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乎2011-07-20 09:35:30
世界货币史话

作者:庞忠甲


目录

引言
一. 中国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外国货币源流
三. 货币理论沿革
四. 金本位制荣光不再
五.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路


三. 货币理论沿革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当代名家,包括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甚至被标榜为西方经典教科书式的经济理论,纷纷声誉扫地,几同彻底破产。成为强烈讽刺的是,它们既没有预见、阻止这场危机的爆发,更没有在危机爆发后给出解析和对策,目前仍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这场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是“新自由主义”,被指责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出生纽约布鲁克林工人家庭的犹太裔美国人,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主张新自由主义而闻名的米尔顿.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有两位最著名的“粉丝”---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与英国前首相玛格丽塔•撒切尔;他关于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运行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教义,对美国、英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及货币政策有极大影响。有人说:“假若我们说20世纪的前三分二是凯恩斯及马克思的世界,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世纪的后三分一是属于弗里德曼的。”今日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弗里德曼被指难辞其咎。

不同于逻辑严密和实验验证的应用科学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常常同哲学或社会学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相联系,不同门派可以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各说各话,甚至连一些基本定义还闹不清楚;即便用了数学手段和电子计算模型,其假设条件往往有很大的主观性或随意性,实践结果可能同立论南辕北辙,于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什么咄咄怪事都可能出现了。

在货币理论领域,由于货币的物化特征明显,比较接近自然科学的对象,所以货币理论较之宏观经济理论的意识形态差异性小些,较少直接的极端化排他性,更多交错继承发展的因素;但一旦用诸于宏观经济,仍然可以导出大异其趣的货币政策。

最早见诸文字的货币理论可以上溯至周景王21年(公元前524年),大臣单穆公(单旗)提出“子母相权论”,主张国家既铸造重钱(大钱),也铸造轻钱(小钱),重钱和轻钱同时流通,相辅相成,以适应大宗商品交换和小额商品交换的不同需要。

春秋晚期纪录齐国政治家管仲言行的《管子》(约公元前723-645),对货币问题有相当系统的阐述。

《管子》以为:

1. “货币通施(通货)说” :认为货币乃“民之通施(通货)”,是古帝王为方便商品交换而人为设计制造出来的流通手段,共设计制造了“三币”:“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

2.“人君铸钱立币说”,或称“货币国定说”:认为货币铸造权属于国家所有,强调国家要掌控货币,不可假于私人。

3. “工商业作用说”: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充分肯定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认为手工业可以提供生产工具、作战武器和生活用品,商业则可以沟通有无,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打破生产和消费的界限。

4.“货币工具说”:认为货币是国家手中的一个工具,国家铸造货币的目的是“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国家不但要垄断货币铸造权,而且要运用好手中的“货币工具”。具体做法是通过国家对货币的“敛”与“散”,即通过“回笼”与“投放”来调节以粮食价格为主的各类商品价格的高低。认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就是说流通中的货币太少,通货紧缩,物价就会走低;而流通中的货币太多,通货膨胀,物价就会走高。或者说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少,与货币购买力的大小成反比,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正比;国家要随时通过货币的“敛”与“散”,来调控流通中的货币量,使物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浮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实现治国安邦。

图3-1 管仲



《管子》的货币理论,特别是关于“敛、散”和国家责任的学说,已经把握了货币流通规律的精髓。汉以后中国社会发展渐趋停滞,虽时有涉及货币理论论说,但不见其超越《管子》的总体水平;《管子》中强调王权主宰的唯上观念,则备受后日王朝肯定和绝对化。

在世界另一端的希腊,苏格拉底的门生,雅典的文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27-355)在《经济论》中首创经济一词,他拥护自然经济,反对雅典所采取的发展商业和货币经济的方针;但指出了货币所具有的两种基本职能,即“流通”与“贮藏”功能。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347)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从分工出发看到了分工、交换、货币和商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是为交换服务的,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古希腊另一位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对货币起源更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阐述;并且谴责高利贷放债取息,指出以货币繁殖货币是违反自然的行为;他的言论还涉及到了对“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的初步认识。恩格斯对古希腊人在货币、金融领域里的贡献高度评价:“在这一领域,他们也和在其它领域一样,表现出同样的天才和创造。所以他们的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代科学理论的出发点。”

图3-2 亚里士多德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 斯密,历经大卫. 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称为“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1776年他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认为“看不见的手”(An Invisible Hand)会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意谓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受自己的利益追求驱使,但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容许生产力快速增长,市场的茁壮刺激了分工,而这又反过来加强生产力。他的学说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图3-3 亚当. 斯密



在货币理论方面,亚当. 斯密尽管也看到了货币的储藏、支付、价值尺度等功能,但是他强调的是货币的基本功能:流通功能。

亚当. 斯密基于人性自然规律的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曾经促使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缔造者,德国思想家,卡尔. 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创立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当时主要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为起点,其中包括了亚当. 斯密、托马斯. 马尔萨斯与大卫. 李嘉图。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是实行计划经济。

