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2-09-11 04:49:57

 

 

照片是有记忆的。

走进胶济铁路博物馆,一张泛黄却清晰的老照片牵出一段苍茫岁月。

这是一张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德华大学——中国教育史上首所中外政府合办大学——演讲的照片。

在照片前驻足停留,孙中山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演讲,仿佛又在青岛德华大学礼堂回响,那些逝去的岁月与故事,穿过历史的风雨一一呈现……

一场特别的演讲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8月下旬,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北上会晤。

途中,孙中山先后视察了正太铁路、京张铁路、胶济铁路。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先生乘胶济列车由济南抵达青岛访问。

9月30日,在出席广东会馆午宴后,应邀前往德华大学演讲。

【孙中山在德华大学演讲时的会场场景。】

在挤满师生的德华大学礼堂内,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循循善诱、热情洋溢:

“中国政体现已更改,是破坏已终,建设方始,正需各界和衷共济,以固国基。国家宪法是建立在平等和自由基础上的,但此种原则也有一定限制,而特别官吏、军人、学生三种人要受此约束之限制,因为这三类人唯有服从是其第一义务;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在学校期间要勤奋学习,以便日后以西方国家知识和西方国家文化武装自己,以自己学习的知识,为国民谋取公共之幸福。”

孙中山先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学习纳新西方先进文化,勉励学生必须勤奋、热情和自我克制地致力于自己的学习,以便将来在结束学业后,以其知识造福于人民。

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获得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为纪念孙中山在德华大学的这次著名演讲,2011年在原德华大学礼堂旁竖起一尊孙中山半身雕像。

一所新式的大学

孙中山先生亲赴演讲的德华大学,如今很多人感到陌生。殊不知,它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所中外政府合办的大学。

1904年由德国修筑和经营的胶济铁路通车,青岛成为山东重要的商贸中心。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一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

据1928年出版的《胶澳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德国政府将创办德华大学的计划提请清驻德公使孙宝琦。

翌年,德胶澳总督将创立此校的经费预算及赞助方案提交德国议会通过,并获清政府批准。

当时德方谈判代表是汉堡大学汉学教授福兰阁,中方谈判代表是洋务派领袖、兼任学部大臣张之洞。

谈判双方围绕学堂名称、教育经费、行政管理和专业设置等内容展开。

德国政府委派地质学博士、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任学堂监督,清政府委派学部员外郎蒋楷任总稽查。

【德华大学旧址】

德华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外政府合办的大学,德国政府投资60万马克,中国政府投资4万马克。

德华大学全称“青岛特别高等专业学堂”,它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是当时山东仅有的6所高等学校之一。

1909年9月12日德华大学开学,10月25日举行开学典礼。

德华大学的校舍地处原德国驻军的“黑澜兵营”,面积很大,北起单县路,西至范县路,南至贵州路海滨,东至鱼台路。

学堂建筑正面设计为厚重的德式山墙,楼顶为四坡顶,中部楼体盖有复折式屋顶。

外墙扶壁的花岗岩护脚增强了楼体的塑性感,整个建筑为砖石混凝土结构,高17米。

学堂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楼和礼堂等,建有两幢学生宿舍,宿舍为二层建筑,各有一院落,可分别容纳学生125名。

德华大学学科分为预科和高等两级。

预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包括德语、历史、地理、数学、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绘画这些西方课程,以及古籍、历史、地理、伦理和文学这些中国传统课程。

预科毕业升入高等科,高等科分为法政科、医科、理工科和农林科。

工科教学是该学堂主要特色。

法政科的设立,主要基于清政府正值“晚清新政”时期,缺少法制人才及财政改革所需人才。

德华大学开设的医科,是青岛最早的西医教育院校,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是青岛总督府医院,医院设施之先进、医疗科目之齐全,走在当时中国前列。

1913年,德华大学学生在上课。】

德华大学师资优厚。

1912年,该校有德国教师26人,多数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一些成绩斐然的学者在此任教,如数学家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家威廉·瓦格纳、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得意门生之一——量子物理学家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

该校有中国教师6位,他们既有中国科举考试功名,又有新式学堂学历,其中包括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等。

