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测试室
买早饭
随着杏雨的工作和学习都渐入佳境,林雪松对这位来自山区农村的女孩,由肯定转向佩服!他不仅更加关心杏雨的工作学习,也开始留意她的衣食住行。他注意到,杏雨午饭一般不在食堂就餐,而是把打好的饭菜带回测试室,安静地躲在自己的小角落里,边看书边吃饭,还不时起身查看一下运行着的测试设备。
起初,林雪松没有往心里去,以为只是女孩子的害羞,便在杏雨吃午饭时,刻意不过去打搅。有一次午饭时间,杏雨停下来去查看电池的放电情况,雪松恰好去杏雨吃饭的地方拿东西,无意中看到杏雨的饭菜,竟然是菠菜汤和馒头。从此,雪松开始留意杏雨的午饭,发现大多时候是馒头和菜汤,偶尔是土豆片或炒白菜之类的便宜菜,量很少,大约只有半份的样子。还有几次,雪松看到杏雨只买一个馒头,或干吃、或就着白开水吃。
“吃这么简单,难道是为了保持身材?”雪松知道有些女孩为了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吃的很少,甚至数着米粒吃饭。“杏雨身体如此单薄,也没必要呀!”雪松想,“那么原因只有一个,是为了节约”。
林雪松还注意到杏雨的衣着非常寒简。总是两件衫子轮换着穿。衫子很旧了,已经洗得发白,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连上面小动物的图案都模糊不清了;脚上穿的是最普通的平底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打工妹一般都工作踏实卖力,生活简单朴素,雪松见多不怪,但像杏雨这样苛刻自己,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另外,雪松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杏雨为何辍学出来打工呢?现在隐约有了答案。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雪松寻了个机会,装作随意地问起这个问题。杏雨解释说父亲不在了,妹妹和弟弟还小,妈妈一个人养家不容易,就出来打工了。
雪松想着背后肯定有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便没敢再追问下去。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现在的杏雨跟母亲的过去何其相似!他的外祖父去世得早,母亲在家里也是老大,家境极为贫寒。母亲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为了弟弟妹妹的学业,她毅然选择了辍学养家,去纺织厂当学徒工,供妹妹弟弟读书上大学。一个因缘巧合的机会,母亲和大学毕业不久的父亲相识,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母亲终于圆了大学梦,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大夫。
林雪松暗暗下决心,要多多帮助这位不幸的女孩。
然而,林雪松在工作学习上给予的诸多帮助,让杏雨越来越感到不安!她一直在想办法回报林雪松,但能在哪些方面呢?工作、学习自己都是弱势地位,只有在生活上了。一次,杏雨鼓起勇气说要帮林雪松洗衣服,可雪松不肯。
杏雨还多次注意到,上班时间就要到了,才见林工急匆匆进来,手里有时拎着一袋包子,有时捏着一个凉馒头;更多的时候,是见他两手空空进来,取出饼干盒子吃饼干。于是,杏雨有了新的主意。
“林工,如果你不介意,以后我可以帮你买早饭!”杏雨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提出建议。
可雪松又回绝了,并解释说这样太麻烦。
“一点都不麻烦!反正我自己买饭,也要去食堂排队的。排一次队,买两份饭,效率更高。”杏雨坚持说。
林雪松只好暂时同意了。次日早上,杏雨给她带来了馒头、煮鸡蛋、稀饭,还有一点咸菜。以前,杏雨都是学习到七点钟,然后去食堂买早饭。现在,她改变了自己的时间表,学习到七点半后再去食堂。这样,帮雪松买的早饭就不会因放置过久而凉了。
“都怪我在大学里养成的坏习惯,睡得晚,起得也晚!”雪松吃着杏雨给他带来的热腾腾的早饭,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技术部都知道我经常加班到很晚,所以早上有时迟到也能理解。”雪松又补充。
“大学里没有统一的作息安排吗?”杏雨有些好奇。
“大学生都是统一作息,我晚睡晚起是读研时候的事,尤其是进入课题后。”
“读研?什么是读研?”杏雨又问。
“读研就是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意思。”
“哦,读博士吗?”