图3-4 卡尔. 马克思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到货币的本质,逐步展示出一个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为分析基础的货币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金本位时代的学说,尚未扩展到信用纸币的范畴。马克思在讨论货币产生与货币形式发展的基础上,为当时的金本位制纸币归纳了5项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马克思批评了只是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即交易媒介职能,而忽视或否认货币其他职能的观点。他指出货币数量论有基本的错误,由货币流通量决定商品价格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错觉”;相反,恰恰是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其关系式为:

M=Y/V

M--货币需求量
Y--商品价格总额(社会总产出水平)
V--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

马克思以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货币不仅是资本的前提条件,而且是资本追逐的唯一目标。因此,正是货币贮藏与信用功能所产生的市场价格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导致了现实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变动;所以,货币的贮藏和支付(信用)职能在马克思货币理论中具有核心作用,同时也是其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1931年的德国、英国,1933年的美国,1936年的法国等相继在国内放弃了金本位制。至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宣布放弃了金汇兑本位制。至1973年,“布林顿森林体系”解体,世界金本位制纸币时代结束。

信用货币取代金本位制后,货币供给不再是市场自发的均衡过程;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经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和商业银行放大功能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在信用货币体制中,整个货币由“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两部份组成。银行在存贷过程中对“存款货币”有一种放大能力,其放大的倍数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货币政策可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的货币放大倍数。此时货币供给量可表示为:

M=H/r

M--货币供给量
H--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或基础货币量
r--存款准备金率

因此,信用货币体制使政府掌握有极大的货币供给权力,政府不但可以通过基础货币的发行,而且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这种货币供给机制对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1929年,由美国开始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1933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临危受命,不得不扭转传统的自由放任,实行一系列旨在加强政府干预的新政。然而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凯恩斯精辟的理论概括和说明,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内的政府干预,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此后各国政府长时间的经济政策选择。
  
英国杰出经济学家梅纳特.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在1936年1月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一反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放在首位的传统,认为消费是第一位的,一切生产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他发问道,如果不消费、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出发,他认为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即购买能力不足,或者说消费不足;因此光靠市场自发调节很难恢复经济,于是他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要积极地干预经济,在萧条时政府应放银根,增加开支,维持高水平雇和生产,甚至赤字预算为主,以补偿私人消费的衰减;如果荣景过头(过热),带来投机和通货膨胀,则反其道而行之。相信现代政府可能利用其权力化钱、征税以及控制货币供应等以缓解(而非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盛衰期顽症。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中,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它的基石。将投机性货币需求纳入货币总需求,是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贡献。

凯恩斯提出了如下经济政策建议:

1. 应当更多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2. 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以期发挥乘数效应,即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业岗位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3. 可以举债,特别是通过发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闲置的生产要素带动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供给大于需求,就不用担心发生通货膨胀。

4. 鉴于收入低的群体边际消费(指消费变动额和收入变动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变动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倾向高,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如以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

5.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非常重要,治理经济萧条最主要的是振奋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全方位振奋人们的信心。

凯恩斯的学说催生了有政府调节的追求社会公平和大众福利的现代资本主义,这就是所谓“凯恩斯主义”型资本主义。许多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立法,逐步接纳“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国策,美国国会於1946年将凯恩斯学说纳入立法,从而放弃了亚当.斯密以来流行的反对政府实行计划控制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演变岂非相当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优化结合?


图3-5 梅纳特. 凯恩斯






在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许多经济要求,包括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社会失业保障制、全民义务教育,以至生产资料公有制,几乎都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平演变中以各种不同形式一一实验。在充分自由市场经济,私有经济,小政府、大社会,低税收,限制福利重自由而非平等,在自由中寻得相对平等的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社会理念基础上,西方社会展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控制,越来越多的国有化,大政府,高福利,高税收和平均主义。

1929年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一度成为挽救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政策,在上世纪50、60年代大为流行。

1965年越南战争升级后,通货膨胀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特别是70年代的“滞胀”出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大怀疑和非难。

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有3种形式: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与预防性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产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增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M1=f(Y)  (并满足条件dM1/dY>0)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特点在于,将投机性货币需求引入宏观分析框架。随着债券、股票等投资工具的发展,人们不必从事实业投资,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就可获利;在证券市场,人们更注重的是差价的投机。决定投机性货币需求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利率水平,因为利率是投机行为的机会成本。因此,一般情况下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可表示为:

M2=f(R) (并满足条件dM2/dY<0)

R—利率

凯恩斯的总货币需求表示为:M=M1+M2= f(Y)+f(R)

弗里德曼早在五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占统治地位时就开始利用美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经济学的计量分析,继承与发展了美国新古典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等的货币数量论,研发实证货币数量变化与物价水平变化的关系,提出了他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在反通货膨胀的大旗下,获得广泛流行。

费雪将货币需求概括为:M=PY/V

P--商品价格水平,Y--社会总产出水平,V—货币流通速度。

这个公式与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在于对PY有不同的解释。在马克思看来,PY是不可分割整体,而且其价格水平P是在流通领域以外的生产过程中决定的,与货币流通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符合于金本位货币制的特征。而在费雪的公式中,商品的价格水平P是个可变参数,它本身还受到货币流通规模的影响。

