但那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十四岁的毛泽东同志,不要着急,还是先继续读书吧。

1910年4月,十六岁的毛泽东刚离开私塾没多久,长沙城发生了暴动,当年粮价飞涨,有人家活不下去,率全家跳了塘,大部分饥民跑去巡抚衙门请愿,结果衙门直接开枪,打死十四人,打伤无数,饥民们忍无可忍,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毁了洋行、轮船公司,清政府派兵镇压,暴动者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注意这个地名),部分饥民的头颅被挂在南门外示众。

几个卖兰花豆的湘乡小贩逃了出来,将消息传到了韶山,毛泽东听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他认为暴动者都是普通善良老百姓,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现在人头却要被挂在南门外,他苦苦思索这一切的根源,也益发感觉到要探索清世界,自己不能再留在这小小的山村。

碰巧当时有一位叫李漱清的教师回到韶山,他从长沙法政学校毕业,见过些世面,思想开明,到家乡主张办新式学校开启民智,反对迷信与缠足,因与毛泽东同学李庆丰是本家,毛泽东便让李庆丰介绍认识,常去他家借书,也听他讲述中国与世界形势。

李漱清重点推荐毛泽东读《盛世危言》和《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这两本书,毛泽东反复看了好几遍,被书中的爱国势忱所感动,他后来对斯诺说: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为我祖国的将来痛心,开始明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毛泽东难以按捺内心的激动,他下定决心要走出韶山冲和唐家坨,那时毛贻昌本想送他去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只想继续读书,恰好表哥文运昌告诉他,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东山小学堂在教新学,毛泽东不敢跟父亲硬杠,拖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表哥王季范一起劝说父亲,毛贻昌被说动了,答应让他去读书。

此时离毛泽东见到杨昌济,只有不到三年。

两人的命运线,即将交织在一起。

1910年秋天,毛泽东终于走出韶山,去到湘乡县城附近东台山下的东山小学读书,在这里,他才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已死,宣统在朝两年了,并且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叫美国。

更加深深体会到了韶山冲的封闭。

东山小学堂除了教传统经籍,还教自然科学、地理、英语等科目,在这里,毛泽东了解到了康有为、梁启超,受到了维新派的启蒙,尤其喜欢梁启超的文章,他还打听到同学萧三有一本《世界豪杰传》,讲华盛顿、林肯、彼得大帝、拿破仑的故事,十分涨世面,便去找萧三借书。

本地土豪家庭出身的萧三,古文基础扎实,打小就会吟诗作对,古典文学知识挺全面,他没有看不起穿着破旧衫裤的毛泽东,将书借给了他,两人便成了好友,常在一起评论诗文、散步游玩。

毛泽东日后能写出那样的诗文,应该跟萧三常在一起切磋有关系。

毛泽东只在东山小学堂待了半年,渐渐感觉这所学校还是太小,萧三也想去更大的城市见世面,正对东山不太满意,俩人一合计,由李元甫、谭咏春写推荐信,贺岚光老师带路,去长沙考湘乡驻省中学,1911年9月,俩人便挑着行李,坐上从湘潭出发的三等舱渡轮,到达长沙。

天可怜见,终于从穷山沟沟,走进了省会。

萧三是往事的亲历者,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毛泽东写传记的人,据他回忆,刚来到长沙时,毛泽东“兴奋得讲不出话来”,他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报纸,在这之前,毛泽东只靠书本了解世界,但那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而报纸,讲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