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land12019-10-04 20:07:43

       

              聪明老爹二三事(短篇小说)

      

  在我们山东鲁西南老家,孩子们必须称父親为爹。这称呼既严肃,又拗口,出口时多伴有胆颤心惊。因为,对于调皮的男孩子来说,说不定字还未说完,爹那威严的大巴掌已经临到了屁股或者头上。

  “这个字,既不像字那样亲切甜美,又不像父亲二字承担着威严与壮重。这个字本身就是由“多” 和“父” 组成,是以一当十的父亲,既能修车、修房,又能修理小孩子。而且,字发音很难,开口时需三思而行,甚至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触碰它。

  年幼无知时,我特羡慕城里的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称爹为爸,很洋气而又快乐的样子。可是,直到我父亲九十岁多时,我都没有机会他一次。怕老人家不给面子,一鞋底拍下来,让我在后辈面前颜面扫地。

  父亲一直是我们村学校的校长。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威风凛凛地倒背着手走路,头和肩前倾,一幅思考人生的样子。

  放学后,他也总是会比我们回家晚一些。他到家大门口时,一定要停下来干咳几下,以提醒我们:爹回来了。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们要赶紧收起正在玩的游戏,止住各种的嬉笑打闹,还要顺手拿起本书,规规矩矩地坐在小凳子上,围着小桌子象模象样地读起书来。

  有时二哥太紧张,生怕父亲发现了他捏的泥巴玩具,读书时便心不在焉,书本都拿倒了。父亲就径直走向前去,在他脑袋上拍一巴掌,于是二哥丢下书本便狂奔而去。

  二姐的动作总是慢半拍,二哥都跑的无影无踪了,她还没找到自己的书,直接就被吓哭了。好在,作为孔孟之乡的子民,父亲从不管教女儿们。所以,我不怕他。因为,我不用找书,如果父亲问我在干啥,我就直接给他背唐诗,直背到他的脸色由阴转晴。

  那时候,父亲在我们村是聪明绝顶的人,为这发型,他要长年戴着帽子,以维持他的高大形象。

  乡亲们无论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会来向他求问,所以,我父亲的实际职称仅次于村东头庙里的神仙。他要帮不认字的乡亲们代笔写信,负责全村人家门框上的春联,帮打官司的乡亲写状子,给分家的兄弟们写契约,给新生的婴儿起名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他热切地忙碌着,享受着乡亲们的爱戴。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万能胶万能胶忙得不亦乐乎,也减少了许多我们必须叫爹的机会,所以,我们家里的六个孩子都为此窃喜不已。

  其实,我父亲出生在本地一户大地主家庭,是响当当的富二代。当时家中有很多土地,还开油坊作生意。和热播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相似,从大户人家嫁过来的我奶奶掌管一切家务。因为,据说我爷爷念书念残废了,嫌弃做生意有铜臭味和油腥气,所以,对家务不闻不问。每天,由一小童侍候着,竹篮里放一盘棋,一罐花生,一壶酒,到处去寻人下棋论诗,打遍全村无敌手。于是乎,便套上驴车去造访邻村,吓得各家文人雅士闻风丧胆,闭门不出。

  父亲有兄弟三人,他行二。当时家里面见念书如此糟蹋人,便定意让三男儿远离学堂。无奈,我父亲热爱读书,执意要去上学,我估计他是不想下地干农活。刚好,那时奶奶发现帐房先生手脚不干净,所以,才定意送我父亲去学堂,学成后还可以管家管账。

  那时的学堂都是私塾,可是,我们村的私塾学堂却是名震乡里,应该与当今的清华、北大有得一拚。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村的名字叫子路,就是孔夫子的爱徒,那个名,仲由,字,子路的名字。要知道,三皇五帝到如今,可就只有一位贤人子路啊。

  其实,我们村从前叫滋露。只因为某年某月某一天,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我们村时,累了便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休息,当然还要读一会儿书以示高雅,从此滋露村改名为子路村。可见子路当时堪比现在的网红。

  后来,乡亲们就在村头的半山腰上大兴土木,修建了富丽堂皇而且远近闻名的仲由读书处大庙宇,尽管子路从来没有亲自在他的读书处读过书,可子路学堂却众人皆知。

  试想,上私塾学堂的孩子们,天天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眼皮底下读书,想不成材都难。

