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泡澡几乎是跟吃饭一样重要的问题。
即使是非常破旧、廉价的公寓,如果配备有浴缸,身价也能上涨一点,广告上会醒目地写,有风吕!风吕就是浴室,或单指浴缸。这个词的来历很模糊,属音译字,就像汉语里的摩托马达之类。有学者考证说是风吕(furo)是“室”(muro)的谐音,因为在古代,风吕的意思是蒸汽浴,外面把水烧热后,蒸汽传送到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房间也叫做风吕。
说起风吕的历史,要追溯到奈良朝。著名的大寺院为了让僧人能常常保持身心无垢,把浴室列位于七堂伽蓝之一。及至平安朝,佛教隆盛到极点,贵族们深信转世轮回之说,把寺庙当成来生居所,修造得比自己的府邸还要富丽堂皇。这些寺院发展到拥有众多僧兵,每月进行三,四次“净法身”。想想当时用柴薪烧水,如此大规模的入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定是烟笼佛堂雾笼山的惊异景象。
公卿阶层的风吕叫做“汤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自己家中修造,所以就有“合木风吕”之说。意思是自己抱着柴禾坐着牛车去有风吕的家借地儿入浴。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室町时期。
读平安时期的文学作品,看到的总是贵族公卿们整天讨论穿新衣,看风景,找情人,写情诗,日子过得比神仙还要逍遥些。而那些看似优雅的,美丽动人的,被十二层衣服和屏风困在深闺的女子们,却不能像男人那样随便可以洗澡,乃至长期受皮肤病的困扰。当时贵族女子的头发都很几米长,可这头发是一个月才洗一次的,听着很惊悚。他们出门前要给衣服熏浓香,还有制香竞赛之类的,想必也跟法国贵族当年一样,香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掩盖体臭。
贵族尚且如此,普通民众一生都没有洗过澡的更是不在少数。有句不知出处的谚语“蜀人,生时一浴,死时一浴”说明我国古代的人也是很少沐浴的。
烧水洗澡叫做“汤”, 摄氏40度以下称为温汤,以上则皆为热汤,通常饮用的凉开水叫做冷汤,反而水这个词要慎用,原来有同学洗头迷眼大叫来点水,结果被一盆凉水扣下来。日语里的水虽然也有江河湖海水的总称之意,但多数时候就是指井里,或管道里的天然凉水。
装水的容器叫做“汤槽”。江户时期也写为“汤船” 因为当时有商人把浴槽放在船上,到海湾河里拉生意,所以称汤船。现代则一般都用平假名写,因为这两个词虽然读音一样,意思还是有些区别的。
大约是从前的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加上冬天湿冷以及能源有限等诸多因素,所谓浴缸,大多就是一个很小的四方形池子,有的长度一米不到,深约70公分。我刚看到的时候以为是储水池。房东老太用了十几分钟教我怎么用这个东西,说到最后,居然是公寓全体租户都在这里泡,泡过后再用盖子盖好下次接着用,大惊之下险些当场昏厥。
众位看官,你们也暂且把下巴收回来,不光是我当年做穷学生如此,普通日本人的家庭也很多这样的,一般一周换一次水,甚至有一个月一换的,理由振振曰,我们洗干净才进去泡泡热而已,自家人,能有什么不卫生的。
当然卫生不卫生这个问题,不拿显微镜去看是没法判断的,还有科学家说便坐上的细菌远远少于菜板呢。想来泡温泉也差不多,N多人在一个池子里,虽然是长流水,清扫频繁,但也不是清空了刷个溜遍再消毒那种。总之生活中很多事儿不宜思考过密,不然就没法活下去了。再回头说我曾住过的公寓里那浴缸,有时也想,逢周末放松,浴缸刷好,换新汤,买个温泉素啥的倒进去,美美地蹲一会儿感受一下也不错。可惜直到我搬到学校公寓里都一直没能实施,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周末浴室就是洗衣房,可巧我们公寓那些勤劳勇敢的大姐们,还特别精细,即使有洗衣机也要事先搓板加工一下,内衣是从来不放洗衣机里的。导致现在看小孩子们袜子裤头统统丢进去混着洗,我也不由自主地做老人家状叹口气,摇摇头。
顺便提一下,不光浴缸水不常换,换水时也要先洗衣服。我们这里卖的洗衣机都有抽水泵。日本算是水资源很丰富的国家,尚且如此珍惜节约,对这点很是佩服。不过对于木已成舟的我,佩服归佩服,风吕的水还是一定要天天换的。
以上说了风吕和汤的由来以及关系,无论是风吕还是汤,入浴形成特殊文化,真正走入庶民阶层兴盛繁荣,掺杂了浓厚的色情成分,是在德川幕府的江户时期。下篇主要讲市民生活不可缺的钱汤和令外国传教士眼镜跌碎的男女混浴,谢谢各位耐着性子看完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