20世纪初由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等剑桥学派人士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公式,与费雪公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人们以现金形式保留的资产部份。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 总财富
2. 财富构成
3. 持有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权益;预期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人们保持货币持有的数量就会减少。
4. 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在修正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从费雪和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公式中推演出新的货币需求量公式:

M= f[P,rb,re,(1/P)(dP/dt), w, y, u]

式中P--商品价格水平;rb;re;(1/P)(dP/dt)分别为债券、股权和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w表示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的比例;y为“恒久收入”(统计收入的几何加权平均值);u为其他随机变量,如偏好、与货币有关的制度变化等等。

显然,弗里德曼的函数式进一步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纸币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弗里德曼重新解释的各项自变量,通过他的学生提供的货币数量分析框架,对货币数量的变化制约收入变化等命题进行实证的检验,力求改正以往学者们在经济理论尤其是在货币理论中只顾抽象演绎的缺陷,但其结果受到同行激烈的挑战。

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通货膨胀由钞票印刷机制造出来”。当时欧美许多经济体正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纷纷指陈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例如国际石油价格飙升,工会势力太强大,企业主太贪婪,以至世界人口爆炸等等。持有这类看法的人士有新闻评论员、政府官员、各种社会团体,还有知识界人物等,其中不乏货币研究的专家学者。

弗里德曼的观点是,这些关于通货膨胀的说法都不对。通货膨胀现象只有一个责任者,那就是中央银行(在美国是联邦储备银行)。如果这个机构能适当控制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便不会发生。上面那些种种说法不过是中央银行借以放松货币供给控制的借口罢了。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他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做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即只要货币供应量大致上按照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有计划地增长(比如4%--5%),就会取得物价稳定。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自已的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

1. 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稳定的物价是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国家的宏观调控只要控制货币的供给量就可以实现。货币当局按照平均国民收入增长率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使之与该年实际产量增长的幅度相适应。

2. 既反对凯恩斯主义为维护充分就业而实行的财政政策,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必然产生通货膨胀,又反对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认为为熨平经济波动而实行的货币政策因为时滞,反而会产生加大经济波动的后果,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3. 在已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主张收入与物价指数挂钩,使之与物价指数的变动而作调整。

4. 主张用“负所得税制度”替代凯恩斯主义的“最低生活水平维持制度”,以克服依赖政府补贴生活的懒汉思想。

主张浮动汇率制度以解决通过美元输入通胀问题。

图3-6 弗里德曼(左),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南茜



弗里德曼去世两年后,不少人指责先前美国所奉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是本轮金融危机成因之一,而支持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者则反驳说,次贷危机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为酿成次贷祸根的房地美、房利美属于政府资助型企业(GSE,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而并非是弗里德曼所提倡的自由放任的过错。

弗里德曼的理论的缺陷无可遮掩,但责任在于决策者的选择。

自2005年起,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要求信贷提供商在向次贷抵押借贷者提供贷款时,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工具和风险评估模式。自此,金融企业所做出的商业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计算机演算得出的。但是,信赖新技术的格林斯潘却忽略了两点。第一,整套计算机评估体系中有关风险管理的数据都是近20年以内的,但这20年是经济空前繁荣的20年,而计算机又不会像真人一样具备风险意识。第二,计算机评估体系中的数字未必是准确的。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不少评级机构给予AAA级评价的优质债券随后都被验证为一钱不值。

这样的的蹊跷事也怪得上经济学理论吗?

弗里德曼理论包含的真知灼见,特别是货币理论方面的发展,毕竟瑕不掩瑜,仍应受到重视。他在著名文集《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Money Mischief: Episodes in Monetary History,1994)“序言”中引用了一段显然引为得意的旧作,对于一切有心探讨货币问题的后来者,仍然值得一读:

“货币理论像一座日式花园,是个蕴涵着丰富多样性的美学整体。表面简单但隐藏着诡奇的实情,平面表象融有渐深渐远的前景。只有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并放松下来深入考究,才有可能充分领略这两个方面。两者皆有可被分别地加以欣赏的成分,但只有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看,才能达到切实圆满的境界。”

--- Monetary theory is like a Japanese garden. It has esthetic unity born of variety; a surface view that dissolves in ever-deeper perspectives. Both can be fully appreciated only if examined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only if studied leisured but in depth. Both have elements that can be enjoyed independently of the whole, yet attained their full realization only as part of the whole.


