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22021-08-08 01:59:19

二十世纪初始的越剧不叫这个名字,它只是在浙江绍兴周围地区人们传唱的小调。演员也是男的。那时候叫“小歌班”。

1923年开办了第一个女子班。女班也是经过数次努力才得以在上海站住脚,为日后越剧的百年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还在广泛流行的四工调就是名伶施银花和琴师王春荣合作产生的。后来发展出了弦下腔和尺调腔,各种不同的越剧流派基本上都是由它们衍生出来的。

传统越剧是没有剧本的,都是靠艺人们口口相传得以传承。那些老艺人回忆时都提到,背台词都是在师傅棒打之下进行的,十分辛苦。

大部分艺人都是穷苦出身,一些人进戏班之前没读过多少书。进入戏班要签类似生死文书一类的契约。

1942年,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改革,被称为“新越剧”。有编导,有剧本,演员在导演的带领下,按照剧本进行排练演出。从此越剧走上了改革之路。

越剧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广泛吸收各种其他戏剧的精华归为己有。它从京剧,沪剧,淮剧,评弹,昆曲等吸收了不少营养,滋养出了绚丽多彩的越剧之花。

 

公鲨2021-08-08 03:32:25
《银元时代》的作者陈存仁先生曾经为袁雪芬等越剧演员诊治,对她们的状态描述为:不识字、身体很差 很多人有肺病
方家胡同2021-08-08 03:38:38
这些创业代的越剧演员,大部分后来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许多人都活到八九十岁,很长寿。
吾道悠悠2021-08-08 06:28:58
解放后,生活稳定,收入高,
08622021-08-08 12:15:49
都活了那么久!让那些迫害论的鼓吹者情何以堪呐!
多哥2021-08-08 14:31:20
尤其可喜的是那些被迫害的还能活到现今鼓吹自己的被迫害比如季老描述自己如何被坐老虎蹬迫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