  果然,明清时期,我们村出了不少的秀才举子,在朝廷做大官,甚是威风。可不幸的是,到了我父亲那班同学该进京赶考时,延续了几千年的朝廷统考结束了。

  因为革命来了,县城里有了洋学堂。

  父亲是个追求诗和远方的有志青年,便毫不迟疑地骑着毛驴,带上奶奶为他准备的进京赶考用的银子进城学习。

  这一进城,我父亲可大开眼戒!学堂里竟然有女同学,而且都没有裹小脚,不但走得飞快,还可以像可爱的小鹿一样蹦蹦跳跳。

  这让二十岁出头的父亲很受刺激,他马上回家告诉我奶奶一个新词叫婚姻自主。想要把父母包办的我那小脚母亲退婚回去,换一大脚娘们。

  我奶奶可不是吃素的,没等父亲解释完毕,就让仆人搬来一长凳子,让我叔叔和大爷把父亲绑在凳子上,她自己亲自用一个叫做家法的木片打,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加上父亲的嚎叫,吓得整个三千多人的村庄如同戒严一般。

  从此,我奶奶的威望更是不可小觑。村里的妇人们晚上哄小孩睡觉时都拿我们的家法说事。并且,只要奶奶一出门,正在街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们立马就不见了踪影。所以,邻居们都戏称她为扫街大王

  总之,奶奶这一顿打,还非常重要地把父亲打成了家族救星。

  因为,当父亲在城里边上学边疗伤的时候,有一天,他去中药店取药,猛然看到报纸上有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的消息。

  父亲一惊,混身的伤疼立马好了一半。于是,连夜骑着毛驴奔回家去,并于深夜召开了紧急家务会议。

  我奶奶虽然脚小,头脑可不小,她能从报纸上闻到血腥气味。所以,当机立断,关闭油坊生意,廉价卖掉大批田产,三个儿子分家另过。

  在当时,大户人家分家与穷人闹革命一样地不可思议,是家族败落的象征。可是,我奶奶是见过世面的大家闺秀。听说,她的祖父在朝廷上做过N品大官。她娘家虽是过气的豪门,但即便耳闻目睹也远超过那些小家碧玉见过的场面。

  所以,我们家族就把本来的一个巨大的园子,用高墙分割成四个院落。还把各家后院的花园小径铲了,犁平了种上庄稼。一幅庄户小人家的样子。各房还把自己的细软银子装进缸里,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里,分别埋在自家的槐树下或墙角处。我母亲更有智慧,还把娘家陪嫁的一对乾隆年间的花瓶用棉被包了藏在面缸里。

  当时,村里人半惊半喜地感觉到,这家没落了便争相抢购我家的土地。就这样,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在划分阶级成份时,由于我们家族的倾情奉献,我们村很多人家由贫农成份一跃而成为中农我们家也荣幸地由地主降格为中农成份。

  我们后辈一想到这里,就千恩万谢我那聪明过人的父亲。

  否则,如若是地主成份的后代,我现在还不知哭昏在哪个墙角里呢。

  不但如此,我父亲年轻时还是个热血爱国青年,参加过名震中外的抗日战争。只是在申请入伍时,首长见他穿着长袍马褂,一介白面书生,便舍不得让他上前线,而是留他在后方抬担架,救伤员。

  我父亲为此留下了终生遗憾,否则,他怎么也应该是个南下干部,而不是小学教员。

  在文革中,每当有人拿我们家族曾经拥有的土地和油坊说事时,我父亲就给他们讲他在战争中,如何边打瞌睡边抬着救护八路军的担架在山路上狂奔。故事很长直讲得红卫兵们面红耳赤,羞嗒嗒地自动散去。但是,我父亲并不到此为止,而是乘胜追击,揪住一个带头的孩子的衣领,严厉地喝斥他们的反常行为,并命令他们立即回学校上课。吓得他们都贼一般地溜走了。

点赞!我那聪明智慧又威风凛凛的老爹!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28年华2019-10-05 09:36:39
有意思!
风一样的日子2019-10-06 17:04:01
写得有趣,多写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