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ravo52022-08-18 17:32:37

https://new.qq.com/omn/20220521/20220521A0CTR300.html

1949年10月1日,中华儿女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伟大时刻,一句“新中国成立了”萦绕在大家心间,好些天都还沉浸在这份喜悦之中。而国家初立,如何获得他国承认也是重中之重。哪曾想两天过后,我们就得到了第一个“承认”,来自“老大哥”苏联,中苏也是在这天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苏之间早在二战之前,就有过不少交集,所以从建交时刻起,必然会让人们开始期待,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未来展开的一系列合作。然而当时间走到1958年,“金门炮战”打响后,中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

次年6月,苏联决定停止对中国核事业的援助,并逐渐撤走来华支援的核专家。而后虽然没有彻底断交,却始终在累积矛盾与冲突,也在1969年达到了顶峰,“珍宝岛战役”就是诸多矛盾下的一次正面交锋。

 

中苏交界处本身就属于“历史悬案”,只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甚好便一直被搁浅。进入60年代后,两国逐渐产生矛盾,苏联便开始向交界处增兵,并不断制造事端。1969年3月2日,珍宝岛再次遭遇侵扰。在造成我军6名边防巡逻人员伤亡后,我军只好发动自卫反击战。

战斗一直打到了17日,这期间中国军队再次证明中华儿女将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性的决心。苏军也在增兵被灭大半后,选择撤离岛屿,反击战到此结束。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苏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画上句号,反而彻底撕破脸。

 

战役过后,苏联很快就开始调集兵力,甚至还企图通过“核打击”的方式,去解决两国“矛盾”。也就是说,新中国不仅只遭受过来自美国的“三次核讹诈”,苏联也曾想过以此“痛击”中国。

苏联国防部很快就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打击”方案:百万大军兵分四路,直奔我国内地战略要点。而“核打击”是在这“4条路”之前,因为只要使得中国军事政治力量陷入瘫痪,苏军的“4条路”也就畅通无阻得多。

 

一条是苏军从东北入侵,通过哈尔滨跃进沈阳;一条是直攻新疆省会乌鲁木齐;一条是挑选王牌空降部队降落于兰州;最后一条,是派驻扎于蒙古国的苏联机械化部队,从我国内蒙跃进直逼北京。按照苏联方面的计划,如果不出意外,这支部队将只用一周时间控制住我国首都北京,扼住我国政治中心。

虽然当时人民的生活始终照旧,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同,但实则党中央领导因此已经好长时间睡不得一个安稳觉。光是屯兵百万,就足以令我国倍感压力,更别说“核武”了。

不过最终苏联还是自行放弃了计划,所屯的百万大军未曾南下。这显然是令人意外的,完全就不像苏联政府的风格。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其,在大费周章制定了详细计划和大规模调兵遣将后,以不了了之收场呢?

 

先从苏联自身上分析原因,可以有两个。其一,地大物博有时候也不见是绝对优势。如今的俄罗斯依旧享有着“拥有最大领土面积国家”之名,更别说当时的苏联。

况且,当时的苏联对于西伯利亚的建设并没有太高的重视,铁路仅有一条。平日靠这条路送些远东军队所需的生活物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一旦战争打响,补给必然就成了难题。

 

其二,“冷战”使得苏联分身乏术;美苏为了争霸,在各方面不断较量着。而美国素来擅长“拉拢人心”,这也是为何苏联不敢将冷战变为“热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毕竟美国身后“小跟班”多着呢!

如果苏联真的将战略重心方向向亚洲靠近,那么欧洲各国大抵也不会闲着。况且,当时中美关系有缓和迹象,从美国释放的多种信号中,也不难发现其有意想和中国搞好关系。这点苏联自然也要考虑。

再从中国方面找原因,依旧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当时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两弹”试爆。遥想当年苏联撤走专家时,那一句“没了苏联的支援,你们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的不屑,苏联多少有些打脸了。

虽然对标美苏的“两弹”技术,中国尚有欠缺,尤其是在射程上,完全没法与之做比较。然而中苏是邻国,就算中国的“两弹”到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抵达苏联还是可以的。

 

其二,察觉到苏联有战略部署变化后,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也在不断调整解放军的战略部署。核武防御是一方面,数条纵深防线也十分坚固。