“我读的硕士研究生。”
“那也很了不起!林工你还打算读博士吗?”杏雨追问。
“有这个想法。”
见杏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林雪松说起自己的规划。他去年申请出国留学,因未获全奖没有去,今年已经补充材料再次申请。
林雪松又问起杏雨未来的打算,杏雨第一次把深藏在心底的梦说了出来,说等妹妹和弟弟将来参加工作之后,她非常希望能够重返校园。
造化之门
杏雨求学愿望如此强烈,林雪松深为触动。他沉思良久,就杏雨目前的情况,参加自学考试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他把全国自学考试制度介绍给了杏雨。这是杏雨第一次听说自考,居然能够边工作边完成大学学业,真是造化之门重新向自己打开!杏雨兴奋得两眼放光,似乎自己马上就可以进入大学的殿堂!她迫不及待地向林雪松咨询起各种问题。
“林工,你觉得我选哪个专业好?”
“这要看你的兴趣,比如,你喜欢哪一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将来参加工作了就比较麻烦。试想,整天对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那是很痛苦的,也很难在这个领域搞出名堂。当然,还要考虑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如果就业前景不妙,毕业即是失业,那也是不成的。”
“我喜欢你的专业,电化学;再就是研制充电电池检测设备的专业,比如电子电气,或者计算机类。”
“这些都是很好的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但我觉得不大适合你——我指的是当前。”雪松想了想说。
“为什么?”
“这几个都是工科专业,学习要涉及到大量的动手和实验,需要实验室和各类仪器设备的支持。离开了这些硬件设施,全凭自学会很难,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就算考试勉强通过了,也不会学得深入透彻。参加大学办的辅导班效果会好些,但费用很高,一门课就得好几百,时间上也不允许。就你目前的条件,工作是第一位的,自学自考是第二位的,因而我建议你选一门不需要花钱花时间去参见面授和实验的专业,全靠自学就能过关。否则工作、学习难以兼顾,难度太大。”
“你看这些电气设备,”见杏雨有些疑惑,雪松便指着那些测试设备说,“这里面有变压整流电路、信号巡回采样电路、充放电电路,还有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中央控制电路。设备体积看似不大,却是由几千个电子电气元器件构成的。没有实验课、不亲自动手,只靠学理论是很难掌握这些知识的。”
“真复杂!林工,你刚提到的微处理器是什么器件?”
“简单地说,微处理器就是一部微型计算机。不过它体积很小,更擅长逻辑控制。”雪松边说便绕到一台测试设备后面,打开后盖,杏雨忙跟过来看。雪松弯腰侧身,把右手伸进测试设备里面,给杏雨指明微处理器所在的位置。等杏雨刚刚看清楚那片橡皮擦大小的集成电路时,忽听到“嗤”的一声,原来雪松探身出来时,T恤衫左胸口处挂在金属外壳上,豁开了一个口子。
“林工你没伤着吧?都怪我!”杏雨关切地问。
“我自己不小心,怎么能怪你呢?只是衣服挂破了,人没伤着。”雪松说着进了他的办公室,换了另外一件衬衫出来。接着又给杏雨解释电化学专业更是离不开实验课。
“林工,我现在有些明白了,这些专业完全靠自学是很难掌握的。但就我目前的条件,你看哪些专业比较好呢?”
“比如英语专业,我认为比较适合你。只需要买些参考资料,还有一部录音机,差不多就可以实现自学。等将来条件具备了,再学一门工程技术,比如电子电气、计算机或电化学等专业。到那时,你已经有了英语基础,并且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是带着问题去学,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也会轻松好多。”
“林工,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的指点,我哪里会想到这么多!”杏雨感激又兴奋地说。
“另外,这也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计划。”雪松继续阐述他的看法,“拿到了英语自考文凭后,心里就会踏实许多。退一步讲,即便将来没有机会学习工程技术,从事英语专业也不错。世界经济在走向一体化,中国在迅速崛起,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可以预见,外语专业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就业前景光明。”
“那我就选英语了。可我只上了一年半的高中,好多课程没有学完,这会影响到自考学习吗?”
