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抗战开始以前,国军各派系的待遇是极度不公平的。以普通士兵为例,最好的税警总团士兵一个月可以拿到12.5元,而且从不拖欠。而地盘差的穷军阀不过一个月发四块钱,还经常会被拖欠甚至不发。
而就这一点钱,要想领到手的话,还得扣除伙食费。因此为了省下钱来,国军士兵普通都自愿少吃饭,这就造成当时的国军士兵,哪怕是善战老兵,普遍都是面黄肌瘦的排骨队长。而这种情况,随着全面抗战的暴发和财政的恶化,愈演愈烈了。
一、贬值几百倍的法币
“七七事变”爆发后,当时的国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完全的纸币本位制货币。那时候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全部必须以法币收付,市面上所有银圆收归国有,强制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其实就是强行掠夺老百姓的财富。而就在与此同时,国府却在大量超发货币,这个时候的法币,已经开始快速贬值了。
截止到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随着对日全面开战,军费和各种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国民政府采用的办法,就是疯狂开动印钞机,大量增发法币。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总额已经到了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四百倍。
这货币超发了400倍,那通货膨胀就是必然的了,法币随着货币超发急剧贬值。100法币在1937年能买两头牛,到了1939年只能买一头猪了。在这个时候,日本为破坏中国后方经济,在日占区强行以日本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再加上以走私物资套得法币以后,全部送往上海兑取国府的外汇。这就等于是日本人自己打白条换取法币,然后再拿法币到国统区买东西,实质上是等于让国统区不断给日军输血!
这样的情况下,国府不想办法改革币制,反而分别从英国及美国得到超过一千万英镑及五千万美元贷款,也就是以贷款来养活自己的敌人。当然了,日本人欲壑难填,哪怕是贷款也仍不足支持法币汇价。到1940年起,国府只能完全取消无限制外汇买卖。法币的价值开始进一步的大幅度下跌。到了1941年,100法币就只能买一袋面粉了。而到了1943年,同样的100法币就只能买到一只鸡。到了1945年,只能买到两只鸡蛋了。
到日本投降以后,法币发行额更是突破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截止到1947年4月,法币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这时候的100法币,就只能买到一块煤。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
这时候的100法币还买不到一张纸,也就是说法币的面额,还不够印刷它的那张纸的成本价。当时有个奇观,就是曾经有造纸厂直接用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居然还能赚得不少呢。这时候的法币,已经彻底崩溃了。
二、低级军官工资只够买肥皂,完全无法养家
法币的疯狂贬值,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也让本就收入不高的国军,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全面抗战启动后,军费消耗庞大,物价迅速上升,官兵薪饷标准虽然也屡次变更。但是始终入不敷出,不仅无法养家,甚至到了自己也无法糊口的程度。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
1.部队里贪污横行。
1944年5月,国民政府军政部有一份电报,电报里有这样的内容:
“接兵部队浮报接兵数目,提前呈报入营;侵吞草鞋、行军各费;侵吞(限制、掺杂、克扣)军食,任令士兵饥饿,不顾士兵致病;扣发薪饷,挪用经商;盗卖(欠发、调换)士兵被服,不顾士兵寒冷,任令由冷致病;侵吞医药费,不医不药,不顾士兵疾病卫生,任令由病致死;或是营舍简易,没有健康设备,不顾士兵睡眠;藉故没收、出售入营新兵的财物,不顾士兵利益;侵吞士兵教育经费……”
2.军饷涨幅没有物价涨幅快。
当时官兵的薪饷随通胀不断上调,但始终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1937年,上将薪饷240元,1945年上升至5万元,增涨208倍;
1937年二等兵薪饷7元,1945年上升至900元,增长128倍。
但同期物价已增涨了2100余倍。1943年重庆猪肉限价,定为每斤14元。而同时期,一位上校的月薪不过290元。而至于低级军官和底层士兵,状况自然要惨得多。军官军校17期毕业生谭继禹回忆,1940-1942年间,其每月薪饷,仅够买肥皂与草鞋。当这样的兵,那别说是养活家庭,自己谋生都很困难了。
撤到台湾后以陆军中将退役的卢光义老先生,是1943年考入战干团大理分团的,在回忆当年时,他有这样的记述:
“受训期间,生活极为艰苦。
(一)主食方面难求饱,每桌有同学6人,饭桌用城墙砖砌成,采分饭方式,只能有多少吃多少。
(六)缺少被服。缺少内衣裤,无法换洗,因而长满虱子,同学们于太阳天多脱衣捉虱,以求解脱。冬日无棉被取暖,每位同学仅能分配一条军毯……”
三、衣衫褴褛的短裤草鞋军
那个时候的国军,真的是太苦了,他们是吃不饱穿不暖,大多数其实是衣衫褴褛的草鞋部队。
1、被克扣的军粮
抗战以后实行了粮、饷分离,伙食费由公家统一安排,不再包含于薪饷之中,这就给了经办人大量贪污的机会。如果说现役士兵都有枪,因此经办人只能掺点沙子,还不能做的太过分的话,那么克扣壮丁的口粮,甚至将他们活活饿死,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蒋梦麟先生曾任北大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时任中国红十字会长,据他回忆:
我看到好多壮丁被绳子拴在营里,为的是伯他们逃跑。简直没有丝毫行动的自由,动一动就得挨打了,至于吃的东西,更是少而粗劣,仅是维持活命,不令他们饿死而已。在这种残酷的待遇下,好多壮丁还没有到达前线就死亡了。那侥幸未死的一些壮丁在兵营里受训练,大多数东倒西歪地站也站不稳。这是因为长途跋涉,累乏过度,饮食又粗劣而不洁,体力已感不支,又因西南地方恶性虐疾流行,因此一般壮丁的健康情形都差极了.
