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仄要求
平仄的概念,如果用普通话,平声字指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声字指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如果用写旧体诗词的平水韵,仄声字指声调为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同一副对联中的每个字要麽都按普通话,要麽都按平水韵,不可有些字按普通话而另一些字按平水韵读。“平仄相谐”就是声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
对联上下联的字数一般都是奇数,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得最基本的规则,其次要求上下联单边的声调和谐,对于没有分句的联句的基本规则是除联脚外,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或可稍微放宽到相邻词组结尾字平仄交替,做不到这一点的毛病叫做失步。多分句联的上下联只要求每个分句内的平仄交替,而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第三,上下联的声调相互协调,即上联中对平仄有要求的那些字,下联相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做不到这一点的毛病叫做失调。第四,尽量避免三仄尾,即上联最后三个字避免都是仄声字,尤其不能是同一声调的仄声字。第五,绝对不允许三平脚,即下联最后三个字绝对不可以都是平声字。这是因为对联是由律诗的对仗的联句发展而来的,所以除了没有“粘”以外,其它平仄要求都和律诗一样,通常也不允许犯孤平,只是孤平一般不采用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个平声字的定义。
近年国内楹联颇为流行一种叫“马蹄韵”的对联用字的平仄分布要求,提出者(好像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一位教授)十分得意,仿佛是自己的一大发明。姑且不说早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出现这种马蹄韵。马蹄韵规则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单句的对联句中的字“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多分句的对联还要求各分句的句脚也要“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因形状如骏马奋蹄时的节奏而得名。写对联和写诗一样,以意思和意境为重,这种额外的平仄要求并没有多大意义。
六、诗钟
诗钟,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取“击钵催诗”之意,是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争(比赛)的一种游戏。游戏中,不限人数,但限时限字。通常有人出题,有人记录。出题后用一根线系好香和铜钱,下面承以铜盘。寸香燃尽后烧断线,于是铜钱落入盘中,铿锵作响,作为构思时间的结束,把所作的诗写下,所以叫做诗钟。诗钟从句式到词性和平仄的对仗,完全按七言律诗对偶句的规范。诗钟起源于塾学中老师出嵌字题,让学生练写七言对偶句的方法,后来福建诗社用来练笔竞作,称为折枝,所以诗钟又名折枝诗,流传到各地,成为社会上的文字游戏。根据出题方法,诗钟分为嵌字体和分咏体两大类。诗钟最初都是嵌字体,限嵌二个不同字于上下句不同位置;后来出现分咏体,以上下联分别咏出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这种异想天开的出题方法来自酒令。各举一位清代名臣的作品为例。限嵌“窗、夜”二字于上下句第一字位置,福建标为《窗•夜》一唱。林则徐所作为:“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本来“窗”和“夜”是不容易用来直接相对的,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可以据以成联了。申报(晚清至民国著名报纸)和凉棚毫不相干,张之洞所作《申报•凉棚》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
和普通对联比较,诗钟有一些特殊要求。第一,句式单一,诗钟一般只限于七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第二,对仗工整,不仅仅是从字词层次的狭义对仗要求,也是从句意境界的广义对仗层次来要求的。狭义对仗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要求字词实际意义对应整齐,不能出现以一物对两物的“三脚钟”,如用 “秋月” 对“风云”就是一物(月)对两物(风、云)。分咏体的上下联各写各主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第三,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平起式“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和 仄起式“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五字必论,因为不得孤平拗救,仄起式下句一、三不能同为仄声。分咏体诗钟用字讲究,扣题严格,具体要求不一一赘述。嵌字体诗钟根据题目选字所嵌位置依次称为“一唱”……“七唱”,从前也有多半是借用前人讨论声病时所用的名目当作钟格名称,把两个字平列嵌于上下句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别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另外还有把两个字错开嵌在上下联中和嵌更多字的,随字数和嵌用的位置不同,而有蝉联、魁斗、鼎峙、鸿爪、碎联等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