“不会。自学考试制度是宽进严出,没有入学考试。选英语专业,就你目前的基础不难应付。”
“好的林工,我一定按你说的去做!”
······
下班时,杏雨向林雪松要那件挂破的T恤衫,说想拿回去试试看能否补好。
“没法补了,就算是缝补好了,也没法穿出去,口子太长了,当抹布用吧。”雪松说。
“衣服还是新的,扔了可惜,让我试试吧,下周一带给你。”杏雨劝说。
雪松只好把衣服给了杏雨。
“对了,孟芸芸怎么样了?记得她也挺爱读书的。你问问她想不想参加自考,两人结伴效果会好些。” 雪松问。
“芸芸回家了。”
“回家了?什么时候?她家里有事吗?”
“一个月前她家来电报,说她妈妈生病了,要她速归。她很着急,就请假回去了。可回去后发现,她妈妈根本没有生病,来电报催她回去另有原因——是叫她回去结婚。”
“为什么家里不直说呢?”
“因为芸芸根本不同意这门亲事。家里以前几次催她回家结婚,她都不同意,最后只好采取这个方法。”
“她家里为什么要这样做?”
“听芸芸讲,男方家在当地有权有势,承诺只要芸芸嫁过去,就会帮着芸芸的哥哥在乡政府安排一份轻松的工作。芸芸只有一个哥哥,身体稍有残疾,年近三十岁了还是单身,芸芸的父母为此事愁白了头。芸芸哥哥的工作一旦解决,单身问题也会很快会解决的,这是乡村的现实!”
“芸芸家在什么地方?”
“湖北红安。”
“革命老区,有名的将军县。”
“是,听她说她爷爷早年参加麻黄暴动,还是黄麻暴动?”
“是黄麻暴动。”
“她爷爷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团长,牺牲在了长征路上。听芸芸讲,她爷爷要是能活下来,说不定也能当上将军。”
“也不一定。当时路线斗争激烈,红四方面军在草地上走了几个来回,损失惨重;侥幸存活下来的战士,又奉命西征,全军覆灭在河西走廊。唉,那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提它了。芸芸结婚之后也可以再出来打工吗!”
“她想出来,可夫家看得紧,不让她出来,怕她出来后就不回去了。一周前我收到芸芸的信,给我说了她的近况,让我帮她办理了辞职手续。”
“唉!”
“其实芸芸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她在信里还嘱咐我,如果你不问起,就不要主动提起她的事,你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
······
下周一,林雪松因上午去实验室做实验,午饭时间才来到测试室。
“林工,衣服补好了,你看行不行?”杏雨把装衣服的一个塑料袋递给他。
“是吗,谢谢你!”雪松本来没有指望什么,他从塑料袋里取出衣服,抖开一看,破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银灰色的蜈蚣刺绣图案。栩栩如生的蜈蚣蜿蜒伸展,蹬着十条腿,亮着黑黑的眼睛,胡须神气地翘着。
起初雪松还以为杏雨拿错了衣服,等仔细看过,才明白杏雨循着撕破的口子,因势利导用丝线绣制了一只蜈蚣。这幅精美的图案,正如品牌徽标一样,大大方方地缝制在左胸口袋下面。原来,杏雨周日专门跑了一趟商店,买回了缝针和丝线。她先在自己的背包上试着绣了一个样板,等定型后,又花去两个多小时,照着背包上绣好的样板,在雪松的T恤衫破口处精工绣制了这条蜈蚣。
“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我的衣服都成艺术品了!”雪松发出来自心底的赞叹,“小周,真想不到你还有这手艺!在哪儿学的?”
“跟奶奶学的。”杏雨浅浅一笑,颇为自豪。
“奶奶身体还健康吧?”
“奶奶几年前去世了。”
“爷爷呢?”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爷爷,连我爸爸都没有见到过他。”
“你爷爷去世很早?”
