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之路平坦心2021-04-11 11:36:25

 

 

 

清华学子手持《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留影。

 

      

 

 

“当年联想在柳传志的领军下走上‘贸工技’不归路,今天联想的现状,明天的联想结局,都是命中注定!”2014年8月7日下午13点52分,笔者在微信“IT老友圈”转发中国两化融合网的一篇文章《联想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加上一段评语。于是,引来一番针尖对麦芒的火热激辩……

盛夏的8月7日,太阳像发了疯一般的一天比一天炽烈,酷热与空气整合一起,到处发挥热浪的威力。恰好是三伏的头一天。中午子时之后,北京学院路街道的地面被火辣的阳光晒得冒烟,整个大地笼罩在滚滚热潮之中……

  

唇腔舌战为哪般?

就在太阳放射火龙肆孽大地、用酷热摧残人们神经之际。微信“IT老友圈”里也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激烈辩论。

“兄弟,你是一定要唱衰联想么?联想怎么你了?能说说么?这么关心一个民营企业,有点过了吧?”“你跟柳总有过节么?必须唱衰而后快?”曾经的央视媒体人士、清华毕业的传媒博士、柳传志前秘书(七年时间)、《柳问》作者张涛率先对笔者提出质疑——张涛兄从那开始成为我未曾谋面的好朋友,他当时非常理性,但对联想感情深厚、对柳传志也非常敬——2015年1月其著《柳问》出版后,我曾经购买过一本,同样,我的《联想做大华为做强》出版后,他说“支持原创”也购买了一本,我和他“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哈哈哈哈哈哈哈

涛兄当初因为“在中国的环境根本不可能做真正的新闻”、“所以没在传媒行业坚持下来” 转而投身企业(联想)、在企业中进行复杂的传播实践,虽然现在已经另谋他就,依然对联想忠心耿耿,进而对我发出很可爱地质询:“您今年多大?你去采访过几个当事人?”“一个企业解决多少就业,牵扯多少家庭?您了解么?”“最后啰嗦一句,你如果以专职来做一个企业的批判,这个价值取向很危险。”

有一位IT老友对笔者的观点也很不以为然,且颇有些不满:“不太发表意见,但对群里气氛有点反感。可能年龄大了,觉得对企业家当事人、一个事业或企业怎么能随意下结论?!一个伟大的企业,对社会那么多贡献,经历那么多潮起潮落,岂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本群有点能量消耗!拜拜!”言毕悄然退群。

一位媒体同仁也不认可我的看法:“这路线的问题很难说,说不一定走另一条路,结果还不及现在呢!评论很简单,嘴皮一翻,实际做事很难,机会什么是最合理时间,异见如何平覆,都是问题,至少联想现在还未大失败。”

这位媒体同仁进一步解释说:“我现在实际做点东西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原来觉得看人家做事特别容易,总觉自己对,但实际不处在事中间真不知有些事多难做,会有多少特别复杂的事,人的关系需要处理。而且还真不知换人换思路后现在事情结果是什么样,所以及于联想这事,他能坚持到现在就是成功了,换人换思路后也许因为遇到一个事早就倒闭也说不准。从现在看也联想还算个成型的大公司,纵有不对,也有值得我们取经的地方。”“等它像诺基亚,摩托罗拉现在了,你再怎么剁它都是对的,现在不是时候。”

“什么示范意义?企业成事都有偶然性,没有示范价值。”在另一位IT老友看来,对企业发展个案的研究,没有实际用处。

“鄙人孔见:企业跟企业之间差别巨大且不可类比,如果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比较,是有价值的,其他的估计很难有更多借鉴。”这位IT老友不认可笔者把联想与华为作比较。

“资本多有原罪,乔布斯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一位老友为柳传志辩解道。

“群里大家都知道你反联想,不用天天讲。”“天天讲无意义。”有老友如此表示意见。

“他就是罪犯?他就是坏人?!”针对我斥责柳传志“败坏”联想…… 一位IT老友怒不可遏地质问我?