本轮金融危机,给了世人一个认识论方面的严重教训:偏执于一得之见,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以至背离了一般的简单的公理性常识,绝顶聪明也会变得无比愚蠢。

今天当我们试图探讨世界货币问题时,显然没有一种现成的成熟理论可供简单套用。我们尽可跨越时空和门派,从单穆公、管仲、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亚当. 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弗里德曼……先人大师们不同高度、层次、角度提供了的理论,统筹和吸收智慧精华的营养,发挥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但是,公理性的常识永远是不可须臾脱离的理性逻辑思考基础。

如果我们需要一种百试不爽、不抱成见的优化创意方法论,何不问道于孔,请教中国圣哲孔子言之凿凿的优化决策方法论 --- 人称“孔门心法”的“中庸之道”(参见附录)。人类历史上每一个进步里程碑,都铭刻着这种方法论的丰功伟绩。


########


四.金本位制荣光不再


世界上并不存在非得要以强势国家货币为垄断性世界货币的必然性。设想在一个金本位制的世界,不管是谁当上了世界头号强国,大家都用黄金为世界通货,就根本不会有哪一种主权货币的霸权地位。

现在世人多怀念二战末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那段美好日子,那时尽管美国已经是世界超强,由于有效执行美元和黄金挂钩的“金汇兑本位制”,就不会发生今天“无体系的体系”中美元霸权造成的恶果。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本轮金融危机后,对于目前美元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的质疑空前升温。当今全球约三分之二的资产是以美元来计价的,美国采取的救市措施和赤字政策不可避免导致美元贬值,使得黄金的避险地位遽升。欧洲债务危机,以至美国国债一再遭遇上限封顶的窘境,都不断推高黄金价格,近已突破历史高点1600美元/盎司。

全球投资人掀起黄金热之际,一些有名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专家将资金从政府债券中抽离,转投到黄金市场;有人以为“未来的严重通胀将几乎不可避免的导致政府债券崩溃,符合逻辑的结论是我们最终回到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

正是基于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满,以及围绕国际货币问题的各种阴谋论的抬头,使得金本位制再度受到关注。有些学者提出世界货币格局应返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提议“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或“新金本位制”,以求形成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典型的设想是全球所有国家同时加入金本位制联盟,来一致确定其货币相对于黄金的稳定关系。

古代有过金属货币的金本位制;这里要讲的是指纸币作为兑换凭证或代用券时的金本位制。

支持者认为复归金本位制有一系列优越性,可说几近完美。一是金本位货币以黄金作为定值基准,自身具有“刚性”价值;现行的信用货币不仅容易贬值,而且可能导致虚拟金融财富无节制膨胀;二是发达国家难以通过发行纸币来进行国际剥削,因此比较公正;三是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一致,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利于维持国际汇率稳定,各国货币不再有汇率的困扰,不存在汇率操纵和套汇牟利的可能,国际投资和贸易体系将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1960年代曾撰文表示支持金本位。他在《黄金与经济自由》(Gold and Economic Freedom)一文中写道,在金本位制度下,一个国家的信用额由这个国家的有形资产规模来决定;没有了金本位制度,也就没有了安全的价值储存载体,政府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沉溺于疯狂的信贷创造。赤字开支纯粹就是一种将社会财富充公的阴谋;而金本位制度会严格约束这种赤字开支,起到保护大众财产权的作用。

尽管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后逐渐离弃了支持金本位的观点,但现在不少人回头称赞格老确实有先见之明。

其实,历史和现实显示,回归金本位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真要实行,可能成为一场荒诞的闹剧,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基本上必须维持以下三大规则:

1. 政府明订本位货币中的法定含金量;纸币持有人或存款持有人可以随时将纸币或存款自由转换成为黄金;政府无限制的按照黄金的货币价格来购买或卖出黄金。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汇率)也由此决定。

2. 各国发行的纸币数量(纸币供给额)受黄金准备的限制。

3. 政府准许黄金在国内外自由流通,不受任何限制。

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曾经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分别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通常所说金本位制主要指金币本位制。

1. 金币本位制(Gold Currency Standard)

黄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溶成金块,结果会使得各国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只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变动。当市场汇率与法定汇率间的差距过大时,市场机制将会发生作用而使得两者差距下降至合理范围。

市场实际汇率的上限等于法定汇率加上黄金运送的费用,该上限又称之为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反之,如果市场汇率低于法定汇率减去黄金运送的费用,也就是所谓的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则市场上会产生黄金输入的情形。也就是由于国际间黄金的自由流动,使得金币本位制下的汇率得以维持在一定范围。

在金本位制度之下,国际收支平衡的维持,除了靠黄金流动所产生的物价效果,也靠黄金流动所引起的资本移动效果。一旦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而引起黄金外流及汇率下降,投机套利者预料汇率终将回升,必然先将资金导入逆差国,而引起黄金回流,此即所谓的资本移动效果。

另一种黄金流动所造成的资本效果是透过利率的调整。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货币供给额下降将会引起银根紧缩,使得国内利率上升,进而吸引国外短期资金的流入,而改善逆差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金币本位制是完整意义上的典型金本位制。

2. 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又称“生金本位制”。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纸币来维持流通;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块。这种制度可以部分解决黄金产量不足的问题。

金块本位制禁止铸造和流通金币,黄金不得自由输出入,黄金已不能充分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因此,金块本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残缺不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本位制。

3. 金汇兑本位制(Gold-Exchange Standard)

也称虚金本位制。一个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时,该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汇率,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只有当此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存放国的货币时,才能兑换成黄金。

此时黄金已不能发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使货币流通失去了调节机制和稳定的基础,从而削弱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

1717年英国首先实行金本位纸币,但直到1821年才正式确立为制度。其后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实施金本位制。世界各国实行金本位制长者二百余年,短者数十年,而中国一直没有施行过金本位制(如果不算国民党政府溃败前短暂的“金圆券”的话)。