德华大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张之洞的儿子也前来报名。

据当时教育部官报记载,有云南省优选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德华大学就读。

1912年在校生达340人,分别来自山东、广东、江苏等地。

1913年,中国学部接到了德华大学最后一份年度报告。各项统计数据显示,开校5年的德华大学,已进入生命的旺盛期,校产总值达177.5万马克。

青岛碧海青山,风景优美,在德华大学学习生活很惬意。

中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于1914年考入该大学文科,学习德语。

德华大学的求学时光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

“有时崖边独坐,柔波软语,絮絮如诉衷曲……那生活是诗,是我生命里最富于诗境的一段。青年的心襟时时像春天的天空,晴朗愉快,没有一点尘渣,俯瞰着波涛万状的大海,而自守着明朗的天真。”

在德华大学求学还享有特殊待遇。

胶澳总督对每位学生发放护照,护照就是通行证。

德国提督楼附近的公园、汇泉林场,学生们都可凭证畅通无阻,尽赏其景。

一群杰出的校友

德华学子桃李天下,从德华大学走出的本科毕业生,有的被保送到德国留学,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政坛精英,如杰出学者王献唐、四方机厂厂长栾宝德、上海兵工副厂长杨继曾、南京市市长沈怡等。

1937年12月27日,由于形势所迫,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从31箱文物中挑出五大箱精华文物,装进第十重伤医院专车里,护送这些文物开启南迁之行。

就在当天,济南沦陷。

南迁之初,王献唐筹借四百元经费分配馆中,供日后生活所用。

他自己为了南迁,变卖了家产、收藏品和房子。

到达汉口后,路费已经捉襟见肘。

幸途中偶遇山东大学校长林济青,林校长久闻王献唐大名,立刻聘请他任山大中文系教授,并支付他800元订金,相当于当时两个月工资,解了燃眉之急,文物又有了专船运送。

但艰辛仍在继续。

大年初一,在宜昌,敌机狂轰滥炸,王献唐一行险些丧生……

经过千辛万苦,耗时一年有余,迁徙近七千公里,1938年12月底,五箱文物终于得到妥善保存,安全地存放于乐山大佛寺天后宫中。

【德华大学学生在实验室上课。】

王献唐钟爱文物,视文物为生命,他曾留言:

“如果这些文物还在,说明我还活着,如果文物不在了,那么我也就不在了。”新中国成立后,这批珍贵的图书文物,于1950年12月25日全部完整无缺地运回其山东故里,既保存了齐鲁传统文化,又传承了齐鲁文脉!

据《北魏石佛历险记》记载,毕业于德华大学的栾宝德,任四方机厂厂长时,从日本人手中夺回六朝石佛。

石佛原来安放在“秋入龙池月皎皎”的临淄县龙泉寺内。

1928年,日本商人预谋劫取了龙泉寺内的北魏石佛,经青岛运往日本。

当时济南发生“五三”惨案,群众抗日情绪强烈。

在淄河店车站,日本商人偷运的石佛被当地群众阻拦。

此事经上海《申报》报道后,舆论大哗。

日本人没能得逞,但偷走了两尊佛头,余下的用草绳捆裹一直躺卧在淄河店,任由风吹雨蚀。

1930年,栾宝德调派专列,将淄河店北魏石佛从淄河店运至青岛。

从此,北魏石佛成为青岛博物馆镇馆之宝。

【曾经的德华学堂,现在是铁路办公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华大学被迫停办,在校的43名学生被转至上海同济医学堂(今同济大学前身)。

因转学人员中有土木科学生,同济大学为此专门增设土木科。

由德华带入同济的土木建筑科勃然兴起,间接促成了上海同济大学从更高的一个起点完善和发展自己,土木建筑由此成为同济大学著名的特长学科。

同时,当年伴随这些同学的转学,德华大学——这所高等学堂也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调开局,遗憾收场”,是青岛档案馆周兆利先生对德华大学的评价。

德华大学停止办学后,校舍相继被改作他用。

建筑楼德华学堂此后几经更名,由山东铁道管理部、山东铁道部、胶济铁路管理局、青岛铁路分局到青岛西车务段。

它不再是德华大学,真实的德华大学,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

oakvillelife2022-09-12 16:35:07
这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好像是小学毕业才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