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话桑麻212022-10-01 23:32:24

(十八) 旧橡胶生意

48年时黔灵西路的3间街房中有两间租给了别人,后面的正房也租出去了,父亲家搬来就住另外一间街房。由于每间街房相当长,都有前后间和上下两层,租出去的其中一间就住了3家人: 楼下前面住的是当中医的周老者和其妻周老太,后面住着当售货员的李二姐,她有前后两任丈夫,都是工人,先后生下3个孩子,两家的楼上住着当理发师的蒋伯伯一家6口; 另一间则住着杨少华家,他家先后生了9个孩子。

 

奶奶的房子的隔壁是另一个院子,住着曲家,男主人叫曲应昆,共产党来了以后在省侨办工作,整个院子只住他一家人。他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并且全家人都很和善,跟奶奶家处得很好。他家有电话,奶奶时不时会借来打。以前奶奶住在黔灵东路时厚记药房也有电话,她就是从那时开始打电话的。曲的妻子父亲称张大姐,家里是独山的大地主。50年其母和弟妹从独山来跟着她住。妹妹张同泽后来是母亲单位的同事,弟弟是比父亲高一年级的一中同学。张母很爱跟奶奶聊天。52年时张父也从独山来女婿家住。政府那时已搞了减租减息,张父感到乌云压顶,农村会有对他不利的大变化,就也到贵阳来,希望能避开灾祸。岂料住下没多久,有一天从独山来了几个农民,背着长枪,把张父抓回了独山。从此他再也没回来,张家人也再没回过独山。奶奶和父亲没人敢问张父的情况,可以想见的是,他应该已被镇压了。

 

奶奶的街房的租户杨少华在抗战胜利前是开制面作坊的倪家的徒弟。在铜像台到合群路之间有一条小巷,里面有一口井叫做薛家井,周围有很多食品作坊,比如豆腐作坊,豆芽作坊,制面作坊。倪家制面规模大,提供给很多餐馆。46年父亲家住在苏家桥时杨少华就来给奶奶租了黔灵西路这间街房,不过他不是租来做面条的,而是做旧橡胶生意,没做多久就发了。49年解放军打来时杨家曾到乡下疏散,他家有个16,7岁的徒弟叫做傅理,和时年13岁的父亲一起玩,曾带他去过杨家二楼,父亲看到那里囤积了很多巴盐。巴盐是青色的,呈不规则的块状,每块不一样重,有的重达几十斤,小块的有8斤,10斤。贵州不产盐,是全国唯一不产盐的省份,且由于交通的阻隔,贵州百姓自古没有盐吃,传统上以草木灰,以蕃茄发酵制酸,继而以辣椒代盐以取得人体所必需的钠。直到民国时期甚至50年代贵州人吃盐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54年父亲曾跟同学到修文去玩,途中在大关的农家饭馆吃饭,这家馆子的菜有7,8样,都是煮的,没油也没放盐,可以随便吃。饭桌上方从房梁上用麻绳拴着一小块盐吊在上面,桌上有一个小碟装着水,可以把盐拉下来在碟里的水里稍微涮一涮然后拽上去,再把这些水倒进一些到菜里。盐在旧时的贵州就是这样的稀罕之物。盐政自古由官家管控,但民间也偷卖私盐。杨家单是这么多盐就价值不菲,可知他家颇有财力,这些钱财都上从旧胶生意中赚得的。

 

当时黔灵西路上经营旧胶生意的不只杨家,而是一整条街,成行成市,十分兴旺。53年奶奶开了一个叫做"隆兴旧货店"的商号,也开始卖旧胶,批零兼营。当时的旧郊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把旧轮胎受磨损多而较薄的部份割下来制成胶草鞋,因耐穿而受到农民和赶马车的车夫等劳动者的欢迎; 另一种则是把旧轮胎未受磨损或磨损少而较好较厚的部份割成8,9公分宽的胶条,用来镶在钉在马车轮上的铁圈中间的槽中。这个生意利润很高,旧轮胎买来很便宜,做成胶草鞋和胶带后可赚本钱的3,4倍。奶奶在50年因为家里暂时经济状况比较紧张, 曾经把杨家住的那个街房当给他家,10年内可赎回,没想到做旧胶生意后一年就赎回来了。

 

奶奶的旧胶生意一直做到56年下半年,3年间奶奶赚了相当多的钱。56年开始搞公私合营,这些做旧胶生意的人中的一部份被安排到中曹司的胶鞋厂,做清洁工穿的那种高筒胶鞋和一般人下雨天穿的短筒胶鞋,这两种胶鞋的销量都很大; 另外一部份人被安排到城外金关的贵州轮胎厂,这个厂是刚从上海内迁来的,奶奶如愿意也可以去那里工作,但由于那里路远,家里人又多脱不开身就没有去。杨少华也没有去,他说他会做面,街道上同意他用自己住的房子作制面作坊,安排一个女的擀面,这作坊就算是街道办事处管辖下的小企业。

 

这一时期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奶奶的生活方式跟解放前没有太大区别,可以和从前一样打麻将去佛堂,她还新添了一个爱好 — 看越剧。抗战后贵阳有一个越剧班子,先是在茶社演出,后来到50年代在省文化局支持下发展壮大,在汉相街口有专门的剧场,从上海先后请来了一些越剧艺人。奶奶特别欣赏当时著名越剧演员黄明君的表演,常和沈三姨妈等朋友一起去看,看完一起到餐馆吃宵夜。几年后黄明君调回上海,让奶奶她们一帮戏迷非常惋惜。

石头村2022-10-02 03:52:42
你奶奶很厉害。
把酒话桑麻212022-10-02 16:12:21
谢石版主光临,周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