从1870年到一战爆发之前,是金本位制使用最广泛的50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时金本位盛行是欧洲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事实上,世界经济在金本位制下于1879-1896年之间爆发了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导火索的世界性经济萧条。

前已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失效;战后,1925年曾实施过一种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但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各国央行纷纷放弃金本位,改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主导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1944年7月,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布雷顿森林协议》(Bretton Woods system),建立了一种“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是一种间接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60年代相继发生了数次黄金抢购风潮,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先是放弃了黄金固定官价,随后宣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义务,于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黯然收场,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改革。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货币会议上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Jamaica Agreement),于1978年4月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

回顾过去百余年货币本位的变迁史,可见颠颠簸簸的金本位制并不能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病,运行实践也谈不上成功。历史上发生过的向金本位制复归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表明被抛弃了近半个世纪的贵金属本位纸币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因为人们心目中借助黄金保值储备的观念根深蒂固,黄金的非货币化并不等于黄金完全失去了货币职能。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从1945年21770吨(占世界黄金储备近60%)降为目前的8133.5吨,依然维持全球最大储备国地位。就连高举黄金非货币化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会也保留了大部分黄金储备。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欧元货币体系,黄金占该体系货币储备的15%。黄金仍是可以被国际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磅、日元之后的第5大国际结算“准货币”。这种现象,意味着黄金在林林总总的商品当中,仍有某种流通媒介的特殊功能,但这决不意味着时光可以倒流。

金本位制之所以行不通,首先在于黄金市场太小了,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其前景不能满足全球化世界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作为货币储备的基础,不可能从一种有限的市场商品重返“一般等价物”。

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积聚的全部黄金,估计逾15万吨。其中约40%即6万吨为金融资产;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占有3万吨强,其余是私人拥有的投资财富。另外的60%作为商品,主要是首饰业和装饰品,为民间收藏和流转,还有少量用于电子工业、牙医、金章及其他行业。目前全球黄金年产量近3千吨,按此推算,30年后黄金供应水平将难以为继。

即便按当今历史高位每盎司1600美元计,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值也只有1.6万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全球GDP总量逾62万亿美元的3%弱。,

由于黄金存在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的双重特性,价格本身波动不定,尤具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那么,是否可以人为地巨幅提升和确定黄金的价格(比如每盎司金价数万美元)以支持金本位复辟呢?

问题是黄金价格谁来定?政府控制黄金价格和自由经济是不相调和的,大宗商品也不会随着人为的黄金价格而浮动,其背离市场的程度和负面后果绝不亚于强行控制任何其他主要物资的价格。曾记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时,规定35美元一盎司黄金,为了使这一要求有效,在美国国内拥有黄金曾被定为非法;但是一旦市场不再承认这个价格,而且偏离甚远时,整个体系就支撑不住,轰然倒塌了。

2008年11月,《第一财经日报》在纽约专访“欧元之父”蒙代尔,这位曾经高度评价金本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以为“没有经济学家会考虑回到金本位,那将会是一个太过巨大的变化,是不会成功的。金本位是一个很好的固定汇率体系,但是这个系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一个能够随着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浮动的机制。”

金本位制之所以行不通,第二个主要原因是资源分配很不均匀。19世纪以来,世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从下表可见,目前依然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囊中物。现在美、欧储备黄金占了75%以上,如果计入国际货币基金会等机构的持有量,则已超过80%。“世界其他地区”一共占有不到13%。就储量而言,南非几乎占了全球可采储量的一半;其余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和俄罗斯。这种情况必然导致许多国家,特别是缺少黄金储备的新兴经济体难以获得平等的货币流通基础,实际上进一步剥夺了国际上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表4-1 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机构持有黄金一览表
官方黄金储备 (2011年4月)


排名 国家 / 机构 黄金储备(吨) 黄金占外汇储备比率(%)
1 美国 8,133.5 74.8%
2 德国 3,401.0 70.8%
3 国际货币基金会 2,814.0 -
4 意大利 2,451.8 69.0%
5 法国 2,435.4 65.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54.1 1.6%
7 瑞士 1,040.1 16.3%
8 俄罗斯 792.3 7.3%
9 日本 765.2 3.1%
10 荷兰 612.5 58.5%
11 印度 557.7 8.3%
12 欧洲中央银行 502.1 28.7%
13 台湾 423.6 4.7%
14 葡萄牙 382.5 82.0%
15 委内瑞拉 365.8 54.0%
16 沙特阿拉伯 322.9 3.0%
17 英国 310.3 16.0%
18 黎巴嫩 286.8 29.0%
19 西班牙 281.6 39.2%
20 奥地利 280.0 55.4%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统计报告]
注:1吨=3.215万盎司(金衡制)

全球官方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会)持有黄金30,522.8吨;各国央行总共持有黄金27,226.9吨,占外汇储备比率11.1%


重回金本位制,还将驱使整个世界倾力开采本来没有多少实用意义的黄金;因为易采的地区已经几乎开采完了,黄金开采以后会向比较偏僻和危险的地区发展,导致社会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暴发的金矿主将成为天赐馅饼的时代宠儿,让整个世界辛辛苦苦的创新劳动者匍匐在他们脚下。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曾指出:“如果再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人类的命运就取决于金矿主的利润,人类就要做金矿的奴隶,就要做金矿主的奴隶。”难道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屈从的不公平性吗?

