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2-03-31 12:41:35

 

 

因为当时列强普遍对民国进行武器禁运,北伐军对手枪支弹药都很匮乏。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次日,北京外交团领衔(英国)公使代表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当时与苏联并存)八国政府照会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在中国成立为各省承认之统一政府前,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

照会还提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驻华公使亦有赞成。其后,列强便不顾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议,径自管束其国民,令之不得将军火售予中国人。

虽然该禁售协议有很多空子可钻,比如“制造军火之器料”并没有详细列明,非禁运国(德国、捷克)也可以向当时民国输送武器和器材,但是毕竟这几个主要列强对华武器禁运造成了军火在中国价格飞涨。1920年在青岛,一颗步枪子弹竟然卖到了0.63两白银的高价,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轮手枪及百粒子弹能卖150元,是法国马赛原价的十九倍半。

这样高昂的价格,使得北洋军阀军队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这段时间大力发展军工业外,其他北洋军阀对装备更新换代要求很低,比如直系军阀就坐视自己控制下的汉阳兵工厂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大量被张作霖挖走。

当然,受武器禁运影响的不止北洋军阀,类似南方陈炯明、桂系这样的军阀同样受影响,比如桂系参加北伐时一个军只有三门火炮,而陈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纸炮置在洋铁箱内封闭后引纸线燃”冒充机关枪来阻挡国民党军的进攻。

因为禁运导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对北伐战争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到了解放战争。

由于北伐军的对手火力贫瘠,因此,基于“兰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冲锋”在北伐时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于此道,结果在淞沪抗战时想对日本人故技重施,结果一天之内报销了桂系6个师,白崇禧心疼的连日不吃东西。

“白崇禧作为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军事专家,却只是凭借着自己过去内战时期的经验,便贸然做出了进攻的决定——内战时期,双方火力都不是很强,勇敢的冲锋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令敌人不战自溃……”

甚至1947年,陈毅在总结己方的不足时也谈到,当时华野还流行使用北伐时期的“人海战术”:“……这表现了我们的英勇,也说明了我们战术战斗的蠢笨与落后,伤亡很大,否则伤亡是可以减少的。直到现在,我们仍保持北伐时期的战术,采用波浪式的集体冲锋。”

从白崇禧和陈毅的总结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北伐时由于北洋军阀火力贫瘠,北伐军经常性采取“波浪式的集体冲锋”战术。

在北伐军对手枪支弹药紧缺的同时,苏联对北伐军军火援助是北伐军所向披靡的最重要原因。

根据相关统计,黄埔军校开办时,苏联一次性送来了十支小手枪,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国式步枪,每枪有五百发子弹。

1925年苏联一次运到广州的军火就值56.4万卢布,1926年又将各种军火分四批运到广州,第一批日造来福枪四千支,子弹四百万发,军刀一千把;第二批,苏造来福枪九千支,子弹三百万发;第三批机关枪四十挺,子弹袋四千个,大炮十二门,炮弹一千发;第四批,来福枪五千支,子弹五百万发,机关枪五十挺,大炮十二门。为解决军校经费困难,苏俄政府还资助现金200万卢布。

即使清党后,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苏联的物质援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

正如之前所说,北洋吴佩孚、孙传芳部无不缺少军火,饱受武器禁运之苦;而北伐军完全称得上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并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观北伐军的敌人,吴佩孚号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麾下军队号称三十万,然而他三十万大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和桂系相当,也就是说最少三门,最多不超过八门。

还有一点,当然是比较不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伐军是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近代军队。

北伐军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是建立起来的军队,今天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军事技能上的培训确实是乏善可陈,比如徐向前元帅就说过黄埔军校没教什么东西,就走正步、放枪什么的,但是,黄埔军校厉害在于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学生有意识灌输民族主义的军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长汪朝光教授的话说“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少将以上的军官较少投降日本,说他完全靠纪律的约束也不尽然,这跟他整个氛围他有关联……强调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军官也许在军事技术上逊色于北洋军阀,但是在牺牲精神上那是远远胜过了,不要以为“人海战术”谁都能玩,没有敢于牺牲的基层军官,是玩不了“人海战术”的。

比如北伐贺胜桥一战,北伐军在失去地利的情况下,硬是欺负吴佩孚军火力贫瘠,用人命堆出来一个胜利,20世纪30年代,吴佩孚还在感叹北伐军基础军官不怕死精神。

反观北洋军阀,他们长期在一种低火力低烈度的战争环境里作战,战争胜利与其说取决于战场不如说取决于牌桌妓院,在这种环境下,北洋军阀军队作战几近儿戏。

第一次直皖战争,双方20万人交战一个月,伤亡才2000多人,但是这已经被英国驻华武官评价为辛亥之后惨烈第一的内战了;而在这次战争中,段祺瑞还公开下令不许部下用重炮对敌,“恐火力过猛,伤亡过重。”

之后,陈毅对北洋军阀混战闹剧也有评价“我说我军切不要像张勋的军队,他与段祺瑞打仗,打了三百多万发子弹,才打死二十八个人。”

而当时英国公使的评价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个对军事体制全然无知的和平的国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新式军队,一方是把打仗视作“儿戏”,用三百多万发子弹打死二十八个人的旧式北洋军队,从战斗精神上说,北伐军碾压北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