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迴响之三
巴塘的苹果理塘的风
巴塘位于金沙江畔。这里的苹果很有名。
第一次到巴塘(1965年),看见兵站(部队办的食宿站)苹果树上,挂着“请勿摘吃,违者可耻”的牌子,不禁纳闷,这么生的苹果,一定涩掉牙,酸死人,谁会摘吃?
第二天,司机在车上给我一个个头不大、还未成熟的青苹果。见我犹疑 ,他“咔嚓”咬了一口说“可甜呢,你尝尝。”我半信半疑,一吃,毫不酸涩,确实很甜。他告诉我,巴塘水土好。这里苹果不论生熟,不酸不涩。早年,一批英国人看中这个地方,种植了大量苹果树,准备建水果罐头厂。后来,西藏驱走入侵的英军 ,事情便不了了之。
这里果园很多。到果园买苹果,可以尽量吃。吃毕,从树上随意挑选采摘,再拿去过秤。苹果种类也很多,有次参加全国评比。这里选送的苹果“巴塘红”,因个头大,味甜、香脆,含糖量高,得了第二名。还有一种苹果,淡黄色,汁多、味甜,性状又圆又扁,个特别大,最大竟有直径20公分,像个小南瓜。
巴塘不大,只有一条较热闹的街道。一个综合商店(称“贸易公司”)和一家小饭店。本想进饭店吃点东西,一掀门帘,迎接我们的不是什么服务小姐,而是一大群苍蝇。它们“嗡嗡”叫着往我们脸上、身上直落。我们一下子食欲全无,赶快逃离。
同纬度的理塘,在巴塘东约100公里。尽管是夏季,风不大,却寒意凛然。它高山阻隔,气候严寒。一年中只有二个月无霜期。不像巴塘,印度洋的暖风,可沿着横断山脉南北向的山谷,缓缓吹过来。因此,气候温和,水土肥美,花树繁茂。理塘与巴塘有天壤之别。理塘的风虽然寒冷,却出了一位世人瞩目的六世达赖仓洋嘉措。他开创了藏族诗歌的新风,这股风温暖如春,沁人肺腑,给藏族诗歌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活力。
仓洋嘉措是位快活风流的喇嘛。他身为宗教领袖,却不遵教规,经常偷着出去会情人。他才华横溢,给世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
高飞的仙鹤啊,
请借给我一双翅膀。
到理塘转一转就回来,
看看我的家乡。
他生性开朗豁达,无拘无束,厌恶禁锢人性、枯燥无味的宗教生活。他写道:
口里念着佛的慈颜,
却总是看不见。
没去想心爱的姑娘,
却总出现在眼前。
仓洋嘉措对爱的追求是真挚的、深沉的,他写道: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喜庆和节日,便男女成排对歌对舞,通宵达旦。他们用歌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愿望,宣泄内心的怨愤和痛苦。如:
只因唱了一首歌,
便被戴上枷锁。
要问我唱的是什么,
枷锁上清楚地写着。
任何统治者,只允许颂赞和粉饰升平。然而,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不满和怨恨,像地下的暗河涌动、奔流,难以阻挡。如:
我远离的家乡,
是美丽的地方。
那里水草丰盛,
那里青稞金黄。
不是我不爱阿妈,
不是我不爱家乡,
哦,……
因为那里没有太阳。
歌声表达了游子对光明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爱,对当权者的恨,对不能归家的无奈和懑愤。
藏族诗歌生动、形象,善用比兴,有丰富的内涵。在有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各种类型的比喻处处皆是,他通过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述说了藏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篇幅浩瀚,气势磅礴。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英译本问世,引起世界的瞩目。文化革命后的八十年代,出了中文全译本。它比有名的荷马史诗还长,堪称藏族文学的经典。它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
这里的藏族,被称为“康巴人”。长得高大、魁梧、剽悍,骁勇善战,是藏军的中坚力量。59年达赖带去印度的数万人中,康巴人占大多数。他们喜欢穿白底镶红色条和块的藏服,身背有支架的藏式长枪,腰挎藏刀,骑在马上,显得英俊威武。康巴妇女很注重打扮,头上盘着夹有红绿丝线的发辫,喜欢戴绿松耳石的耳环和戒指,项链是用红色和黄色大珊瑚珠串成的。再配上色彩鲜艳的短腰长袖衬衣和彩虹般七彩围腰,真是漂亮极了。藏族人眼睛又黑又大,鼻梁挺直,嘴唇薄。大都五官端正,相貌很好。
有时,可以看到蓝眼睛的藏族青年,在巴塘街上踯蠋。这大概是当年英国人留下的另一种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