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静源2022-10-16 01:21:49

刘正教授《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弟子季家锦先生访谈录》

采访者及整理:刘 正 教授、文学博士 

 

季家锦:

张子谦先生是扬州人,扬州这座古城曾经旧称为“广陵”,包括现在扬州市的最中心地带仍然称为“广陵区”。在这个地域流传的一些古琴乐曲弹法便被称之为“广陵派”。除了张子谦、龚一这两位大师对广陵琴学有着高深的理解外,上海音乐学院戴树红教授、戴晓莲教授、戴微教授等,都对其流派有很深刻的研究和解读。

严格的说,古琴的字谱记谱法更像是一个老师教学生的教学笔记或者备课笔记。所以它比较注重记录音乐的音高部分,在节奏方面虽也有表述,比如前面提到过的“省”,解释为“少息”,稍稍休息,即稍稍停留一下。但在节奏方面更多地可能是要依赖于老师的传承。因此,几千年下来,由于不同地区的琴人根据自己的理解,便产生了众多不同节奏的同名古琴乐曲,再加之弹奏方法各异,故形成了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派别与地域切切相关,而且当今的各流派多以地域名命名。其原因就是某个地域的琴人常在一起切磋琴艺、举办雅集,在交流中无形的形成了某种规范化的节奏、表现方式。这种方式再由继承者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传递,我想,广陵派也就由此诞生了。广陵派很多的乐曲弹奏的确是会显得“节奏跌宕起伏较大、演奏潇洒相当灵活”,难以学习掌握。

我们再拿《阳关三叠》中的“掐撮三声”举例。“掐撮三声”是一个固定音型,固定音型也就造就了某个“固定节奏型”,因为音型,也就是一个音乐“动机”,“动机”是音乐专业术语,相当于我们语言中的“词汇”。“动机”是表示它要比“乐句”更短小的一个音乐旋律单位,而旋律就必然要含带节奏。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掐撮三声”节奏各自是下面这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减字谱的特点在造就古琴流派方面,有着很重大的作用。这不能说减字谱不完善,因为对于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在不同地域的古代人对同一首减字谱乐曲有着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应该说是一件好事。熟知西方19世纪浪漫派之后音乐的音乐家们,应该很熟悉不同的演奏家会有意识地在华彩段部分,演奏得与别人不同这一现实。到了20世纪,音乐家们更是百花齐放,甚至连作曲方式都想彻底改变。世界著名的“第二维也纳学派”(Second Vienna School)在勋伯格博士的带领下,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作曲方式。所以说,同一首古琴乐曲弹出不同的节奏,又有何妨?

 

刘正:

那么,张子谦先生的经典曲目都有哪些?他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

 

季家锦:

张子谦先生自己认为他传承比较原样的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等曲。所以前面我们提到过,他多次提醒我们不要改动他的“老三曲”。意思并不是说,这三首之外你们都可以要改。而是带有一种无奈的神情,表达了你们实在想要加减点什么、弹出不同于传统的声音,至少这三首乐曲不准改动我的传承。熟悉张先生的弟子们都会常听到他对我们多次关照:“当今琴曲流派甚多,其它我就不管了,我的老三曲你们要保持原样。”张子谦先生早年就以擅长弹奏《龙翔操》被人称之为“张龙翔”。这三首曲子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广陵派琴学的核心所在。

 

 

刘正:

看起来《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是张子谦先生的琴学精华所在!我在阅读他的《操缦琐记》时就感触到了这一点。还有他对《潇湘水云》和《墨子悲丝》也是下了很深的功夫。

 

季家锦:

因为张子谦先生比较注重“原样传承”,他不认为用改变了有些传统弹法、即使能让发声好一些,这也不是优点。古代乐曲常常有很多“走音”(虚音),也就是弹一声,然后左手移动很多次位置。这对于一张不是太好的古琴来讲,后面的“走音”(虚音)就没有声音了。这时候如果从能让听众听到旋律的角度,弹琴的人就会在中间“加弹一声”使得旋律能继续清晰地进行下去。张子谦先生并不赞成。他对我说,“你若加弹了这一声,琴曲的意境就变了。音乐若在你心中,再轻的声音你心也能听见。”其实古代人可能真是这样想的。这种“声音”真的要是成熟的艺术家才能“听见”。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据我所知呢,到了晚年,他更喜欢弹奏老版本《梅花三弄》。他也对龚一、戴晓莲提出过“你们其它曲子想怎么改动,我不管。但是《梅花三弄》是老三曲,必须原汁原味。”因此,戴晓莲每次在公众场合演奏此曲时,都会被特别介绍是张子谦先生传授的老版本。但是,这并不代表张子谦先生是保守型的。张子谦先生在琴学研究方面从来不抵触学习他人之长。当教授我弹奏《潇湘水云》时,专门强调“这是查阜西善弹的《潇湘水云》。”并相当崇敬查阜西先生的琴学流派弹法。

 

 

刘正:

在海外生活这么多年,作为张子谦先生的弟子,您又具有西方音乐在作曲和小提琴二者如此专业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演奏技术,您就没想要回国一展宏图吗?

