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春,知道我家要搬到31号院的时候,我还没有进院子就哭了,那天晚上爸为了哄我高兴背着我量屋子的进深,然后说:“一步半。记住咱们这屋子一步半,将来你写书的时候把它写上”。直到离开锦州我和爸一直住在这一步半的房间。如果那时没有搬到这个院子的话,对前五里营子的回忆也许不会这么丰富。
如果用我在学校学到的起绰号的本领给31号院起个绰号的话,它是名副其实的“鳏寡院”。31号共有5户人家,房东老婆早逝,他跟母亲和儿女住北面的4间大屋,小儿子跟我差不多年纪。东西厢房是对面屋结构,都是一步半的房间。我家住西屋,对面屋寡母带跟我同岁的女儿,他大儿子—杜猴子离婚后搬出去了。不知这寡母的姓名,人们都叫她杜猴子妈,那女儿当然也是杜猴子妹了。东屋的两户,蔺女士30岁左右忍受不了丈夫的家暴,离婚后带着一个学龄前的女儿。她的对面屋是孔家,只有孔家全户,有夫有妻有儿有女。孔家丈夫在工厂当炊事员,那工厂搬到三线,据说在赤峰一带,一年回来一次半次,孔家实质上是寡母带4个孩子过日子。院子里 除了孔家是市民以外,其余4户全是农民。
我不愿意搬进这个院子是因为它在这个区域太有名。杜猴子的“流氓事件”太多;孔家两个儿子爱打架造事端,孔家妈妈护犊子有名。1969年是政治上最昏暗的时候,与这样的人家为邻,挨了欺负都没有地方讲理,我从心里惧怕。
孔家4个孩子,上面两个男孩,老大比我大3岁,小名就叫老大;老二比我大一点点却比我年级低,小名叫孔二;老三是个女儿比我小两岁,叫二丫;老四也是男孩,叫小三。孔家妈妈人高马大,心直口快。人们背地里称她孔大娘们,我搬进去的那天她就叫我去她家玩儿,后来干脆把我当自己家孩子划为要护的范围内,一起度过的几年中,我哭她也哭,我笑她也笑。
那时我几乎长在她家,一步半的房间孩子们回来了都得上炕,除了吃饭睡觉孩子们差不多都在外边跑着。孔家5点左右就吃晚饭,我常在她家等爸收工回来。她家吃饭的时候在炕上放个小桌,夏天多是吃生蔬菜沾大酱。锦州人什么材料都能用来炸酱:茄子酱、豆腐酱、鸡蛋酱,最具特色的要属炸鱼酱了,把新鲜的小杂鱼连头带尾放在锅里炒熟后放上大酱炖一会儿。孔家孩子用筷子“唰唰唰”地往嘴里扒水饭(煮熟的高粱米饭捞到凉水里),然后放下筷子用手拿生菜沾酱,吃饭时总是这样交替着用双手,吃葱或野蒜沾酱时嘴辣得“咝哈咝哈”的,仍不停地吃,扒水饭的速度更快。看他们吃饭真香。
在她家玩儿时总跟上面的两个儿子争论什么,多是我赢,孔大妈在一旁笑。孔大妈夫妇都不识字,上小学6年级的大儿子是她家最大的知识分子,一次他早上给他爸寄了信,下午就听见邮递员喊“孔向林”,他家寄出的信、寄来的信都写他爸的名字。他高兴地跑出去,一边跑一边喊“妈、爸来信啦!咱的信跟爸的走差了”,可一看信他傻了眼:自己早上寄出的信怎么回来了?
