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送走了父亲,我和二爸默契地想要去文殊院走走,许是到成都后最熟悉的街巷都在那附近,离开的日子里每每回忆起和奶奶一起在文殊院后庭的露天茶铺里品茶的小确幸,家的气息一下子温暖起来。
彼时文殊院周围紧窄破旧的街区早已变了模样,做香蜡纸钱生意的店铺早就不知搬到哪里去了,新修的文殊坊按规划的目标,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特色购物、古玩字画鉴赏收藏、养生康体、娱乐演出、会议研修、商务洽谈、展示展览、中外商务信息和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记得上学时老师点评行文之道 --“言多必失”,城市的规划似乎亦然,太多功能的集结反倒降低了人气,除了文殊院的香火依然鼎盛,那仿古街的人流竟冷冷清清。
只有主街上张凉粉、钟水饺、樟茶鸭的招牌还在那里,倔强地提醒着舌尖上的成都昔日的辉煌。直到在一条巷子里见了痣胡子龙眼包子的招牌,口水忍不住了。曾几何时,太升南路上的痣胡子总店何等风光,怎地竟沦落到这等门庭冷落。出于对老味道的执着,虽然不饿,还是坐下来点了一笼包子和一碗带丝汤。记忆中的白铁皮蒸屉,熟悉的老味道。
禁不住想起告别成都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附近大名鼎鼎的三义园牛肉焦饼,道义、忠义、情义,当年做小吃的人头脑十分简单,心里也只有养家糊口一个目标,做好味道,忠于饮食之道;做好生意,忠于谋生的技艺;做好人,忠于口口相传的情义。就是这么简单的信念,成就了美食,成全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