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人物的名字不但符合其身份性格,而且都寓有深意。我打算解析《十八春》里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来证明我的观点。
《十八春》讲述的是沈世钧,顾曼桢一对有情人,历经种种磨难却终不得成眷属的故事。从两人的初次见面开始,到几经波折后再相聚,中间已隔了十八年。
女主姓顾,名曼桢。这个顾姓,寓意颇深。其一,“顾” ,是照顾,顾念。曼桢年轻时一身兼数职,为家人付出任劳任怨,“一门老幼都依赖着她生活,她好像还余勇可贾似的,保留着一种娴静的风度。” 再一层,“顾 ” 即回顾,刚好用来点题。十八年后再重逢回顾,感叹两人 “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却经历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安乐都经历到了”。(见《十八春》)其三,一个 ”顾” 字不露痕迹地借用了倾国倾城的典故。李延年的《佳人歌》里所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暗示曼桢为佳人。如张爱玲半开玩笑所说,这一点其实 “很要紧 -- 有几个女人是为了她灵魂的美而被爱?” (见《我看苏青》)曼桢的“桢” 也有两层含意。第一印象自然是 “贞洁”,因为 “桢”,“贞” 同音。其次,“桢” 指的是古代筑土墙时树立在两端的木桩,也就是支柱。这样一看,“桢” 字就与“顾” 姓里的照顾之意呼应,再次强调了顾曼桢照顾家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最后,这个 “曼” 字也很有意思。“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曼桢的人生际遇和爱情之路,漫长而不可测。
男主姓沈,名世钧。张爱铃让男主与《浮生六记》的沈三白同姓,我觉得是有意为之 。对待感情,沈世钧和沈三白都专一重情。在身世和际遇上,二沈也相似相通。两人都出身富庶,却因为“不善于理财”,后来变得 “实在是很拮据”。(见《十八春》)“钧” 是古代重量单位,寓意沈世钧在女主心里的分量重如千钧,“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见《十八春》)
许叔惠。为什么偏偏姓 “许”呢? 许叔惠与石翠芝一见投缘,但无法给对方一个 “许诺”。 一则因为两人家境悬殊,面临重重的世俗阻力。二则在理智上,叔惠“也觉得像翠芝这样的千金小姐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理想的妻子”。(见《十八春》)
石翠芝。“石” 是石头城,而石翠芝是南京人,算是人以地名。“翠” 字寓意其出身小家碧玉。“芝” 为芝兰香草,既隐喻石翠芝无需为生计奔波的不食人间烟火气,也照应了她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生活方式。少女时代的 “翠之脚上穿着一双簇新的藕色缎子加金钱绣花鞋” 踏在雨地里马上毁了也毫不在意;婚后 “的生活一直是很平静的。在一个少奶奶的生活里,比在水果里吃出一条肉虫来更惊险的事情是没有的了”。(见《十八春》)
张慕瑾。张爱玲让他与自己同姓,表明对做医生的他心怀敬意和同情。一个 “慕” 字,点出了他与顾家两姐妹的缘分纠葛。只不过,他慕的 “瑾” 是顾曼桢,不是姐姐曼璐。
《十八春》1997年改编成了电影《半生缘》,选角之精准完全达到了量身定制的高度。吴倩莲就是那 “单纯可爱” 而又处事得体的顾曼桢本人;当年的黎明玉树临风,再加上那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演活了一个“随和起来是很随和,可是执拗起来也非常执拗” 的 “落难”公子;彼时黄磊还是翩翩少年,当得起 “聪明漂亮” 又 “有几分自我恋” 的许叔惠;葛优更是“那个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的” 祝鸿才的不二人选。(见《十八春》)
《浮生六记》在四十年代搬上舞台剧的时候,张爱玲做了评论,遗憾 “话剧里的拍台拍凳自怨自艾的沈三白有点失了真”。(见《论写作》)我猜想,如果张爱玲有幸看到许鞍华导演改编的电影《半生缘》,应该不会觉得 “改得非常牵强”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