……

有一些IT老友对笔者提出建议:

“我支持你批评联想,反对你上纲上线。”

“可以适当控制下。我个人还是支持你继续搞这个事情。但是尽可能少的把个人感情纠结进去。”

“支持和反对都不是问题,适度就行,各位三思。”

“陶勇,上次说过了,确实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倾向。”

……

 

 

2014年5月国图借书记录。

 

 

 

                   赞同者默默支持

“陶勇 挺你!”一位“大胆”的IT老友对笔者表示支持。

有位IT老友针对前述媒体同仁的观点指出:“ 评论一家公司和做一家公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如果一个评论者必须与做的立场一致,那么评论除了当吹鼓手,实在没有其他意义。”

“联想对官媒和行媒的掌控力很强,基本上听不到不同言说,其实对联想也没好处。”某位IT老友如是说。

“批判联想,看看不同观点满好的。”一位老友说道。

“我觉得可以容忍,嫌烦可以不看呀。”另一位赞成笔者意见的IT老友表示。

在有人评价笔者“偏执”时,一位IT老友赞扬道:“偏执说明还年轻,还有血性,挺好。”

“IT老友会聊聊联想很正常,陶勇,有自己的见解。”一位IT老友夸赞道。

“我支持你文章的观点,联想很危险。”一位挺笔者观点的老友如是说。

……

在这期间,有多位与笔者意见不合、在笔者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愤然”退群。

于是,有位IT老友(雷建平)问笔者:“你能主动退群么?你不退,我估计更多人会退了。”在笔者毫不退让的情况下,该老友也毅然退群,但之后无人再退群。

“陶勇,本群你休息两天吧!” “教小朋友还得礼让,你的发言占据太多。”“我很支持你,也受不了(你)。”见到好几位IT老友退群,群主方兴东——中国博客教父、博客网创始人、WEB2.0倡导者心疼得沉不住气了,马上对笔者下达“禁言令”。

“ 不让人说话是另一种霸道,除非说的是无关的话。”这时一位IT老友站出来为笔者打抱不平,“陶勇,退群是他们的事。”

“群主跟联想关系比较近,你要给他留余地。”另一位老友私下悄悄提醒。

……

而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群里面,批评笔者的都是公开进行的,支持笔者的有些朋友就私下加好友提出支持意见:

“联想已经营造了一个很长的利益链条,影响很多人。再加上这个无是非只有利益的时代,要澄清人的偏见确实有困难。”“但一定相信,真金不怕火烧,真理一定会闪光!”

“功利主义的联想是没有长远价值的,中国需要的是华为这样能够下苦功,而不会投机取巧的企业。”

“柳是商人,见利行事,无需长远;任正非是企业家,有理想,有战略追求。”“不过建议你也站在柳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做事逻辑,这样能够更有说服力。”

“在人品和人格上,倪院士堪称侠之大者,当下IT界无人能出其右者,更不用说柳了——他当然有他长处和过人之处。(你)尽量不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事实来告诉读者柳是一个怎样的人,让读者来判断!”

“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许多人表达自己的立场时不放下功利心。”

“现在这个群里有许多联想的人,所以有人就表态站队,给联想有个交代——在一条食物链上。”

“我很欣赏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你还能不随波逐流!”

……

后来,貌似是我开启了吵架开端,群里经常发生一言不合就吵架,呵呵。有位老友说:“我发现很奇怪,这个群隔两三天就吵一次架……”之后他也退群了。再后来,我被很多老友举报,发了违禁贴——针砭时事、议论政治之类——因为技术群不谈政治,方兴东忍无可忍地就把我踢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研究联想关联华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联想”这两个字就已经如日中天。那时候,联想集团是中国民族IT业的旗帜,不过,当时我对这些情况也仅仅是感性上的认识。

1999年底,我从四川省委党建杂志社《内参》编辑任上离职,应聘到四川《成都商报》与湖南岳麓出版社联合创办的杂志《网上俱乐部》任编辑,从此开启我的IT“职业”生涯——其实作为媒体人士,对IT产业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

2001年,我加盟到京城一家知名财经人物杂志《英才》,从事IT通信领域等报道,主要负责“IT英才”、“企业交锋(企业文化冲突)”、“跨国公司在中国”三个板块的采写报道。

正是在这家杂志,对联想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刚入职时,本刊当期封面报道聚焦杨元庆及其管理团队,以后参加IT领域的一系列相关活动,与杨元庆也常常见面、偶或交流。

后来,我加盟到其他媒体后,对联想也有过多次参访报道……

2014年年初,踌躅满志、志在必得我,认为自己过去对联想有着多次的采访报道以及多年的关注,对这家蜚声中外的高科技企业了然于胸。然而,在我深入了解到联想的过去今朝资料时,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联想完全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于是,一切从头做起,我通过一系列相关采访,与中科院、中科院计算所以及联想集团在职与退休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干部、科技专家等等,以及对中关村历史谙熟的媒体同仁进行交流、沟通;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阅读相关报道、书籍,终于对联想30年发展历史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

