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2-01-20 22:44:08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与苏联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而东北则是中苏关系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关系,大体经历了患难与共、剑拔弩张、和平共处三个阶段。

其中,1949年到1958年是中苏的蜜月期,1958年到1989年是中苏长达三十多年的交恶期,直到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才恢复正常。

中苏关系到底给东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中苏交恶与东北经济低迷的关系。

哈尔滨的俄式风情

一、撤走专家导致东北优势尽失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公认的领军人物。第一个领军人是马克思,他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第二个领军人物是恩格斯,他是第二国际的指导者;第三个领军人物是列宁,他是第三国际的权威。

第三国际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共产国际,这个组织指导、帮助我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对我党前期的革命活动进行了直接的领导。因此,中苏关系,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非常密切。

曾出席过中共一大的马林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考虑,我们坚决地联合苏联、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

苏联也迫切地需要中国,因此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与我们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年,中苏结成同盟,苏联无偿移交东北财产,并向中国提供贷款。随后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彻底消除对中国的疑虑,决定放手援助中国,于是提出了一个帮助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156项工程”。

苏联的技术和设备,当时是世界的一流水平。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全方位无保留的,从地质勘探到图纸设计,从设备到专家,手把手地帮我们建立起了军工、航天、电子、冶金、钢铁、化工等各类大型企业。

北满特钢的苏联专家(齐齐哈尔)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东北的经济迅速崛起。这其中,以共和国长子“辽老大”表现最为明显:1952年,原本默默无闻的辽宁,一跃成为全国GDP第三强省份,第二年攀升全国第二,第三年跃居全国第一,并一直把第一的记录保持到了1958年。

1957—1958年的时候,辽宁有多强?

强到不用和其他省份比差异,只需用全国占比来说事:全国60%的钢、27%的电、17%的煤都产自辽宁。

当时的中苏感情,超过了一般意义上国家之间的友好。但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国家必须维护本国的利益,亲密关系很难长期维系。

中国不赞同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不同意苏联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潜艇部队,赫鲁晓夫对我国经济模式指手画脚,对我军没有当面通报炮轰金门心存芥蒂。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1959年,苏联没有按计划向中国提供原子弹资料,并为了拉拢印度在中印武装冲突中保持中立。1960年,中苏在帝国主义本质、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激烈化,苏联在会议上对我们的观点进行围攻式批评,我方也在声明中公开点名批评赫鲁晓夫。随后,苏联禁止我方在苏出版《友好》杂志,同时停止在华出版《苏中友好》杂志。

为了进一步向中国施压,苏联在当年7月决定从中国撤走全部专家。在随后的一个月之内,从我国的16个城市、200多个单位撤走了全部1390多名苏联专家,原定应来中国的900多名轮值专家也取消了计划。

送苏联专家回国

这个时候,苏联先期援建的156项工程,大多已经建成投产。但是苏联在1956年之后追加的148个项目,大部分还没有建成。算个总账,苏联援建的总共304个项目,实际只建成了154个。

苏联在撤走专家的同时,带走了全部图纸资料,这使得很多援建项目成了烂尾工程,我国有25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立即进入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即便是已经建成的项目,由于缺少后续的设备和零部件供应,也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东北从苏联援建中获益最大,遭受的损失也就最大。1959年,辽宁的GDP被魔都上海赶超。1963年,又被香港和广东赶超,从此跌落神坛,长期位列第五名左右。

曾经的辽宁

二、战争威胁引发东北资源转移

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建,对东北经济有没有影响,绝对是有。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得从三个层面去看:

从假设层面看,如果苏联一如既往地援建中国,那么东北将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但这种想法显然太过于一厢情愿。

从现实层面看,苏联撤走专家的时候,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通过长期的合作共事掌握了大部分的技术,苏联撤援对东北已建、在建的项目造成的实际影响,并不是很大。

从预期层面看,苏联援建的时候,我们从国家到省市会配建许多中小项目,停止援建后配建项目自然也会减少或停止;更为严重的是,苏联停止援建后会不会有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军事报复,这在当时来讲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他们对不听话的南斯拉夫、波兰等兄弟国家这么干过。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种担忧是不无道理的,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了百万重兵。

珍宝岛战斗中缴获的苏军坦克

由此,东北从最具发展优势的地方变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我们的投资和发展重点自然也就不会放在东北,不仅不会放在东北,还要把东北的一些东西转移出去,这就不得不说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毛主席在1964年提出来的,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紧张复杂:一是老对手美国,对我们虎视眈眈,在我军炮轰金门后公然支持台湾反攻大陆;二是老朋友苏联,对我们因爱生恨,不排除挑起事端、发动战争的可能;三是老邻居印度,在边境问题和西藏问题上屡屡挑衅,与我军发生多次武装冲突。

三线划分示意图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做好打仗的准备,而一旦打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等地区,尤其是东北和东南沿海集中了我国的大部分工业设施,遭到战争破坏后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军事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国家决定将工厂、设备和原材料向三线腹地集中。由此,掀开了长达15年、多达1100个建设项目、先后投入人力超千万的三线建设。

