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石2022-10-16 09:26:43

清末王朝日薄西,内忧外患渐崩离。

天灾人祸年年有,百姓流亡失所依。

    光绪三十二年, 即公元 1906 年,宿迁、桃源、淮阴一带,自端午至七月,淫雨连绵,洪水漫流,夏麦失收,秋禾尽淹。六塘河北面的陈圩、孔圩、史圩、王大洪一带是一片汪洋。真是“陆地行舟,水中摸鱼”。 甚至在锅灶中间都能摸出鱼来。望着被洪水吞没的田园,人们在痛哭。望着茫茫大水,官府束手无策。

    田里的庄稼埋在洪水中,人们的头埋在泪水中。

    到了九月,洪水虽然下去了,可是人们的眼泪却没有干。望着田里残留的零零落落的几根高粱杆子,唉声叹气。人们在几乎是烂泥水的地里撒下一些葫萝卜种子,到了秋末冬初,才挖出一些手指粗的葫萝卜,连根带叶都煮吃了。

    吃光了葫萝卜,穷苦百姓只有吃野菜、吃草根, 吃树皮了。

    粮价暴涨,饥民无钱购买。就在这样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地主豪绅还像狼一样,从洞中冲了出来,伸着贪婪的舌头,扑向穷苦人民,舔去穷人伤口上最后几滴血。他们向农民逼租,不缴租,就要押地;他们向农民放高利贷,冬天借一斗粮食,来年夏收就要还五斗;借一百文钱,一年后就要还一千。有的地主则乘机购买土地,把地价压得低低的。有个姓徐的老头,卖给孔大老爷一亩地,只获得了五斗高粱。签字画押那天,因病饿无力,是爬着去的。买主却只赏给他一个玉米窝头,两碗稀饭。

    知县孙某把灾情向上呈报,请求赈灾。上面从江南购来一批粮食,发放灾民。可是却被一些官吏从中贪污。此事传出,县城和乡村六万余人围攻放赈委员会,遭到县府兵卒强行驱赶。

    人们在疾病和饥饿中煎熬,死的死,逃的逃。据不完全统计,仅崇河乡三个村庄就饿死180多人,占人口总 数的 60%。有的人家全死绝了。甚至到死了人都找不着人埋的境况。真是哭声四起,饿浮遍野。正像一个伟大诗人所写的那样:“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国衰时世乱,苦斗欲求生。

无奈灾频起,艰难寸步行。

    六塘河北崇河乡史大庄,有个史太公,名叫保全。 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叫钦仁、二儿子名钦义、三儿子钦云、四儿子钦龙,都已娶妻生子。

    1864年,保全公参加了太平天国起义军。1868年隶属遵王赖文光部下,在六塘河与运河之间和清军作战时, 不幸阵亡。

    几年以后,大儿子钦仁又参加了义和团运动。他们开始提出“反清灭洋”的口号,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后,他们又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帜,变阶级斗争为民族斗争。不幸的是清政府软弱无能,向洋人屈服,反过来镇压义和团。在这种内外反动力量夹击下,义和团纷纷解散,钦仁公也回到家乡。回家后因为受到官府监视,便带着老婆孩子到洪泽湖谋生去了。临走时把一柄大刀留给了小弟钦龙,嘱咐说:“此是传家宝,千万保存好。”

    钦义公会木工活,经常砍砍锯锯,打造一些家具, 到集市上卖一点钱,贴补家用。在一般年景下,生活还可以过得去。生有一子一女,皆已长大,可以帮着家里干活了。

    钦云公为人本分,以种地为生。虽然地不多,但侍弄得很好,亩产量比当地其他人家都高。他生有两儿两女。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在忙完自家活以后,便带着两个儿子到地主家打短工,赚点钱,增加点收入。虽然辛苦,但日子还算可以。

    钦龙公家地不多,靠种地解决不了生活问题。所以便到汪集街染坊打工,给人染布。他为人老实厚道,虽不富裕,但爱帮助人。家乡人经常赶集,常到染坊找他说“四爹,请给我这块布染一染。”“四爷爷,请替我染一条毛巾。”生意不管大小他都答应。为老板招揽生意,所以老板也高兴。本来生活还能凑合,但光绪三十二年的大灾荒,却改变了他的命运,染坊倒闭了,他失业了。靠地吧,因水灾地又绝收。眼看就没吃没喝了。 庄上人纷纷外出逃荒,他也正在考虑是否出逃。正是:

染坊倒闭生无计;田地绝收活更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