金本位制所以行不通的第三个原因,是国家内外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使得这种保障体制非常脆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国需要集中黄金用于购买军火,就停止了银行兑现和自由输出黄金,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汇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有意愿、有能力,也有充分国际支持度条件下的产物,当美国难于兼顾国家利益与国际协定,法国带头抵制,参加国分崩离析之际,美国事先未与任何国家商量,一声单边宣告“停止外国央行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就此一了百了。

例如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曾经部分地采行过金本位制的所谓的“偿付美元”(Compensated Dollar)计划,这种制度允许对黄金官价进行周期性调整以稳定国家的物价水平,即当物价下降时提高黄金官价,而在物价上升时降低黄金官价;在金融资本国际化大环境中,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公开地以牺牲其它国家的通货稳定来换取本国的物价稳定。

可见金本位制的可靠性和公正性,实质上取决于居于主导地位的强权国家的立场;在国家内外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下,较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其可靠性和公正性可能更加不堪一击。

今日世界,仍然存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重大差异;可以说,一种普遍实行、长期有效、公正合理的金本位制只能是游离现实之外的的美好想象罢了。

“别把人类钉在黄金十字架上。” “黄金可以防止一定的经济过度行为,但不幸的是,它也可以阻碍经济活动,它的美德会变成罪过。”正如路透社2008年11月15日的报道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央行行长和政府官员都不希望货币政策受到黄金储备的影响,他们都开始行动叫停金本位制度的回归。

面对金本位制覆水难收的窘境,另外一些人还设想以实物本位制,运用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煤炭、木材和小麦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资源组合,充当国际货币的本位,取代信用货币制度。

这种设想的不可行性,较之金本位制其实更加明显。

首先,充当实物本位的形形色色商品,如何进行储存,是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那些金属、能源、原材料,如果也像黄金那样储存起来,不仅成本浩大,而且如此大量非常富于实用价值的物资,脱离了全球经济的运行,被长期积压起来,本身就是违反经济原则的荒谬行径。

再者,一旦发生动用储备兑现货币的需要,由于作为货币价值基础的抵押商品组成复杂,难以分割和分配,实际上非常缺乏可操作性;货币体系将失去因应危机的自我调节能力。

金本位制已成为历史名词。当然,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金还会与外汇、各种货币求偿权和其他资产相结合,充当具有特殊意义的的货币发行准备物。因此新兴经济体适当加强国内黄金开采,增大黄金持有水平,作为减持美元或其他主权货币的一种努力,改善储备体系的多样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世纪以来,中国不断调整提升黄金储备,2001年从394吨上升到了500吨,2003年又调增至600吨。近年来中国加强了黄金开采的力度,年产量从本世纪初的一百吨左右上升至2008年的历史最高纪录282吨,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今后不可能与以往几年那样成倍增长。

2009年4月24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自2003年以来,通过国内增产、杂金提纯以及市场交易等方式,大幅增加了黄金储备454吨,总储备量已达1054吨,在各国公布的黄金储备中排名第五,价值约300亿美元;但仅占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3%,相当于本国外汇储备的1.6%(该比例实际上比2003年有所下降)。

中国在宣布黄金储量增加的同时,还要求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出售所持有的黄金。假如中国按照每盎司1600美元的价格买下IMF的全部2814吨黄金储备,那么就要花1448亿美元,但仅相当于现有外汇储备3.1万亿美元的4.7%。有人建议增加黄金储备作为所持有的美国债券的风险对冲,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恐怕还要增储许多倍。

俄国在过去几个月里也不断增持黄金。印度、台湾、新加坡,挪威,沙特阿拉伯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增加了黄金储备,而且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还会继续这样做,以图保护自身货币的价值。这种动向都会推高黄金的价格,甚至生成大量泡沫,但并不意味着增加了恢复金本位制的机会。从长远看,由于金价受双重属性交互作用支配,它的保值作用其实没有什么理性的刚性的保障可言,而且黄金储备既要花保管费,还不生利息;一旦避险买盘效应退潮,商品属性回归主导地位,须有严重减记的风险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会不但无意增持黄金,相反地已经同意出售黄金储备,将所得资金为最贫穷国家提供优惠融资。

当前,大多数国家履行出资救市责任的方式将更多依赖扩大本国债务,其扩大通胀的风险不言而喻。于是,对于既是主要债务国又是主要黄金储备国的经济体来说,出售黄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如不出预料,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甚至主要黄金储备国,都会加入到出售黄金的行列。

Kitco Bullion Dealers(著名贵金属经销商)高级分析师纳德勒(Jon Nadler)指出,全世界已挖掘出来的全部黄金在全球财富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只有0.6%左右,即使金价升到了每盎司10,000美元,它在全球财富总额中占的比例也只有6%。

