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1-07-12 23:57:19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破首枚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之前的4个是,美、苏、英、法。

美国从1939到1945,用时6年;

英国与美国基本同步,但到1952年才爆破;

法国战后10年方开始研制,到1960年爆破,用时也在6年以上;

中国从1955年启动代号为02的核计划,到1964年爆破,曲折艰难,久久为功。

只有苏联,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从1945年8月20日启动核计划,到1949年8月РДС-1首爆,用时仅4年。

它是怎么做到的?

翻看历史,除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外,背后还有许多你想不到的:

11万多监狱囚犯“功莫大焉”、近万页间谍从国外获得情报、举全国之力组建最大特权机构……

最关键的,还有一个厉害人物,贝利亚。

他在斯大林去世后,被以“人民的敌人”逮捕、处决。当审讯部门找科学家证实“贝利亚延迟了原子弹”罪行时,却没有一个科学家配合。

他们知道,正是贝利亚的存在,才使得苏联原子弹以最高效的方式诞生。

他们知道,在这4年间,即使是哪个科学家思想政治上有点问题,哪怕因此蹲了监狱,贝利亚也要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给他别墅和美食,让他全力搞科研。

一、核之痛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原子弹,摧毁了广岛,终结了日本,震惊了苏联。

此时的苏联,正准备拿进攻日本这个筹码,与中国谈判。

2个多月前,他们告诉杜鲁门,说他们准备进攻日本,但具体时间,要视中国何时同意《雅尔塔协定》。

这个《雅尔塔协定》,由于苏联在里面提出外蒙古等问题,牵涉中方利益。后来经谈判,有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不过,该条约的签订,是在同年的8月14日,苏联参战之后。

可见,苏联是在“小男孩”投放之后,不得不放弃了先前的口风和筹码。

6日爆炸,7日签署命令进攻日本,8日会见驻苏大使佐藤尚武,9日,苏联红军就在中国东北出发,展开了对日作战。

可见苏联此时也是步履匆匆,暂不提中国了。

原子弹,让苏联措手不及。

其身价、筹码、话语权,随着蘑菇云的惊人乍现,而瞬间蒸发。

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实质是阻碍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布局。

战后,美国第一时间占领日本,之后便强硬地拒绝苏军踏足日本本土。这就是苏联对原子弹的体感。

切肤之痛的那种。

因此,原子弹,苏联必须有。

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5天后,苏联就紧急召开国防会议,通过一项成立专门委员会的决议。

决定由贝利亚领导,成立一个核工业的专门委员会。

由此,苏联核计划全面启动。

二、核之父

美国历史学家陶伯曼,曾在其著作中,曾毫不留情地对贝利亚予以揭露。

他以“一手材料”,言之凿凿地称——

他“乘坐小轿车在莫斯科大街上转悠,看到年轻貌美的少妇与女孩,就带到他位于查洛夫大街的房子里,让她喝下带有安眠药的酒后,对她实施强奸”。此类年轻女性,有“200多名”。

此类传言除了作者屁股立场能够解释之外,真实性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是公的,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贝利亚在一场会议政变中突然被赫鲁晓夫们抓捕。

(飞春读传前文有专述)

之后40年,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贝利亚一直被定性为“具有恶魔倾向的人、病态般的残忍,对下属以威胁和压迫为主”。

有关他的信息和资料,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40年来成为苏联禁止谈论的议题。

贝利亚是当时苏联第二号人物,实际上是操纵局面的最具实权的人。即令如此,也说没就没,干净得如同一场初冬的雪。

冰封40年后,其家人才陆续爆出资料,“贝利亚事件”始得重见天日。

据当时的核计划科学家库尔恰托夫回忆,贝利亚遭逮捕后,一些参与核计划的科学家,被传唤到有关审查部门,要求指证贝利亚在核计划执行中的“邪恶角色”。

但没有一个科学家这样做。

有人直言不讳地秘密劝库尔恰托夫,让他证明贝利亚“千方百计地妨碍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但库直言不讳地否定了:

“如果没有贝利亚,我们就没有核武器。”

历史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任何定性。

历史也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坏蛋”都能名留青史。

贝利亚的双面人生,是非、真假、红黑,自有后人证明。单就核计划来说,我相信科学家说的是良心话:没有他,就没有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苏联原子弹之父,非他莫属。

他是怎么搞出原子弹的呢?