原来,拜赐计算所转化的科技成果与计算所的约130位科技人员的加盟,联想在创办初期就具有了“技工贸”之核心竞争力——今天,联想集团包括联想控股集团赖以立身的、并且是支撑联想品牌由本土民族品牌到国际知名品牌的核心产品——“联想PC”,就是联想早期创业团队开发的自有品牌“联想微机”的后代产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联想集团及联想控股集团还在依靠早期的“技工贸”成果生存与发展。

与此同时,在研究联想发展历史中,意外发现同为中国高科技发展典型的华为集团,居然与联想的发展路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全然不是此前坊间流传的版本。于是,我产生了把联想与和华为进行比较研究的打算并付诸行动——撰并写了《华为联想的新龟兔赛跑》。

说来凑巧,2014年底,在方兴东博士IT老友微信群里结识的朋友范根定——现在我的挚友,得悉我在研究联想华为发展历史时,向我建议:“拿华为和联想来比较研究一番,看看在创新能力、管理实践、行业竞争力、国际化能力、企业智能化程度、产业链效应几个方面如何做大做强……多引用可靠事实、公开数据,避免争议!”

不过,当时,东夷老师认为我的资质不够创作这个本著作,并且对我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创作书稿表示怀疑,于是,只好放弃。

 

 

2015年9月26日,参加共识网秦晖教授研讨会留影,第二排正中穿蓝白色格子衬衫的是我,呵呵。。

 

 

 

                  东夷老师阻止我出书  

2015年秋天,在方兴东博士的IT老友微信群里,大家讨论起联想、议论起华为,有不少人对华为赞誉有加,对联想当年没有走上技术立业道路倍感遗憾。各种吐槽议论纷纷,不一而足……

于是,我跟范兄再次谈起书稿的写作,当根定兄得知我已经打算着手撰写时,再次对我授予机宜:“我是觉得写这个很有意义!深入研究一个企业很有价值。从产业影响力讲,联想华为都很大,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可借鉴之处。但是二者个性鲜明,具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研发组织、渠道、国际化扩张和品牌运作,内部管理和人才队伍组织,给客户提供服务的方法和内容,差异很大,值得深入研究。”

范兄的指导,令我眼界豁然开朗,沿着他指引的方向,我开始勾勒整个书稿的结构。与此同时,我再次征求东夷老师意见,这次获得首肯。

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撰写《联想做大华为做强》的真实意图是为了批评联想——这当然不是范兄的本意,但我给他偏转了一些方向——我巧妙地利用了他的创意用来揭露联想是怎样放弃技术路线走上贸工技不归路的!

“稍微有点聪明的人就会发现,你的书,看到后面其实是在批评联想……”有“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美称的李玉琢先生在读过我的《联想做大华为做强》后一语道破天机,“不过,你对华为的了解明显不如联想……”这位曾经的四通集团副总裁、也是华为唯一空降副总裁如是说——这里顺便讲个小故事,当年李玉琢先生由四通跳槽华为时,总裁段永基让他不要对外声张——因为其时华为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 此外,在李玉琢先生提出辞职时,任正非获知因为他妻子不习惯深圳生活时,竟然说:“这样的老婆你还要她干嘛?”哈哈哈哈哈哈,老任真狠啊!呵呵

在写作中,联想华为发展历史中一些感人故事常常令我激动不已,每每写到这里都令我心情难以平静…… 比如联想当初推出汉卡产品,令华人使用计算机更加便捷,联想开发出286微机,在汉诺威一举成名,此后联想凭借自有品牌的联想微机,不仅在国内市场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而且占尽风头,一举成为中国电脑市场枭雄,并成功铸造了民族品牌“联想”,最后形成国际品牌等等,都令人肃然起敬。而华为以代工开始创业,随即艰难研发,终获自主技术,从而占据市场主导权,再农村包围城市,与跨国巨头较量,在本土市场争锋中博得头筹,然后再开启国际化发展模式,一波三折,吃尽苦头,从发展中国家再到发达国家,华为人一路征战,最后成功实现国际化布局等等,都让人赞叹不已。

2016年3月,我完成《联想做大华为做强》书稿初稿。我把他提交给东夷老师审阅,但我和东夷老师之间产生重大分歧——他认为应该做大幅的修改,我嘴里答应但没行动——此前我已经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书稿内容无法大幅修改。大约一个月以后,东夷老师召见,建议我放弃这本书的出版:他说这本书吧,任正非看了不会满意,他觉得你拿联想跟华为比,属于牵强附会、联想怎么能跟华为相提并论呢?柳传志看了也不会满意,因为你毕竟在书里面批评了联想,他肯定心里不愉快。最后,东夷老师说,我觉得这本书也不太合适出版……

不过,这一次我没有听从东夷老师意见,因为这是我自己要写的书,为此,我坚持己见!