他说,这不会让它开始成为解决困扰世界的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便如此,像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应该对其大量储备继续寻求多元化,普通投资者也应该这样。

纳德勒说,只是,进行多元化的时候不要带着投机的念头,认为中国买黄金是黄金下面的导火索正在点燃(将引爆金价)的迹象。他说,这只是买保险……每次买一点点。

当代市场经济是信用货币主导的市场经济。世界已经走上了虚拟的信用货币独占货币历史舞台的不归路。信用货币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它的唯一支撑是对发行者实力的信心。解决今日货币制度的弊病,恐怕只有在“信用”两字上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而非重蹈属于十九世纪和更早时代的形形色色贵金属和实物货币的窠臼。

金本位制荣光不再。所谓黄金保值或增值之说,亦无科学的刚性的支持可言。基于因袭传统观念的非理性黄金避险热,终要由绚烂而归于平淡。


########


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之路


全球化时代需要通用的世界货币。

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是天然不合理的,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例暂态。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现行世界货币体系,并无国际条约明文定义,可称“无体系的体系”,但实际形成的是以强势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体系。美元是目前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全球央行拥有近10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1年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975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强,为世界之最。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大多数都用来购买美国国债,据估计,其中美元资产占总额的70%左右,约2万亿美元。

如果说大半个世纪以来,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为支持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进步贡献良多,那么给各国各地区带来的伤害也日趋严重。美元霸权将美国制造的金融泡沫扩散到全世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祸延全球的严重金融危机及其后续效应;强力展现了现行世界货币体系的致命弊病及其不可持续性。

美国作为国际主要通货的发行国,基本上无需外汇储备,免于国际汇率变动的风险,却可不断制造全球过剩流动性,从中获取丰厚的铸币税,用纸上财富向各国换取实际经济资源。

美国可以利用全球美元过剩流动性,大量发行债券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并借助通货膨胀自动冲销债务和转嫁财务负担;从而几乎不受节制地实行财政与贸易的“双赤字”政策,支撑其入不敷出的国家预算和漫无节制的过度消费。

同时,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得以规避国际社会的监督和约束,有意无意制造金融泡沫,让全球为美国的放纵挥霍买单,造成其他国家金融投资的巨大损失,破坏了这些国家的货币信用、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安全。

美元贬值无已,是赤字政策下不可避免的宿命。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至今的30多年里,按黄金价格计,每盎司由35美元升到了1600美元左右,美元贬值近98%(1美元变成了2美分)。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以救市的名义增发海量美元,加速贬值已成必然趋势,全球各国辛苦积聚起来的巨额美元资产怎样才能免于沦为无可奈何的牺牲品呢?

长此以往,如不能根本改革世界货币体系,力挽狂澜于将倒,未来国际性金融危机势必频发不止,愈演愈烈,终要走上灾难性的世界货币总危机的不归路。

经济全球化欲求功德圆满,就要建立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的“无偿发行”、自由交易、自由兑换,并且具有法定地位的统一世界货币——“世界元”,方能彻底解决万国通货的混乱无序,消除弱币受强币欺凌的无奈。于是谁也不能坐享“铸币税”特权,汇率及其套利投机将成为经济学的历史名词,打不完的货币战争至此将写下句号。

时势催生了寻求根本改革之道的紧迫历史使命。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指出:“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周文以为:“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该文提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应当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热烈的反响显示,周文反映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历史必然趋势,以及金融危机激化了世人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诸种弊病的强烈焦虑。今天所以亟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类历史已经达到了承前启后的进步性转折关头。我们有了全球化,需要一个受公共机制约束的全球货币;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行之有效,可是弊病丛生,透支未来已近极限,必须在此基础上谋求最大限度泛利共赢的合理化改造。

国际货币基金会发行的“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SDR),是今天世界上唯一一种具有相对的超主权性质的复合型国际货币工具。
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有意启用尘封中“特别提款权,以图改变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现状。但“特别提款权”本质上仍是仰赖美元和几种主权国家货币的复合物,一种缺乏实际流通能力的“纸黄金”,弊病显而易见;因此1969年创设四十多年来不脱婴儿状态,乏人问津,可比鸡肋,今后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三年多了,周文也发表两年多了,尽管大家知道国际通货必须超越国家主权,强势美元越俎代庖已近极限,改革势在必行;但今天除了非驴非马的“特别提款权”,没有任何可供现成套用的改革模式作为取代方案。在国际货币市场,作为因应对策,除了零星的区域性货币合作活动以外,看不到国际社会跨出任何根本性的改革步伐。

今天需要的不仅各国决策者和从业者“超凡的远见和勇气”,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应选方案,至少有概念性的初步方案可供着手研讨,否则总是竹林清谈、旷日持久、不着边际、雾里看花、空中楼阁而已。

取代美元地位的,不能是另一种强势主权货币(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样一种货币),而应是与国家主权脱钩的“无偿发行” 、自由交易、自由兑换,并且具有法定地位的统一世界货币。