 

季家锦:

张先生去世后,在1996年,我也曾经联系过国内扬州的高校,打算回国服务于音乐教育事业,同时实现张子谦先生的遗愿,在扬州(广陵地区)把古琴传承下去。可惜那个时候古琴这件乐器还是不容易推广的。古琴热真正开始,是起源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03年11月7日把它定为“非遗”,以及后来中国在2006年5月20日把它定为“非遗”之后,古琴文化才真正崛起了。所以我1996年起联系国内工作的事情,一直回答都是:目前古琴没有什么人学,学校暂时还不需要这门学科的教师。需要再等待看看。再后来,我就觉得如果一直这样等待下去,还不如就开始在美国发展古琴传承事业了。

 

刘正:

那么,您作为张子谦先生的直系正宗弟子,在美国生活和学习、工作了三十几年,是如何继承、发扬和传播张子谦先生的广陵派古琴艺术的呢?

 

季家锦:

2019年8月3日下午,我正式宣布成立了“北美广陵琴学社”。并且在当地最大的中国人活动中心举办了成立仪式。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文化参赞郑文以及顾海涌领事都出席了这一盛典。当天,我做了古琴艺术的流派及其与西方音乐之比较的专题学术报告。然后,我们“北美广陵琴学社”的主要成员做了精彩的现场演出。

 

 

 

北美广陵琴学社自成立以来,模仿当年今虞琴社的习惯,每年定期都举办古琴雅集。从线下聚会到线上聚会,应有尽有。

 

刘正:

看起来,您一直在传播广陵派琴学。张子谦先生应该对今天的您感到满意和宽慰!

 

季家锦:

在筹建“北美广陵琴学社”初期,我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后来担任了琴社的副社长的林家静博士,非常积极地参与了琴社的组建工作,默默地为琴社奉献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组织工作和事务性的事。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郑文先生,在休斯敦任职期间,每次雅集都抽空前来参加支持。郑文参赞还联系了美国文化交流中心的“亚洲文化交流协会”,设法安排专门的古琴介绍讲座和演出。目前这个“琴学社”会弹琴的已经发展到60多人了。琴学社多次举办了“雅集”活动和古琴文化普及活动。

 

刘正:

真是盛况空前啊!在西方音乐所在地宣传中国古琴艺术,并且开设琴学组织,您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季家锦:

在国外成立古琴社的事,不但得到了休斯敦当地各方的赞同和支持,国内的音乐家们也纷纷祝贺。著名古琴大师龚一打来电话说“在海外宣传古琴文化,我一定是要大力支持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戴微主任认为成立“北美广陵琴学社”单从琴社的名字上就已经能看出,表达了对张子谦老先生的纪念和尊敬。比如下面就是我们一次雅集的节目单:

 

 

在张子谦先生的传承精神驱使下,我们的“北美广陵琴学社”每次举办雅集或讲座,都在美国音乐界、文化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各大报社、传媒机构都争相报道:

 

刘正:

你成立琴社,国内琴学界的反应如何?他们支持吗?有过琴学交流吗?

 

季家锦:

是的。他们非常支持!北京音乐家协会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过云楼书院院长郭怀瑾先生还专程来休斯敦参加了“中华文化艺术节”,并表演了古琴独奏,参加了休斯敦的“中华文化艺术节”演出:

 

 

还有上海音乐学院戴树红教授,我和他联系上之后,戴教授兴奋地写来微信。他的女儿现在已经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刘正:

那么这里的中国驻美使馆对您的工作是支持的吗?

 

季家锦:

是的,他们非常支持我!应中国驻美总领事馆文化参赞郑文先生的约请,2020年1月,我在休斯敦总领事馆进行了中国古琴音乐的介绍和现场演奏。听众对象是来自当地一百多个不同国家的驻外使节和外交官员。

 

 

刘正;

祝贺您!我在新华网、中新社等官网上也看到了相关中文、英文的各类报道。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荣耀的事情!我相信张子谦先生地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季家锦:

郑文参赞过去也曾经对推动中国的古琴能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过具体的工作,对其有很大的贡献,对古琴这个中国古老的文化产物他也是很有感情的。现在,他作为中国驻外领事馆的文化参赞,机缘巧合让我们走到一起。于是,由古琴广陵派艺术大师张子谦先生的在美弟子进行的古琴介绍和演奏正式登台向全世界不同国籍的人展示!

 

 

刘正:

我知道在2006年,美国政府为表彰其对中美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特委托休斯敦市政府颁发美国政府的嘉奖令和证书,同时该市市长颁奖当天命名为“季家锦”日。我为您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全体在美华裔的荣誉!

 

我还知道您为电视片《梦里个园》获第46届雷米国际电影节最高级别的“Worldfest雷米金奖”。

 

 

应该说,您在西方音乐学的研究和作曲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您是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作曲家,最后更是古琴演奏家。我无法设想如果您回到国内的音乐学院,您最想在哪一个系、哪一个专业从事教学工作?应该不是古琴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当然,也许这里一直适合您这样发展下去,让张子谦先生的琴学继续走遍全美、走遍世界。

 

此文经陈毓玲女士审读和校正全文,在此谨表谢意!作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