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近期老杨在书香有点红,蹭一下。
上个图先。先列举一生重要的事件,学术成就当然最大头,然后基于事件下结论。
结论如下:
1 杨为人心思灵活,科研泛。博士根基弱,导致科研杂乱,各个成果连接不强。学术方面喜欢找人合作。心态上有点蹭的意思。从80年开始,没有能拿出手的科研成果。
2 李一生只致力粒子物理一块,专,精。博士师从高人,根基坚实。成果跨度大,将近40年。
3 杨的博士有水分,方向跟后来的主要成果不一样,跟诺贝尔奖联系更弱。而李起点高,博士论文跟诺贝尔奖,以及之后成果有连接。杨的这种借鸡生蛋法至少影响了张首晟——博士论文跟以后科研不一致,人活络,经常找人联合发文,最后被人爆料主动要求挂名。
4 杨怕寂寞,心难宁,所以社会活动多,从70年就开始了,71年第一个访问中国。而李只玩真的,对中国科研的提议,准,招招见血,认真,独到,到现在也让人佩服。
5 杨再婚心态急了点。好歹过三年期,名义上也算心态调整谈个恋爱,让孩子们,崇拜者(包括以前的灵君)有个心理准备。这个烂操作让人想起那个硅谷精英,人还未死就先准备找下一个。
6 杨不太管孩子。李的孩子很强,个顶个。
另外补充:
1 李的签名非常棒,如其人,严谨,紧凑,不张扬。而杨的签名比较散,浮,飘。
2 杨的爸爸杨武之是帅的。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数论。在1928年,32岁回国,算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数学家。杨的弟弟杨振平,妹妹杨振玉都是科研大拿,在美国。除他以外,其他人都很低调。杨武之和邓以蛰(邓稼先的父亲)是旧友。嘴上说帅没用,上图才是王道。哈哈,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