我告诉他:信封的地址写反了,竖着用的信封,收信人地址写右边,寄信人的写左边稍低一些的位置。
“你咋知道的?”说这话时满脸不高兴,也许是对邮局不满,也许是觉得丢了面子。这能打架的哥俩每天嘴里吐出的脏话跟吃进去的饭差不多,但是他俩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个脏字,那么多年真不容易。
孔大妈是市民,完全可以和院子里的人没有任何瓜葛地生活,可她总要跟人瓜葛,打抱不平。她跟杜猴子妈像是天敌,两人有机会就较量一番。夏天孔大妈买了件胸前印着花的背心,杜猴子妈见了阴阳怪气地说“越活越俏了啊”。杜猴子妈一炒菜,孔大妈或她的孩子就喊“谁家爎猪毛啦!”杜猴子妈的妹妹、妹夫在锦州皮革厂工作,那是当时最有油水的工厂----加工皮革时挤出的动物油收集起来分给职工。杜猴子妈有时能从妹妹那里要来一些。不是孔家嘴损,“爎猪毛”的比喻非常形象,杜猴子家炒菜时全院都漂着焦糊的猪毛味儿。
孔大妈不工作,每天下午盘腿坐在炕上看着窗外,看到自己家孩子回来就裂开嘴笑,看见我回来也露出同样的笑脸。搬进那里的第一个夏天,她教我在窗前种葫芦,说是既可以做菜,晒干后还可以作水瓢。听她指挥,我种了3年,葫芦嫩的时候很好吃,有粉皮的口感。有一年春天别人给了我几粒毛嗑儿种子,那年开始我们改种毛嗑儿了。听说葵花是从老毛子(苏联)那里传来的,所以东北人叫它毛嗑儿。
加入到孔家兄弟里,有孔大妈护着,孤独感减少了很多,有他们壮胆,还干过两件大事。
(1) 当了“批发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家的孩子更早当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品化经济落后是农村的一大特点,前五里营子也不例外。但是生产队每天都要卖菜,自留地里生产的土豆、芥菜也要及时卖掉,所以这里的孩子经济头脑很强,很会作小买卖。刚刚会数1分、2分钱的时候就开始卖糖稀了,学了加减法以后就可以帮着家里人卖菜了。
爸从来不让我卖菜,我也没有自觉性,白天玩儿,晚饭后还要跟孩子们玩儿一会儿捉迷藏什么的,等到谁家妈妈喊“都几点了,还不回来?”才回家,那时爸也洗完衣服、预备好洗澡水了。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堆在家里的那些土豆实在占地方,爸利用早晚时间卖太慢,就跟孔大妈商量自己想去卖。孔大妈说“我借给你称,让二丫陪着你”。没有这两个基本条件,我不敢去,孔大妈真理解我。
下午4点— 6点,周围工厂下班,是卖土豆的黄金时段。二丫拿着称,我用小筐挎了几斤最大的土豆来到合作社对面的道边时,已经有大人、孩子在那里卖了,好地方早就被他们占了,我和二丫在最靠边地方坐下等客人。是胆小还是虚荣,我几乎不敢抬头,别的孩子在那里喊叫,有买主去他们那里问价,伸手翻他们筐里的土豆,我们这里根本无人问津。二丫同情地看着我,我不怕没有客人,就怕二丫烦了不陪我了。
在那儿发现了他们卖土豆的技巧:表面放大土豆,大的挑完了,买主和卖主为土豆的大小、价钱争执一会儿后降一次价。她们每个等级的筐都是这样装,都是这样卖。爸收了土豆以后也按大小分了类,我拿的都是最大的最好的。
终于有个少妇来我这儿问价了。她上下翻了翻筐里的土豆,抬起头来喊“小李子,到这嘎儿来”,随着她的声音,还跟过来几个人。
“一毛二分五,我俩全买了,行吗?”最好的土豆1斤一毛三,她要求降0.5分。
我点了点头。
一起跟过来的几个人中,一个中年男子看看我的脸再看看筐,怀疑地问我:“这是你家的土豆?”
我点了点头。
“家里还有吗?”
我又点了点头儿。
“那你带我们到你家去买,行不?”
我点了点头儿,开始带他们往我家走。二丫拿称,我拿空筐,我俩走在前面,不知道后面跟了多少人,从自行车声,说话声中感觉人不少。
到了我家,他们看着已经分好类的土豆顺次要求降0.5分,我也点了头。只见他们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大口袋,几十斤地买。那时家家粮食不够吃,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更是不够吃,土豆里面有淀粉,人们像买红薯那样买土豆,补充粮食的不足。这种需求观,搞得我到至今仍不认为土豆是菜,因为家里种过,更觉得不是该花钱买的菜,所以土豆上菜桌的时候很少。
爸回来的时候,土豆堆没有了,连土豆上落下来的土我都打扫干净了。爸很惊讶。我胆怯地拿出卖土豆的钱给爸:“这是26块8毛3,二丫一直陪着我,我给她买了根冰棍,小三在旁边,也给他了买一根”。
“作得对,作得对”爸连声说。
