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2021-10-29 03:24:08

九月上海()

 

如果讲洋气,“东方明珠”香港,应该在各方面都西化过上海。英国人管理了香港150多年,很多出生、成长在英辖时期的香港人,自我认同也是偏西方的居多了。

 

早年的上海人,在香港华人顶流圈的为数不少,据说当年到“半岛”喝下午茶,不会说上海话很难交朋友或谈成生意。但依我的观察,很多移居香港后回上海探亲的上海人,对上海的腔调颇有微词,有了很多不适应。比如大声说话,穿着睡衣乘风凉,在公共场所凶孩子,嫌上海菜太油腻了,公共交通太拥挤无序……这真的非常有意思,上海人的海派在香港上海人眼里好像荡然无存了,被看到的更多的是“小市民”气,虽然亲切感依旧,但舒适感打了折扣。

 

后来到香港生活了一段时间,对香港的拥挤和快节奏有了切身的感受,也对香港的有序、方便和讲规则印象很深。香港人的生活在职业化跟烟火气中无缝转场,他们对选择的结果有更理性和自觉的承担,即便面对不完美,内心也是坦然轻松的,很少看到纠结,感觉他们的价值取向是明确而稳定的。香港人大比例都生活在他们想要的生活里,而且有非常明确的努力目标和愿景,虽然也有群体压力,但较大的趋同性降低了压迫感,让人际互动有更大的弹性。虽然香港人更明确的边界感在观感上有点冷感,甚至会感觉到一点势利,但就像吃青橄榄,苦涩味过后会有回甘。

 

 

在香港生活跟在上海生活最大的不同大概是更加自律,更加严谨。上海是故乡,是永远的家。无论如何,是上海人自己决定了上海的腔调,也是存在感和归属感理所当然的底气。上海人在上海,享受的是自在和舒适,而上海人在香港,更享受的是效率和优越。

 

在美国生活久了,越发理解上海香港人对上海的微词的角度,也更加想念生活在上海的那种自在和亲切。离乡远游跟近乡情怯有时是一种对立,有时又是一种因果,而香港是所有情绪最好的过渡地带,理解了香港,也就理解了海外华人的欣喜与惆怅。上海人对上海的牵念,是生命里那种最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开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