而且中国民族历经百余年风霜依旧不倒,曾经面对列强时的不屈不挠,苏联也是了解的。所以,说到底还是苏联没有足够把握可以在短时间的进攻上获得回报,自然就得三思而后行。

信笔由墨2022-08-18 18:00:03
供给线太长,根本无力护卫,即使是重点。
皇爷2022-08-18 18:03:46
当时中央非常紧张,很多机关以干校为名撤离北京去江西湖北,号称三线。
znr05052022-08-18 18:14:24
“当时人民的生活始终照旧,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同” - 那为何北京大佬们四处疏散, 全国 “深挖洞,广积粮” ?
TheHawk2022-08-18 19:35:06
那时除边防外,没有部队进入一级战备,而913全国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znr05052022-08-18 19:45:00
"林副主席的第一个号令“后,全军进入战时状态(部队疏散,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好像比”一级战备“ 等级还高吧
TheHawk2022-08-18 20:08:47
指挥员进入战时位置,不能回家只有913那次。那几天,营房里所有人扎了武装带,风声鹤唳。
XYZ945382022-08-18 20:16:08
1969年三月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多次热线电话要降低冲突,同年九月苏联总理柯西金利用访越回程在北京机场会见周恩来,解决紧张
白云蓝天2022-08-18 20:18:26
据说二战时苏联的坦克结构很简便,打损了很容易修复,后来怎么搞得那么繁杂,前面那么多小片都是干嘛用的?
chufang2022-08-18 20:26:04
此前,莫斯科打电话给北京,但一开始接线员拒接转机,坚决不和修正主义谈话。
chufang2022-08-18 20:28:25
T-34的炮塔是铸造而不是锻造的,因此工序简单,制造方便。
十具2022-08-18 22:11:32
那些小片=主动式装甲,惰性炸药。对付PLA的火箭筒攻击的。老毛子比你崇拜的巴佬毛,还是靠谱得多。
十具2022-08-18 22:40:55
那时坊间盛传苏军主战坦克T62如何了得,PLA的56式火箭筒根本就打不穿。缴获的那辆也是阴错阳差。不过,爆炸反应装甲还没
chufang2022-08-19 00:43:44
那些片片是填了沙的小铁盒子。
十具2022-08-19 01:05:50
不是吧,我高看了老毛子一眼?后来改进版的T62,的确采用了主动式装甲。下面这种:
十具2022-08-19 02:26:37
当时全国没有一寸地铁,但所有城市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深挖洞。毛欠国人太多。无温饱的人无偿地做无效益的苦力,无谓地陷1/4
十具2022-08-19 02:42:13
我那时还在上小学。各班级轮流去义务手挖人防,地下隧道大到可以行车。记得一位老师感叹,这要是地铁该有多好。这就是毛与人民
十具2022-08-19 05:34:48
好容易你尊重史实一次。铁列克提冲突,苏军刚开始也是克制的。毛58年炮打金门就是用同胞的血拖苏联下水与美热战。最后激怒苏联
puyh2022-08-19 06:37:51
没有一寸地铁?胡说八道,没有运营不等于没有。
llarry2022-08-19 07:45:00
最搞笑的是“生活照旧”。那就是几个月才能吃到一次肉!
飯盛男2022-08-19 12:00:18
那可是有機肉阿。現在誰在喫有機肉、都在喫速成肉
飯盛男2022-08-19 12:04:39
那時一星期喫2次肉吧、再喫点魚。農村的可能就得幾個月喫一次了、釣到的魚有賣銭自己不舎得喫
十具2022-08-19 16:13:45
“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北京1号线1期,81年才正式验收。69年刚热滑就发生电力系统火灾,死3伤100多。走电失火问题8
puyh2022-08-19 16:27:41
北京地铁1971年1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地铁票人民币一角。
十具2022-08-19 16:35:07
71年那是内部售票办法接待参观,单程票价为一角。73~75年两次停运达1年。81年才正式验收。记住全国劳民伤财深挖洞是6
znr05052022-08-19 16:35:58
周恩来批示从71年1月起内部售票接待参观群众;1月15日,地铁一期工程开放 "试运营", 持单位介绍信才能买票,票价一角
puyh2022-08-19 16:47:15
71年突然出现地铁了?地铁从65年开始建造,69年开始试运行,71年开始开放参观,本人那时就在北京。
puyh2022-08-19 16:53:08
没有一寸地铁?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十具2022-08-19 23:37:17
69年测试发生电气火灾,造成超百人伤亡。71年才试运行。不能交付使用的公共设施,对公众而言等于没有。可算防空洞,本来定位
puyh2022-08-20 06:21:20
照你的意思,69年那是防空洞测试发生事故,81年之前那不是地铁,要否认客观存在东西,如此狡辩,地摊文学就是这么产生了。
老生常谈122022-08-20 13:00:52
撒谎去先眨巴眼睛。北京地铁1953年规划,1965年开建,1969年建成,1971年运营。防空洞是1969年开始挖的。
十具2022-08-20 18:39:15
69年兴师动众耗紧缺的资源,各个城市满城挖的时候,中国就是没有一寸交付使用的地铁。71年试营运是凭介绍信才能买票看的稀奇
十具2022-08-20 19:10:12
52—78 年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4.5 平方米下降至3.6 平方米,倒退!战争后中国千疮百孔,新政府非但不投入建
十具2022-08-20 19:22:40
毛时代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 4.5 平方米下降至 3.6 平方米。出处:《中国城镇的住房改善及分配:中国 2000 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