不过呢,这本书的出版确实也是一波三折。记不清楚具体时间,反正在IT老友群结识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吴源——他也是清华毕业的。吴源编辑对这个选题感兴趣,后来,我跟他申报选题、提交书稿目录与序言。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流程是编辑提交选题、社领导开会研究拍板。不过呢,当时担心就是能不能通过?因为他们出版书需要十几个老总来打分,联想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这个隐含批评联想的书稿,能不能通过?我第一次去出版社跟吴源编辑见面,他请我喝咖啡,跟我说好了,书稿里不能直接批评联想、不能写联想到负面——但是可以跟华为作客观比较。另外呢,没有在网上发布过有关批评联想的文章——实际上我早就发布过,但是没告诉他,而他本身忙着编书,可能没时间到各个网站去看,呵呵,这样就瞒天过海了,哈哈哈哈哈哈

天公作美!电子工业出版社一位老总看在吴源编辑那看里了我的目录和序言以后,就拍板说这个书的选题不用上会讨论、可以直接出版!这样呢,此书稿就算是躲过了一“劫”吧!但是即便是书在最后的印刷阶段,吴源编辑依然心存侥幸地说:“幸好九如不知道,不然他知道并且阻止的话,哪怕我们违约(赔偿)也不能出版”九如是刘九如时任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20年前曾任《计算机世界》报总编,因为该 报记者对联想曝光,柳传志一怒之下停掉《计算机世界》三千万广告……

 

20172月,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家小平与我合影留念。

 

 

 

 倪光南院士热情肯定我的书

“陶勇,你的书我收到了!嗯,你还有没有?再给我一些,最近几天有好几拨记者要采访我,我可以送给他们……”一天,我突然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老师打来的电话找我要书——我的书稿出版以后,我曾请出版社帮我给倪光南院士代为寄书,没想到他老人家这么赏识我的小作,这令我喜出望外、非常开心!不过,当时按照我跟出版社签订的合同,第一次印刷出版后,出版社只给我八本样书,再多要我就要自己掏钱买(因为人家给我版税了,不能多白送)。于是,我就跟出版社商量,出版社就赠送了一小批书给倪光南院士。然后我们再版的时候吧,就请倪光南院士写了推荐语,倪

 

老师还邀请老友、四通文字处理机发明人王缉志老师与北京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溯源 中国计算机》作者徐祖哲先生帮我写推荐语。此后,王缉志老师让我给他四通集团同事老友李玉琢老师赠书,于是,我与李总结缘并获邀拜访他的创业公司(股权结构仿华为)……

 

 

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老师(居中)、四通打字机发明人王缉志老师(居中)和著名计算机史作家徐祖哲先生等一起合影。

 

 

 

再以后,有科技界前辈贤达干热心赞助,为我拆资购买可观数量的书并叫我自由支配赠送友人……

从2015年范根定兄在微信上给我提建议,到2016年9月新书出版前夕,我和他才第1次见面,此前通过交流,我感觉他像清华毕业的,一问果然是。见面之前,我说要请他好好吃一顿,但他婉拒。见面以后我们俩开始在海淀图书城咖啡馆里聊了半天,然后我说请他吃顿饭,结果他把我带到一个新疆拉面馆里面去——他给我省钱,他就点了一份面,我点了凉拌素菜,然后买牛肉他拦着我,没办法,我只好后来去买了盘凉拌牛肉——这顿饭我们俩才花40多块钱,以后他也屡屡拒绝我请饭,尤其谢绝我给他分享版税。

范根定兄是姚氏顾问欧美图书版权代理公司北京办公室负责人、弗戈博达媒体集团总编辑顾问。20年前,他曾经担任大型国有企业电气工程师、后从事计算机应用类杂志和网站内容编辑、出版行业高管达20年,在高科技领域与IT行业,属于行家里手。

