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姚爷写陶渊明,文辞颇美,误解颇多。稍稍回应一下。:-)
一般大家觉得,陶渊明就是个不堪人情世故的糟老头子,“不为五斗米折腰”耍脾气,好不容易得到的一个彭泽县令,也不做了,从此不得不过苦中作乐的日子。还有个误解,觉得渊明诗文一般,不懂为何古今与屈原、李杜、苏东坡同列。
需要看全历史,看全诗文。
陶渊明很低调,一不小心,你就忽略了。
比如刘裕当了皇帝之后次年秋天,在九江市浔阳楼,陶潜(东晋灭亡后,改名潜,表示不再出仕)参加了一场饭局,写了这么一首诗。
《于王抚军座送客》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诗看似简单,却也不再是陶翁恬然自得之风,其对仗工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意双关,表达的世事乖违,以及心中之悲凉,像诗圣杜甫的诗有没有?
历代文人都追陶诗,唯独杜甫有点不服,说自己喝了酒,也是个陶渊明,他只是不会喝酒而已。也因此,在这一点上,他被后世痛批。李白就看得开,以陶渊明为挚友,揶揄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回到上面这首诗。
写的是秋日,在浔阳楼上一片达官贵人热闹欢腾的酒席,眺望浔阳楼外,看百草、看山泽、看游云、看洲渚的凄凉。风水,在诗人眼中,都是乖违的。水往东边流,风往西边吹。
朝廷是如此,他和这帮人的选择也是如此。
这帮人,是什么人呢?
就在标题的短短七个字“于王抚军座送客”。
渊明太低调了。
王抚军,这个抚军,是抚军将军的意思,他更大的名号,是王导的曾孙,时任江州刺史,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省长,但比这显赫多了。因为那是南朝,江州是中州,地位可能仅次于京城和荆州,卡在京城和荆州之间,以此平衡。
江州的都会,就在浔阳柴桑,即陶渊明的家。王弘为了结交陶渊明,多次派人“白衣送酒”,又在陶渊明去庐山的半路上,偷偷拦截,和他一起喝酒聊天。
陶渊明那句“我醉欲眠,卿可去”,安知不是说过省长大人的?
挥一挥手,叫你走吧。
为什么陶渊明可以这么大的架子?
王弘的曾祖父,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面前,还要陪着笑脸。都说“王与马共天下”,他们这帮门阀,自己玩死自己,当初王导成了阶下囚,还是陶侃把他救出来的。
在东晋门阀士族社会,陶侃是寒门,所以一般我们不提。
换做今天,你怎么对比王导与陶侃呢。
比如,在浔阳楼的饭局上,可以这么介绍,这位的曾祖父是周恩来,这位的曾祖父是彭德怀/刘伯承/陈毅,之类吧。
其实,这些没什么好说的,提一提,只是澄清一点误解。
标题“于王抚军座送客”中的“客”是谁呢?
王弘与陶潜,都在浔阳柴桑,所以两人是东道主。“客”是经过这里,或要离开此地的。一位是庾登之,东晋外戚、权臣庾亮的弟弟庾冰的曾孙。他们庾家显赫一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只留下了这么一支血脉。另一位谢瞻,是谢安的侄子谢朗的孙子,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弟弟,叫谢晦。
到了改朝换代之际,庾家和谢家,就这几位巅峰人物代表。两人才三十出头,是陶潜与王弘的晚辈。陶、王、庾、谢四人,也都做过刘裕的幕僚,一般从参军开始。
说起来,也算昔日同事。
陶潜比他们三位年纪大不少,只在当年,看到刘裕是个野心家,就及时退出了。他曾祖父陶侃,保东晋江山,一生美名扬,他可不愿意,和这些高门子弟一样,水性杨花。
为什么也来参加这场饭局呢?
也有故人亡国之叹。一番热闹、唏嘘之后,就要送两位后生,继续他们大好的仕宦前途了。此时,庾登之本是西阳太守,相当于湖北黄冈市市长,马上升官,要去京城做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的弟弟谢晦,是朝中肱骨大臣,他在饭局过后,就要南下,去做豫章太守,即南昌市市长。
他们才三十多岁。
一番觥筹交错之后,转瞬之间,席终人散。陶潜行云流水,语带双关,用了“瞻夕”、“云悲”、“晨鸟”、“悬车”、“殊路”、“旋驾”等意象,就把各自人生不同的选择,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既没有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愤慨清高,也没有屈原那样难以释怀的决绝孤愤。只不过留了最后一句“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类似“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简简单单从这一首诗,从这一件小事,陶渊明还是你心中以为的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小气鬼么?
除了这两位,陶诗里,还有一些邻居,乍看起来,以为就是些老农民,小官僚。他只是很低调。比如,和他在浔阳柴桑,左邻右舍,成为忘年交的,有殷景仁,和颜延之。两人都是陶渊明的后辈,和陶渊明关系极好。
殷景仁、颜延之,在刘宋时期,都是肱骨重臣。陶潜要出仕,是很简单的事。
寒门出身、位极人臣的陶侃,是刘裕的偶像。刘裕也很礼贤下士。刘裕起兵,在浔阳就见过陶渊明,陶渊明做过他的幕僚。刘裕把持朝政,也曾召过陶渊明入朝,做著作佐郎(尚书省,编修国史,只是个象征性起步),被陶渊明拒绝了。
刘裕当了皇帝,陶家长沙郡公的爵位也没取消,只是降一等,改为长沙县公。陶渊明的族叔陶夔,依然是太常,九卿之一。陶渊明人生最后一年,刘裕的手下开国大将檀道济,出任江州刺史,还特意去拜访这位老同志,送米送肉,陶渊明依然没有要,大概也是“不食周粟”之意吧。
与世长辞。
好友颜延之,也是当时文坛领袖,宋文帝的亲近大臣,写了《陶徵士诔》,谥号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