没经爸允许,我把所有的土豆都给降价卖掉,心里很害怕。爸听了我的担心后,给我讲了批发的原理,最后说:“从消耗的体力、时间上看一点儿也没有贱卖,要是遇到工人纠察队,那就连本儿都没有了”。
爸喜怒哀乐从不颜表,那天能看出来他格外高兴,高兴得要跟谁讲什么的样子,晚饭后就到奶奶家去了。那以后,夏天的土豆,秋天的芥菜都是这样,不出门就有人找到家里来买的。每次卖完我都给二丫、小三买冰棍。孔大爷一个人的工资养着两地6口人,孔大妈很少给孩子买冰棍或其他零食。
孔大妈夸我创了前五里营子的奇迹。大概别人家不舍得降价,才不把客人带到家里一次性处理的吧。
那是我小学4年级时因为胆小偶然发现的卖土豆方法。
(2) 吵架
“鳏寡院”的孩子们每天无拘无束地玩儿着闹着,大人却活得很拘谨。爸在院里跟谁都不说话,孔家孩子会“张叔这”、“张叔那”地问,爸也会耐心地给他们讲,但是遇到大人,爸顶多点一下头。
5年级时我发高烧躺在家里,孔大妈想看我,急得在我家窗前来回打转。那次不知什么原因高烧不退昏睡了好几天,终于孔大妈忍不住推门要进,爸还是没有让她进来,她只在门缝看了看我,跟爸讲了一些该注意的事情。
所以,每月交电费、谁家丧事交香钱什么的,都是我替爸去交。慢慢地也就有了一家之主的责任感。
杜猴子妈从自己的妈那里要来了一只母鸡,冬天养在她的一步半的房间里。开春了,她也受不了那气味,竟把鸡笼挪到共同使用的外间屋,虽说放在她家那一边,可气味是在空间乱串的。我想找她家抗议,爸手打着拍子让我“忍、忍、忍”。我也知道,我家是来改造的,不是来争取平等生活权的,理解爸说的“忍”的意思。也就“忍”了。
一天下午放学回来,那母鸡从笼子里出来,在外间屋大摇大摆地散步,再看我家锅盖上有一摊鸡屎。屎可忍,孰不可忍!?
“哎,你出来看看!”那天天气很好,杜猴子妈不知为什么没有出工,在家里歇着。人在家,不管鸡,更不能容忍。
“啥事呀?我也该让你这么叫”,话里充满了蔑视。
“把你家的鸡关好,把我家锅盖洗干净”。
“鸡干的事儿,和我有啥关系?鸡搁哪儿拉屎,人咋知道?”杜猴子妈耍无赖。
“鸡不知道事,你知道事不?! 鸡不是人,你是人不?! 缺德!”最后我骂了一句。
“真邪乎,四类分子的孩子也敢欺负人啦!”她故意大声嚷。
她说的是我最怕听到的话,那是1972年初夏,社会上阶级斗争的“纲”绷得还很紧的时候。她想用这句话压服我,反倒刺激了我:“你少说用不着的,不洗干净,今天我就不让你做成饭!”
听到吵架声,一群孩子来看热闹,他们看看锅盖说:“喎、真恶心”、“杜猴子妈欺负小孩儿啦!”
杜猴子妈干脆锁上门出去了。没过几分钟把自己的妈和女儿找来,三人站在门口与我对峙,我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院子中央。
“反正你得给我家洗干净!”
“怪不得上边说,阶级敌人被打倒了也不死心,老想向无产阶级政权挑战,这么点儿的小丫头就这么凶,这不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是啥?现在是无产阶级政权,你别想向以前那样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她用当时最流行的词欺负我。
“少说没用的,你才违反爱国卫生运动的方针呢”,我也不示弱。
太阳快落山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我特别怕爸看到这个场面,想在爸回来之前结束战斗,嘴里却说:“告诉你,今天我也不做饭了,你要是不给我洗干净,你家也别想吃饭!”
事情正是发生小学老师骂我“戴着花岗岩的脑袋见上帝去吧”的前后,难道我真的很顽固?还是她们欺人太甚?
听了我的最后通牒,杜猴子妈气乎乎地说:“知道你是啥不?还想剥夺贫下中农吃饭的权利?”一边说一边走出了院子。
过了一会儿,二丫在我耳边说“你爸回来了”,她最知道我担心的事情。
杜猴子妈叫来了治保会副主任杨宝琴,爸跟她们几乎同时走进院子。孔二跟人打架,经常招来一堆人堵在门口,爸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的事主竟是自己的女儿。
“让开、让开”杨宝琴拨开众人往里走。杜猴子妈受了委屈似地跟在后面。
“新力没错儿!”二凤在杨宝琴背后喊。“就是、就是,没错儿”、“在外屋养鸡不对”,别的孩子也跟着喊。
二凤家重视教育,到了能干活的年龄也没有回生产队干活,还在继续读书,而且学习很好,这条街的人都高看她一眼,孔大妈喊“新力没错儿”都不如她有力。
没几分钟,杨宝琴出来了,轰走了众人,“战斗”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