2.被大量饿死甚至活埋的1400万壮丁
因为粮食被克扣,和大量非人的待遇,当时很多壮丁在路上被折磨而死。
据镇远红十字分会长云:“分会有掩埋队,见有死而暴露者,有半死而活埋者,有将死而击毙者。”
当时的壮丁大量的死亡或者逃走,据蒋梦麟先生回忆:
韶关解来壮丁三百,至筑只幸余二十七人。江西来一千八百人,至筑只剩一百三十余人。而此百余人中,合格者仅及百分之二十。龙泽区来一千人,至筑仅余一百余人。以上所述,言之者有高级文武官吏医生教员,所言大致相同。
以我当时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一千四百万人。当然,曲江壮丁从七百人死剩十七个人,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不可作为常例。当时我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询问意见,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只会多不会少。”......
3.穿着大裤衩、不发鞋子的正规军
抗战时,国军长江以南部队被装发放标准,是春、夏、秋三季每人单衣上装两件,单布短裤两件,绑腿一双,军帽一顶。冬季棉衣裤一套,棉帽一顶,二尺五宽棉被一床,二尺宽草席一顶。需要注意的是,国军正规军春、夏、秋三季都不发没有长裤,一年三季穿大裤衩。而且,国军是不发鞋子的!
郑洞国是黄埔一期名将,正牌的中央军嫡系,他所描述时有如下文字:
“……身上穿的军装,经过风吹雨淋和一连串的行军作战,早已破烂不堪,军裤自膝盖以下都撕成布条,几乎不能遮体,无奈我只好向老百姓买了一条便裤穿上。其实类似这种情况的也并非只我一人,行军时人人都是衣衫褴褛。”
所以,当时国军部队大多数时候都是衣不遮体的,常年穿着大裤衩打着绑腿。皖南事变是在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可参加事变的国军第62师的士兵,到这个时候还没发下冬装,都还穿着短裤呢。有些人黑志愿军没有及时供应上厚冬装,可是他们却选择性遗忘了大冬天穿着短裤打仗的国军。
4.部队基本上都穿草鞋
而既然国军不发鞋子,那么除了衣衫褴褛穿短裤以外,当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国军穿的都是草鞋。抗战初期的时候,国军嫡系部队还有布鞋穿,一些特殊部队如税警总团和教导总队,士兵甚至有2.5银元一双的皮鞋,少数部队的军官和电台女兵甚至有价值18银元一双的高筒皮靴!
而随着抗战的持续,物资逐渐匮乏,国军嫡系逐渐从皮鞋到布鞋,然后一直到了草鞋。要知道这些部队比如川军,都是需要跋涉几千里,徒步一两个月,跋山涉水出来抗日的。而到了地方以后,不给补充武器弹药,不让休整恢复体力,就这么穿着破衣烂衫破草鞋,拿着破旧的步枪,然后上了战场!
而这时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后勤部门,对战士的脚非常爱惜,为了保证每个士兵有充足的鞋袜,八路军广泛动员根据地群众制作军鞋。当时的八路军士兵一年发7双布鞋、1双胶鞋,自己还经常打草鞋补充。可以说在抗战当中,多数国军士兵的吃穿,不仅远远落后于日军,甚至不如停发军饷、根据地被封锁后的八路军新四军。
1946年4月3日,蒋介石在一篇《整军的目的与高级将领的责任》的演讲中,也不得不承认:
“我们的军队,除内容空虚,名实不副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待遇太低,生活太苦。现在一般下级官兵的生活,真是到了水准线以下,大多数的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以致面黄肌瘦。”
我真的很想和某些果粉说一句,你们心目中的正规国军的形象,应该是上身穿褴褛破烂的上衣,下身穿衣不遮体的短裤、脚下一双烂草鞋、面黄肌瘦的扛着一支步枪或者挑着担子,饿着肚子在烈日下风雨中半死不活的向前挪动。口口声声国军如何如何的粉丝们,你们可真的愿意穿越去当这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