我们从当时的背景说起。

三、核之核

当时是二战结束,苏联正在持续多年的大战中艰难复苏。

无论人口、经济、实力,造原子弹都是勉为其难。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人口方面,苏联战前为1.96亿人,战后是1.7亿,一场大战让苏联减少了2600万总人口。

经济方面,二战苏联损失物质财富,约占欧洲参战国全部损失的一半。社会亟需治愈战争创伤,恢复经济。

二战刚刚结束,核计划就上马。因此,苏联的战后的“一号”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巨资浩繁的核弹研制。

核弹研究多花钱呢?

公开的数据如下:

美国曼哈顿计划,6年耗资20亿美元;

中国自1955年1月启动02号计划,到1964年10月爆破,直接耗资达28亿人民币,有人计算相当于10年打了2场朝鲜战争。

期间建配套工业体系又耗费数十亿,算起来为之付出的规模已达80亿人民币。

而苏联,短短4年间花了145亿卢布,粗略换算,相当于14.5亿美元。

核弹研究为啥那么花钱?

答:核弹药物原料提炼太难。

大家都知道,核弹原料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铀235。

无论是原子裂变(原子弹),还是原子聚变(氢弹),利用的铀,都是高浓度的武器级铀235。

有同学说不对,苏联原子弹用的是钚(bù)。

不错。

但你要知道,钚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是通过铀人工制出来的。

所以,铀是核弹基础的基础。

铀矿并不是地球上最稀有的矿石,但提炼出最高浓度的铀,绝对是难于上青天。

当年,毛主席曾问地质部长李四光,我们中国有无造原子弹的有矿石。

李四光说:

“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中,能作为原子弹原料成分的,只含千分之几。”

确切地说,是0.72%。

而核弹所需的铀235,要求的丰度又是极为苛刻。

什么是丰度?

可以简单理解为化学元素之于固体物的“含量”,或“丰富程度”。

同样是铀235,由于丰度不同,作用也不同。

核发电站用的,丰度3%即可,

超过80%,即为高浓度,

而要用到原子弹上,须在90%以上。

铀之难,不仅在丰度,更难在提炼的过程。

1公斤的武器级铀,需要200吨的铀矿石。

作为一种稀有金属,铀天生有3个孪生姐妹一般的同位素,235、234、238,但只有235的裂变是可控的。

把孪生姊妹给分开,是个难上加难的技术活,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研究各种方法。

一旦这个环节突破,几个月内原子弹就可以诞生。

四、核之源

铀既然是重中之重,那么,对铀矿的封锁和侦察,就是核争夺中的重头戏。

美国全力阻碍苏联获取铀矿。

斯大林签署文件正式启动核计划之前,苏联也在研究铀,并计划在1943年生产100吨的金属铀。

然而,由于美国的技术封锁,直到1945年8月,才生产了1公斤。

1945年10月,即斯大林签署核计划的2个月后,苏联人民委员会就通过决议,成立第一地质勘探局,提出在1946年前,组织成立270支勘探队,在苏联全境勘探、开发铀矿石。

全世界的铀矿含量,苏联不是最多,1945-1949,首枚原子弹研发的4年中,苏联在国内开采的铀矿,不过417吨。

其铀矿石主要来源地,是境外的铁哥们,保加利亚、捷克、波兰和东德等地区。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研究,

1950年,苏联铀矿的开采,45%来自东德。

东德,是苏联的占领区,也是苏联战后源源不断的核源地。

不仅铀矿,更包括核技术。

科技无国界,但创新领域的核心科技,绝对是机密。

有人对比研究苏联和美国的核工业状况,认为苏联在核研究方面,落后美国22年。

想在别人起跑后弯道超车,必须学会拿来主义,直取核心。

苏联在战争的疲弱中能够4年搞定核弹,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靠情报。

五、核之谍

苏联研究铀,早在1942年9月即展开。

当时的研究模式,主要是靠分布在国外的间谍,和国内实验室里的科学家。

当时的工作常常是这样:

国外间谍发过来一组核研究情报信息,科学家们研究、熟悉情报信息后,提出问题;

然后再发给国外的间谍,间谍一番翻雨覆云、火中取栗后,再发来回复。

如此研究,反复循环。

资料显示,自1941年美国从英国收到第一份核情报算起,到1945年7月16日美国首枚原子弹成功爆破,苏联驻外情报机构,共送回国内近万页核情报。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阿拉莫戈多沙漠秘密进行核试验,成功爆破世界首枚原子弹。

他们认为世界一无所知,实际上,贝利亚的办公桌上,早就出现了有关情报,详细到美国核弹的各种参数、每个组件和装配顺序。

这就是可怕的苏联特工的功劳。

六、核之地

苏联庞大的核计划,是在10个地图上找不到地方实施的。

保密,是第一考虑。

他们在乌拉尔地区的原始森林里建实验室,以防美国探知。

实验室的建造,规模之大,要求之高,也是叹为观止。

比如:

有的工程,需要在地下8—43米的地方,挖反应堆基坑,然后粉刷、装地板,铺1100多个工艺管道,每条管道对应一个铀棒。

比如,有的工程需要用炸药炸开岩石区,铺设230公里的管道。

冬天施工,混凝土都能被冻着,这就需要先对混凝土加热。

天花板地板和墙壁,还要刷上厚度2—6厘米不等的沥青,以绝缘。

还有的实验室,天花板和墙壁,要求须像镜面一样光滑,即便空中细小的悬浮物,也不能沾到上面。

还有,电磁厂需要巨大电磁装置,且要保持超高真空。最终,他们用黄铜造出了个高21米、重6000吨的庞然大物。

核工程的建造中,他们发现电力又不足了,于是又开始建造发电站……

七、核之“囚”

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让谁来干呢?

谁干,才会既众多又高效,既听话又保密呢?

你可能会想到“军队”。

但军队的工程兵专业又有细分,从排雷布雷到改河修路,都各有专长。

而且,像挖地基、炸岩石、熬沥青这样的体力活,也不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只需要苦力即可。

所以,苏联时期“存储”的另一人力资源,此时有了不可复制的优势——监狱囚犯。

苏联囚犯人数众多,请不要问为什么。

沃尔科戈诺夫在《胜利与悲剧》一书中说,1929-1953年,苏联的囚犯在1950万—2200万之间。

剩余的,在“古拉格”劳动惩戒营里呆着的,此时就是可资利用的优质劳动力了。

具体到核计划启动时,1945年10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控制的囚犯,共有64万人,战俘200万人,特殊移民223万余人。

苏联在核计划中动用的囚犯人数,从1947到1949逐年增多,之后又有所递减。

苏联的核工程建设单位,由内务人民委员会下的专门委员会,和第一管理总局负责。

第一管理总局下,又分设多个核工程建设单位。

截至1949年8月首枚原子弹诞生,4年来,苏联参与第一管理总局核工程建设的工人,共234250人,其中囚犯占了近一半,113600人,工程兵只有51300人。

囚犯,成了苏联核弹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八、核之殊

说到最后,就不得不说说管理这么多人的管理机构。

首先我们要分清两个概念:内务部和部长会议,两个都有一个“部”字,却差别很大。

内务部,在1946年3月前,叫内务委,是内部人民委员会的简称。

这是一个斯大林时代的警察机构,下辖国家安全总局(即克格勃的前身),古拉格劳动惩戒营等部门。

其权力极大,首脑叫内务人民委员主席。1946年3月之后,叫内务部长。

部长会议呢,原来叫苏联人民委员会,比上面那个少个“内务”两个字,说明管得更宽,是苏联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和发布命令的机关。

