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赏析2021-04-18 17:21:55

“黄金法则”(Golden rule: Treat others as one wants to be treated):愿意自己被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人,这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外化。之所以是黄金法则,是因为这个法则普遍存在于各个宗教和文化传统中,广泛适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互动。在儒家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道家有“夫唯不争,则莫能与之争“,在基督教就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

 

自己愿意的就向外呈现和传递,这是自然的过程。然而,由于彼此的对立,人我的区分,愿意的对象也发生了区分。我是主体,人是客体,主客有分别,意愿就有分别。这种区别和对立产生了人心中最基本的矛盾,自心的对立,自心的对立造成了支离破碎的个体,成为一切二元情感的起源。

 

不是自然的呈现就会有包覆和掩盖,这种覆盖,就像基督教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吃完禁果,看见了自己裸露的身体,就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一样。个体的支离破碎和矛盾对立是本质上的不安全感和羞耻感,语言和行为变作了无花果的叶子。

 

覆盖虽然无法消除内在的真相,但覆盖也是内在的一种呈现。从二元的角度,如果覆盖是假,内在是真,那真如何变成假了。如果内在是真,覆盖是内在的呈现,覆盖也应该是真。既然都是真,为何又要覆盖,岂不矛盾。

 

退后一步,不定义真假。如果内在是不安全感或羞耻感,覆盖是掩饰,不自然的呈现。如果内在完全自然呈现,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就已经消失。因此,有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存在,覆盖就一定存在,有覆盖也就意味着有内在的不安全感和羞耻感。

 

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在的这种不安,能动性就会紧紧地抓住可以依附的事物,如关系,财富,权力,名声,这种抓住和依附提供认同感和存在感,借以抵消原始的羞耻感和不安全感。因此,对于抓住的事物,个体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失去就失去了认同感和存在感,所以要紧紧抓住。

 

然而,得非偶然,失去却是必然。如果失去了,“我”还在吗,“我“又是谁。

尘凡无忧2021-04-19 05:49:13
这个黄金法则太理想了,怎样对待人和怎样被人对待,在现实中是很难划等号的。。。
文化经典赏析2021-04-19 07:12:44
所以才会有真假虚实,才会讲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