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斗中9兵团的三万多人冻伤是指挥员重大失误
参加第二次战役的志愿军9兵团参加长津湖战斗后就4个月没法参战,说明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或者接近一半,我认为是指挥员的重大失误。
一. 几次战役的时间和参战部队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由第13兵团的6个军参与;第二次战役时(1950年11月7—12月24日)西线是13兵团的6个军(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66军),东线是9兵团的3个军(20,26,27军),。由于9兵团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无法再继续作战。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只能是13兵团的6个军扛大梁。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
二. 9兵团人数
由第三野战军最精锐的第20、26和27军组成的,由于其之前任务所需,这3个军除了本军所辖的3个师外还加强了1个步兵师,因此是四步兵师制军。其兵力数分别为,20军50569人、26军48894人和27军50501人,三个军的实力数较为平均,与13兵团前3个军兵力数相当。
三. 长津湖战斗伤亡情况
9兵团减员4万余人,其中冻伤减员3万多人,冻死4千余人。中央党史出版社的《开国第一战》在第295页的记载精确到了“第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余人,冻伤后救治无效致亡者3000余人,减员总数48156人。”而《突击》第三期的《冰血长津湖(之二)》一文在28页则认为“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战斗伤亡约为3万,其中阵亡一万余,冻伤减员高达3万余,其中冻死4000余。”
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这封收录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241页的电报,是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于1950年12月17日发给志愿军总部并9兵团的。《抗美援朝战争史》(2000版)在第2卷第127页引用了这封电报中的“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国内关于长津湖之战的资料也都是从这里引用了这句话。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紧接着的下一句话:“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此电报为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发给志愿军总部并9兵团,本就是内部电报,重点在嘉奖鼓励和慰问,因此没必要也不可能在这里缩小9兵团的伤亡情况。”
9兵团的损失,还有一个兵员补充数字。战后休整期间,20军补充了1.5万人,27军补充了14817人,合计接近3万人。这就意味着2个军牺牲、战斗受伤和冻伤导致失去战斗力和短时间内无法康复的官兵就接近3万人。
四. 冻伤主要原因
《27军征战纪实》在257页这样记载:首先是军事准备工作不足,任务转换突然,从渡海登陆作战一下转换为对具有先进武器装备和很强战斗力的美军作战。而我军缺乏现代条件下与外军作战的技术战术研究,组织指挥水平尚难适应与具有绝对制空权和压制火力优势之敌进行现代战争的要求;其次是后勤保障亦有严重困难因仓促北上,部队中一部分御寒冬装未发齐,许多部队尚穿着单裤、单鞋入朝,未战已有冻伤减员。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短缺。同时,武器装备与当面之敌相比更是优劣悬殊。”9兵团因为匆忙入朝,部队只有少量日制九二式步兵炮和迫击炮,与配备了近百辆坦克、上百门大口径火炮并配备有专属航空联队(通常为3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7中队150架飞机)的陆战1师有天壤之别。
而且第二个原因也是第一个原因引起的,只要对比一下13兵团的第39军和第42军参加了第一到五次战役每一次,考虑一下朝鲜是狭长国家,13兵团面临的严寒和9兵团类似而没有出现大量冻伤人员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在山东到入朝有12-17天的时间,没有预留1-5天的换装和培训,造成超过战伤的非战斗减员,这就是指挥员的重大失误。
3.中高级指挥员轻敌也是一个原因
所带干粮不足7天,有些大衣将士轻装没带
4.战役任务的安排也欠妥当,
包围的任务提前就定好,天气的原因没有做调整,零下40度不生火潜伏几天,不冻伤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