说白了,就是苏联政府。

1946年3月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也被改组,称为苏联部长会议。

所以,从1946年3月,就有了部长会议和内部两个概念。但两者大不同。

内务部权力极大,秘密警察机构的总管,老大是贝利亚。

部长会议名义上最高,它的主席是斯大林,副主席是贝利亚。

斯大林是核计划的最高决策人,贝利亚是最高的执行人。

为了更高效地推行核计划,1945年8月,内务人民委员会下,又设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授权它可以跨部门调取一切所需的资源,包括人事、财政、工业等。

起初,它属于国防委员会,1946年3月,它隶属部长会议。

专门委员会下,分设各管理总局,各总局下,又设若干设计院、厂等。

贝利亚是斯大林的才华干将,常常高效、超预期完成任务。

那是因为他掌握的国安系统运行高效,调配资源方便,直抵目标。

为推行核计划,他要求部长会议下令,允许一些核工程建设,不用经过繁琐的公文报批程序,按照领导命令就可以开工。

所需资金,也不需提交预算方案,无需在财政部门登记留底。

而且资金可以无限使用。

对所需场地和企业,更是硬核:

如果需要,他有权征用任何企业和任何区域。

最大胆的是对政治犯的处理。

如果你是个懂铀技术,或核反应的科学家,或稍微接近核心技术的小人物,此时,你的命运将会发生重大转折——

在苏联,如果你之前不幸由于思想出轨,犯了政治错误,被关起来贴上“人民的敌人”,那是必然的。

但如果你有幸熬过了牢狱生活,来到了核计划时代,你一定会被贝利亚一个秘令释放,来到新居,有了新工作,过上体面的新生活。

九、核之才

贝利亚深知,意识形态重要,但对核计划来说,更重要的是人才。

他十分看重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准。

如果一个高水平的专家,因为思想政治问题而受到怀疑,他也会包容下来。

他曾对斯大林说:

“所有为这个计划工作的人,都是由我亲自挑选的。我准备为他们当中的每个人的行动负责……用人头来对整个计划负责。”

为此,他从监狱中释放了一些有用的学者。

德国投降后,他又派人到柏林寻找参与德国铀计划的物理学家,约20名德国专家“自愿”来苏,效劳于贝利亚。

贝利亚对下属态度强硬,粗暴而残忍,但对直接参与核计划的科研人员,却不是这样。

斯拉夫斯基,当时的核计划领导人之一,他回忆说:

“他们没有干扰我们,贝利亚不懂科技和工程问题,他总听从专家的意见,在动员人力和资源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他对科学家态度友善,我们处于特权地位。”

贝利亚给予科学家的特权,在当时是令人羡艳的。

所有参与核计划的学者,都配有体面的住宅、别墅,

与政府领导人一样,他们凭票购买专供商品,享有高质量的饮食和医疗服务。

而战后的苏联,莫斯科多数人还处于饥饿状态。

与许多地方相比,原始森林里秘密研制的核计划保密城市,简直是人间天堂。

一方面高薪礼遇,另一方面也要严格管理。

对待有自尊的科学家,他知道不能用暴力伤害。但不能因此缺少约束。

他在实验室和设计机构、企业、建筑单位,派驻军警,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同时寻觅更多的科研人员,作为“后备队”,以此威胁科研人员:

“在我们的国家,没有不可替代的人!”

同时,他对努力工作的人体贴入微,保护着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免受内务部或各级党政机关可能性的伤害。

有人回忆,“他有一种巨大无比地唤起人民恐惧感,和激励人们勤奋工作的能力。”

蛋糕和大棒之下,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如此,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强大的情报系统支持下,在最高的领导机构指挥下,在精准的人力资源调配下,苏联举全国之力,使核弹研制进入极为高效的快车道,打破了美国认为的1954年前苏联不可能研制出原子弹的断言,提前5年,打破美国核威胁(完)。

viBravo52021-07-13 00:33:49
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对罗斯富介绍贝利亚 “我们的希姆莱”。现在俄国影视对贝描述是55开。
borisg2021-07-13 01:02:29
毫不奇怪。过几年大概大清洗也会被改成前进路上的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