新书出版后,出版社让我提供100名业界精英名单,供他们赠送新书。有意思的是,我在提供一位企业家时说:“王玮、清华毕业、上市公司老总,这个(赠书)够格不?”没想到吴源编辑说,“这是我学长。”我才知道吴源编辑也是清华毕业的。王玮也是IT老友群的朋友,呵呵。后来我发现,IT老友群加我好友的,不少是北大清华毕业的,但清华居多,所以,我曾调侃,我的微信朋友圈要改名“北大清华帮”——因为在已知的教育背景中,清华北大毕业的最多——英雄不问出处,实际上我们互加好友时,基本都不问对方学历背景,尤其像我这种自考大专毕业的,“腰杆不硬、底气不足”,是绝不会造次自寻烦恼的,呵呵。蛋似、然鹅,哥却可以感知到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的人(其他学校无感),厉害吧?

 

 

阅读徐祖哲老师的《溯源 中国计算机》收获很大,并对创作《联想做大华为做强》也有帮助与启发。

 

本科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其间学校的文化氛围会给成长中的学子留下深刻的烙印。哥在北大浸淫多年、而清华也常常光顾,于北大清华学子过从甚密、“知根知底”,比如,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的同辈人之间第一次见面一般不会问对方的毕业学校,因为对方如果不是北大清华毕业就会很尴尬,就让人没有面子(哥认识的北大清华兄弟即便在哥问过他们后,也没马上回问,有的很久才顺便一问),再说,英雄不问出处,因此,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的跟人打交道一般不会通过对方的学历背景评估其水准,只听说话就能识别人。其他学校毕业的第一次认识习惯了解彼此学历背景,并以此判断对方水准——如果你的学校层级比他高,他就折服你比他强、值得交往不吃亏,呵呵,如果初次见面,你假冒北大清华毕业的,人家立马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徐祖哲老师的《溯源 中国计算机》是一本关于中国计算机史的大书,这本书历经十年才得以出版。

 

 

 范根定兄友的有关回忆

大概是2015年秋天,我们在微信群里偶然讨论起联想、议论起华为,有不少人对华为赞誉有加,对联想当年没有走上技术立业道路倍感遗憾。各种吐槽议论纷纷,不一而足。

其实我的看法是,联想和华为都是现阶段中国最大最好的公司,然而他们并没有好到卓越成世界一流,这是事实。读柯林斯的《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心里越发感到——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公司,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定会产生世界一流的公司:他们有国际化视野、人才和生产资料来自全球、市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有便捷高效的内部信息网络、有超前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培训体系、持续不断增值的品牌美誉度……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有独特的发展理念,每个优秀的公司都有百折不挠而有睿智的第五级经理人,都有一个哲人一样的领袖,有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的领导团队和斗志昂扬的执行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老师跟范根定兄和笔者合影。

 

 

今天我们的现代化企业凤毛麟角,我们也没有能力像西方研究者一样细致深入企业内部做研究。和陶兄商议:比如拿华为和联想来比较研究一番,看看他们怎么搞品牌、怎么做研发、如何建渠道、如何做人力资源培训、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国际化……用比较的方法,让事实说话,把判断留给读者,会不会有启发?

一个偶发的建议,竟然被陶勇兄认真啦,其实也是正中了他多年的筹划和积累!多年记者生涯让他有机会接触联想、华为的很多事情很多资料很多人,一直都想为大家分享些什么,为中国企业群体崛起做出些贡献。真的是机缘巧合。于是,他很快拿出提纲,比我想象的更好,最主要的是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独具慧眼的吴源编辑的支持。

最艰苦的工作,由陶勇兄独自承受。著书立说,像女人生孩子一样不容易,这是孕育知识和思想,还要承受取舍的折磨。陶勇兄把俩企业当做俩若干盒子组合的俩系统,左看右看,力求公允反映俩企业实际,让读者在对比中有自己的发现。

条条大路通罗马,联想大了,华为也大了,但是他们从不同轨迹走到世界各地,走到消费者中去,几十年前他们是那么不同,今天他们也许还有很多不同,但未来他们会有更多的共同点。联想做大的同时也在做强,华为做强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大规模了。因为优秀的企业、卓越的企业,都有相似的基因,陶勇兄试图通过比较这个最简单最原始最古老的办法,让大家感受到某些相通的东西,这个方法我赞同。值得希望做大做强的企业领导人,耐心细读。

如今能够静下心来写书的人不多,这也是我最想为陶勇兄点赞的:他有勇气写。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个祝愿:愿中国有更多更好更强大的企业。希望有一天,为伟大的中国企业家点赞!

范根定

 

2016年3月7日,北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