“他牺牲在···”
话没说完,恰好一批电池测试结束,设备的蜂鸣器呼叫起来,杏雨赶紧过去处理了。
发明新方法
充电电池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是其额定容量。对这个指标的测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了以下步骤:在20±5摄氏度的环境下,首先用零点一倍率的小电流对电池充电十六个小时,暂停一段时间,然后再用零点二倍率的小电流对电池放电至截至电位。整个测试周期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如果需测定充电电池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循环寿命,则需要几百甚至上千次的容量测试,其耗时之长可想而知。
对此,杏雨深有体会。测试室里几台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测试设备,总是旬月不停地连轴运转。就这样,等待测试的抽检电池仍旧是排起了长队。如何缩短电池额定容量的检测时间,杏雨一直在苦思冥想。业内专家若知道一个连高中都未毕业的打工妹,在思考连这么多专家学者都未解决的技术难题,除了赞其志可嘉之外,可能还会笑她不自量力!
一天夜里杏雨做梦,又回到梦牵魂绕的故乡,回到瓜果飘香的秋季。在秋收季节,收红薯是杏雨最喜爱的劳动之一。为确保田里的红薯一块不漏,收获红薯分成三道工序:先用镐头挖,再用犁杖犁,最后用铁锨翻地。经过三遍劳作,田里一般就不会再有遗漏的红薯。
杏雨一早醒来,心里满是温馨。梦里带着妹妹弟弟,跟在爸爸妈妈身后,在田里拾红薯的情景仍然萦绕在心头。突然,她脑海里灵光一闪,那个思考已久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有了线索!
杏雨一早上都处于兴奋之中,上班后,她迫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林雪松:对于电池额定容量的测试,充电结束之后的放电过程可以采取分步方式:第一步采用一倍率以上的大电流快速将电池放电至截至电压;间歇一段时间,等电池电压回升稳定后,再采用中等倍率电流放电至截至电压;然后再间歇一段时间,等电池电压再次回升稳定后,采用更小倍率的电流放电至截至电位;如此逐步递减放电电流倍率;到最后一步放电,则按照国际电工协会 IEC的规定,采用零点一倍率的小电流将电池放电至截至电位。结束后,把多个放电阶段所得的容量累加起来,应和电池的额定容量极为接近,但放电时间却得以大幅度缩短。
听了杏雨的思路,林雪松初觉离经叛道,再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便鼓励杏雨在不耽误测试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做实验验证这个想法。杏雨便利用周末,用AA型镍镉电池做了几次测试。初步证明,采用这种新方法所测得的电池容量,跟采用标准方法的测试结果非常接近,二者的误差完全在允许范围之内。
“林工,这是测试结果。跟标准方法测出的容量非常接近!”周一早上,杏雨甫见到雪松,就报告说。
“如此看来,你这个新的测试方法,极有可能是充电电池测试技术的一大突破,至少可以写成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雪松接过测试报告,边看边兴奋地说,“但是,要得出结论,需要更多实验数据做支持,要做重复实验,还要包括不同类型充电电池的实验结果,如镍氢、铅酸、和锂离子电池等。不过当前测试任务都很繁重,没有时间去做大量的验证性试验。等以后有机会了,我会给你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完成必要的测试工作,争取写出一篇有份量的学术论文来!当然,你是第一作者!”
“我?我哪能行呢?还是你来吧,我乐意能给你打下手。”
“在学术领域,提出想法是最重要,当然你最有资格当论文的第一作者。”雪松说,见杏雨又要推脱,知道一时难以说服她,便换了话题,“这件事等实验完成以后再说。不过,为庆祝初次试验的成功,今天下班后我们出去吃晚饭!”
“好呀!”杏雨爽快答应了。
“不过,这次提前说好,是我请客!”雪松又补充。
······
这天傍晚天气有些凉爽,晚风轻轻地吹着。二人走在街上,杏雨是少有的轻松愉快,还鼓荡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
他们一路走,一路随意谈些工作上的事。走过一片尚未开发的田野时,落日的余辉正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田野一片郁郁葱葱,在夕阳里随风荡漾,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野花的气息。杏雨孩子气地跑在林雪松前面,迎着清爽得直沁心底的晚风,情不自禁地小声哼起歌来:
“我们踏上了原野的小路,
看见小树上,有许多新芽吐出。”
······
“想不到你歌儿唱得这么好!这是一首老歌,我上中学时唱过的···”雪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