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2021-10-29 03:22:07

九月上海()

 

我有很多非上海籍的朋友,很多人第一次见的时候常常说,“你真不像上海人”。呵呵,其实我在心里想,我可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而且,一颗上海心还很热烈呢。但相处久了,真的就没啥上海人跟外地人的感觉了,投缘真的跟是哪里人没什么关系。

 

最近写“九月上海”系列,看到一条留言说:可是上海人有傲气你不是上海人就是“乡下人”。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上海人傲慢,目中无人,把非上海人都称作“乡下人”。这种认知不知当事人是不是有感性认识,反正,听上去蛮符合对上海人的印象的。我有点好奇,到底上海人会有哪些“原罪”呢?于是就去“百度”了一下。百度上,对上海人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上海人本性刁钻,习性奸猾。自视为傲然一切,鄙视一切。好于钻营取巧,包囊私欲。言谈尖刻,不留情面。性吝啬,好占小便宜。排外而自不量力。男人不像男人,倒有女人的脂粉相;女人倒像女人,但过多有风月相…… 上海男人小气自私,斤斤计较,街头吵架经常半个钟头,胆子小怕老婆,甚至帮老婆洗内裤,常被丑化为"小男人"(近几年终于出了两个伟大的男人:姚明、刘翔,他俩的形象只能用来代言中国男人,上海男人不配拿来自比。毕竟有钱就能培养出精英的,他俩的成功跟上海男人这个群体没有关系)。哈哈哈,真是一句好话都没有,男人女人一网打尽。即便出了一两个杰出的,也要说明跟上海人群体没关系,看来上海真是一个好人都不应该有啊。

 

看到这样的评价,真心觉得很可爱。那么浓的嗤之以鼻,那么强烈的厌恶情绪,真是难为执笔者了,皱着眉,掩着鼻,忍着反胃,坚持吐槽。敢爱敢恨,不吐不快,真是性情中人啊,真的太可爱了。

 

 

上海人真的那么讨厌吗?想想,这应该跟“one country, two different worlds”有关系。上海自1845年开埠,有近一百年的殖民地历史。英国人率先把家眷和西方文化带到上海滩,接着是美国人、法国人……海洋文化跟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上海相遇相爱了,他们在上海两情相悦,你侬我侬,渐渐有了夫妻相。二战期间,上海又成为了2万无国籍犹太人的安全避风港,这些犹太人就生活在普通上海人生活的社区里,跟上海人朝夕相处,鱼水相依。所以,从上海的近代史,可以非常容易看到上海“海派”的款款身影,也更容易理解所谓的“乡下人”的意喻何谓。

 

上海人的“海派”不仅是小资的生活状态,更深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纬度,是一种对不同文明的观察、认知跟认同的体现。这种呈现暂时没有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上海人一向是理解的。但这种理解并没指向妥协与改变,产生了一些人观感上的不适感和距离感,上海人只好“不响”了。而这种不响里,好似又包含着“我行我素”的坚持,于是,“傲慢”的恶感就此而起。但上海人对自己的“特别”并非是有意为之的,甚至毫无意识,完全跟旁人无关。上海人对自己的气质从选择到实践再到承受后果,实现了完美的闭环,并没期待掌声也不接受白眼,完全是关起门来自己屋里的事。但是这也不行,这是排外。这样的情形,上海人除了不响也只有不响了。而这种不响,又再次激怒了一些人…… 

 

其实上海人对“恶评”早就习惯了,被夸说“不像上海人”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如释重负般的轻快,反而会有点失落呢。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是顶顶让上海人郁闷的评价,不信,可以随便问,希望遇到的上海人能认真答。

 

上海有句俗语,叫“不睬侬顶凶”。试试看把上海人当气体放了,那才是顶厉害的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