不过,这种终极性的大一统世界货币,只有在世界实现或接近“大同”之际,才会真正从地平线上升起。

在远未达到世界大同,国家主权依然林立的今天,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各自使用着自己的主权货币;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存在差异之大,尚无可能一蹴而就建立无国界的“世界单一货币”或“世界元”(World Currency,WCU),去实行“一个世界,一种货币”的大同奢想。

“世界元”终极目标果然路途悠远,但危机警钟长鸣,时不我待,世人必当在改革共识下,超越“特别提款权”的局限性,“大处着眼”,创新概念,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在各国、各地区仍然保有自己的主权货币的现实情况下,时势需求谋建某种堪以有效纾解全球金融乱局,符合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根本利益,体现世界货币体系改革大方向,造福整个人类大家庭的“初级世界元”。

现实需要的是,好比“瓦格纳歌剧的序曲”,率先建立某种过渡性的挂钩机制,创建一种与国家主权相分离,专用于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和储备的前期世界货币 ---“初级世界元”(World Currency Primary, WCP),与各国主权货币联合运行,从而祛除以某个主权国家的信用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天然不合理性,得以根本纠治“无体系的体系”中强势国家货币“独霸”全球的积弊痼疾,初步实现“协和万邦”的世界货币体系改革大目标。

唯有产生如此确凿可用的改革“路线图”,方能建立堪以付诸实际行动的天下共识。

70年前,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前夕提出过“邦克(Bancor)”方案,“邦克”是一种与各国主权货币并存的国际贸易通用清算货币,但它的可操作性不明确,缺乏现实可行性,被那时主持大计的强势美国当局否决了。

近年来,殚精竭虑、想方设法者不乏其人。例如,美国万新国际经济与社会学研究院学者提出了“初级世界元”新概念及其框架方案,建议借助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购买力平价法通用计价规范建立“刚性”定值基准,设立一种以各国本币提供信用保证,并经反馈调整维持恒值特性,可与各国主权货币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超主权恒值国际货币。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独立使用主权货币的现实条件下,超主权的“初级世界元”作为国际通用支付手段,可与各种主权货币并行不悖,相辅而行。一旦实施,可期世界不再有货币霸主,铸币税特权、外汇储备和套汇投机走进历史,国际汇率问题消弭于无形,山雨欲来的全球货币危机警报解除,往日强势国家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积弊痼疾将一扫而空,打不完的货币战争至此写下句号。全球化前景变得更为公正、透明、健康和美好;世界货币将在横向大联合(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基石之上,由此从容升级发展,通达“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货币”的远景大目标。

参见《决战世界元》,ISBN: 9787508053387,华夏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或见:

《“超国家恒值国际货币”从何而来?--“初级世界元新概念和框架方案”》
键接:http://www.chinausfriendship.com/chinese/article1.asp?mn=156

英文版:《Where Does the Supranational International Currency of Constant Value Come from? --New Concept and Framework of the World Currency Primary》
键接:http://www.chinausfriendship.com/article1.asp?mn=182

“初级世界元”是“邦克”的现代实用改良版,随时可以启动试行;但若当今国际货币霸主美国无意加盟,当下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美国会不惜切肤之痛,体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业符合自身根本利益,信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但“不要以为这一天不会到来”(It would be a major mistake to think that it can’t happen.)。

在不可阻挡的改革动力驱策下,国际社会不会继续容忍因循旧道,必将加速展开货币区域合作化和创建超主权货币的共同努力,全面挑战美元霸权地位。时势浩荡,不容美国朝野主流自陷历史进步潮流的对立面,唯有彻底摆脱货币特权毒瘾般的致命诱惑,在这场伟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扮演应有的支持者和主导者角色,方才符合一个繁荣发达的伟大国家的长远利益。换言之,美国别无他择。

表面上,这是和美国搞反制,唱对台戏,其实远不尽然。

美国不可能阻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需要为世局的变化进行心理调整,欢迎有益的政策创意,尝试认识上的飞越。事实上,创设“初级世界元”不会排斥美国的合法利益,而且必定要充分尊重美国的主导作用和参与权利。尤其重要的是,美国自身的最大利益,恰恰在于革除货币特权,回归公平竞争,凭藉得天独厚的非常优势,重振实体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强大实力,继续保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的核心大国地位。

既然瘾君子不会主动叩击戒毒所大门,推扶一把甚至一击猛掌,莫非意味着警醒和拯救。举世共筹“初级世界元”连线的诞生,可望迎来美国经济戒毒祛魔,凤凰涅 槃,浴火重生,风华更茂的伟大转折。就历史的观点论,莫非赠与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份受用不尽、弥足珍贵的春秋大礼。

所以,实质上这不是一场谁压倒谁的权谋争斗,而是惠泽中国、美国和整个人类大家庭福祉的全赢大战略。

我们不会充当揣摩水晶球的预言家。但是可以相信,在人类曲折反复、柳暗花明的不断选择中,世界货币体系终要趋于合乎“中庸之道”的“发而中节”、“得中致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结果。


########


2011年7月19日

作者联系电邮:paulpang21@yahoo.com












笑比哭好2011-07-20 13:11:17
知识帖啊
南极彩虹2011-07-20 15:31:20
是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