东北地区响应国家的号召,让好人好马上三线,将大部分先进的设备迁移到了三线地区。在三线建设的前几年,三线地区新建的企事业单位有一多半来自东北的援建。

比如,沈阳飞机支援建设了西安飞机、大连石化支援建设了九江炼油厂、吉林一汽支援建设了湖北二汽、抚顺煤矿支援建设了重庆煤矿、哈尔滨汽轮机支援建设了绵阳汽轮机、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支援建设了双溪机械厂,等等等等。

三线建设

如何支援,那就是给人、给钱、给设备。东北地区为三线地区培养和输送了5600多名化工人才,抽调了4000多名汽车制造人才,单是沈阳飞机制造厂就向三线地区输送了2万多名急需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很多人就此扎根三线,这可以看作是建国后东北的第一次人才流失。

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与资本的长期积累有关,但是在东北经济称雄的五六七十年代,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集中财政。也就是说,东北的GDP再高,地方也没有多少可支配财力。东北地区生产的物资再多,也要按计划调往全国各地。

因为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东北一直在向外输出,就好比一个大家庭里的大儿子,早早地辍学打工、赚钱补贴家用、照顾弟弟妹妹,所以东北特别是辽宁,才获得了“共和国长子”“辽老大”这样的称谓。这里的老大不是很牛的意思,是说历史赋予了他很多的责任和担当

新时代辽宁精神

当然,这种责任是必要的责任,这种担当是应有的担当。本来就是兄弟省份,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如果一直是这样,有朝一日其他地区也会帮助东北。

但是,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我们对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进行了改革。把原本由国家统筹的事项放给了地方,这既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地方的责任和义务。东北的国有企业效益不好,东北的工人学历不高、年纪又老,但这都必须要承担。

东北由强到弱的分水岭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很多地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东北则由于种种原因显得比较滞后。当然,这种滞后表现出的衰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八十年代,辽宁的GDP还是长期徘徊在全国六七名。但颓势一旦开启,就难以遏制。

改革开放的节奏

三、苏联衰落使得东北缺商少资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根据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当时国际局势已经有所缓和,但我们的处境只是向好,而不是真的很好。一方面,我们与美国还没建交,另一方面,我们与苏联还是冷战状态。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但中苏关系更加紧张。苏联一直在边境保持重兵,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好在双方都有继续友好的意愿,因此开展了新一轮的双边关系谈判。但谈判进展并不顺利,苏联在边境撤军、对越问题上不愿让步,并发动了阿富汗战争。1982年到1988年,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国进行了十二轮副外长级的磋商。

苏联入侵阿富汗

最终,苏联从阿富汗和蒙古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10多年后,东北才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机遇,东北经济的起步因此比其他地区慢了好几拍。

那个时候,各地都在忙着招商引资,但东北环顾四周发现,苏联、蒙古、朝鲜都不富裕。苏联能和美国争霸,当初是相当发达的。但是在入侵阿富汗、支持越南后,苏联经济已经开始衰退。

欧美投资,首选的就是地理位置更优越、基础设施更好的东南沿海。而且海运的成本更低廉,方便进出口贸易。东北处于无商可招的境地,这也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一个因素。

东北一边处理老工业基地遗留的各种问题,一边艰难地招商引资,一边跟国内先进城市学习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在全国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也节节攀升。但速度与其他省份相比,明显是慢了。

东北老工业基地

在九十年代,东北和其他地区一样,迎来了国企职工下岗潮。只不过,这里的国企职工更多,潮水来得更猛烈些。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劳动,使这些下岗职工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从思想观念到技术手段,都落后于时代,经济自然也就没有太大起色。2006年之后,作为东北GDP的领头羊,辽宁也淡出了全国前十榜单。

导致东北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中苏关系不是唯一、但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时至今日,东北振兴仍然面临各种问题,但东北作为重要的军工基地、粮食产区、生态屏障,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华府采菊人2022-01-20 23:43:41
这句话“1952年,原本默默无闻的辽宁,”, 说明作者啥也不懂
老生常谈122022-01-21 00:06:44
8964以后,很短几年里,东北国企下岗700万人
XYZ945382022-01-21 00:17:20
很多下岗女工为生活所迫卖淫为生养家糊口,这要上历史书的。
海云之南2022-01-21 00:34:13
对东北经济伤害最大的时候是78年到2002年。后来发现没有了东北工业,连大型军舰都造不出来,才重视起来。
kai20022022-01-21 00:59:58
现在卖淫的只会更多
捕风客2022-01-21 01:21:11
不是朱镕基时期东北下岗工人多吗?
老生常谈122022-01-21 02:23:35
对呀,那就是朱镕基贱卖国企给私人。
捕风客2022-01-21 04:37:11
那好像是90年代后期的事了。8964之后主要是南巡定下市场经济的方向,外资大量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