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此经之所以坚如金刚,就是因为它可以破除一切相。如前文"一心三观"中所述,回归本体是先破后立的过程,只有打破旧有的固定认知模式,才能认清自己的本性。所以,"破相"是修行大乘佛教的基础。
到底什么是“相”?佛教里的“相“并不是指一个人的长相。有一句佛语叫“相由心生”。几乎所有网络上的文章都把它解释为,”人的长相是由内心世界决定的。你幸福,脸上就是福相;你悲惨,脸上就是苦相“。这是一种误解。在佛教术语中,我们所有的定义和认知都是“相”。这些”相”既包括有具体形象的,比如人、树、房、车等等;也包括思想上的认知和觉受,比如美丑、善恶、应该和不应该、快乐和痛苦。只要能定义或描述出来的,无论有没有名字都是相。比如疾病、生死、解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等等,全部是相。所有这些”相“,都是由意识分别而产生的。这才是“相由心生”的真正含义。这句话后面还有半句,就是”相由心灭“。它的浅层含义是,如果意识入了寂灭定,所有的相都会消失。这是小乘境界。它的深层含义是,如果你对”相“不去认取攀缘,这些”相“就不会干扰你。这是大乘境界。《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虚而不实的,它们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一旦我们的意识进行比较、分别和定义,它们就变成了坚固,实有,困住我们的"相"。
我们用三维的感官和意识,读取并定义了无穷无尽的“相”。我们要破“相”,就是要突破这个只存在于三维空间的、有限的表观。这些"相"并不是真实的,完整的存在。如果突破维度,这个物质的世界和肉体的人就完全不一样了。进入高维度,所有这些人、树、房、美丑、善恶、疾病、生死就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好比你用一个棱镜对着太阳,地上显示出七色的光。如果你把棱镜去掉,七种颜色就统一了,不再有差异。在这个比喻里,太阳光就好比我们的本性,七种颜色就好比这个世界里种种的“相”。而那个棱镜就是我们意识里的三维认知。我们圆满的本性无处不在,但是因为三维时空的缩减、割裂、衍化,个体的人和相对的物就出现了。怎样突破维度,回归本体呢?我们回忆一下前面介绍过的唯识论,“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圆”。第一个要转变的就是第六识——意识。意识是我们唯一能下手的地方。制造幻境的是意识,需要改造的也是意识。所以我们要从意识上开始改造的第一步——破相。只有不被物质世界的“相”所困,才有可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想要认清“相”的虚幻不实,就要先了解所有的“相“都是相互依托,彼此依赖的存在。我们先看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比较;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比较。所以,有和无互为依存,难与易互为衬托,长与短互为呈现,高与低互为损益,声与音互相映照,前与后互相伴随。而它们的本质是不变的存在”。(备注: 无意义的为声,有意义的为音。比如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又比如弦外之音就不能说弦外之声。)
如果你仔细捉摸,所有的概念都是通过对比分别而存在的,无一例外。比如大和小,冷和热,善和恶,生和死,人和佛,空和有,世间和解脱。“相”之所以虚幻,是因为它无法独自存在,必须依靠意识的分别而出现。所以“相”并非真实的本有。
这些“相”虽不实有,但我们不需要否定它们而执空,也不妨碍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我们需要的只是看破“相”的虚幻。这就如同物理学中"力"的概念一样。"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相对作用。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力"不能单独存在,没有绝对的"力"。所以"力"是人为定义出来的概念,它不存在于高等物理学中。在薛定谔方程里,在量子场论的任何公式里,在广义相对论里,都没有"力"的出现。"力"只是假名为"力"。它和所有其他"相"一样,都是为了描述一件事情而暂时设定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假名是交流的工具,可以用来进行彼此的沟通和解决问题。但是把如果这些默认的定义当成真实存在,它们就成为了进阶中的绊脚石。"力"的实有化会阻碍物理学的发展。"相"的实有化会阻碍我们的对本体的认识。
既然所有能说出来的都是相,有所求的也都是相,就连人和佛,空和有,世间和解脱都是相,那还修什么呢?所以最终将是无修无证。但在这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真的做到离相了吗?真的对镜不生心了吗? 如果你还在七情六欲中挣扎,就老老实实地先修离相。离了相,才有金刚一般的定力。很多人喜欢拿禅宗的话当口头禅来讲,也认为禅宗修起来简单。禅宗看似没有特殊的要求,以无门为法门,只需要当下与本性在一起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禅宗的起点非常的高。禅宗是佛法的心要,是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修者不但要见地非常圆满通透,而且要有扎实功夫作为基础,因为禅宗是直接站在果位上起修的。禅宗的起点已经是跨越了空观,假观之后的中观。也就是已经站在了无相的本体位置上。所以禅宗要求明心见性,悟后起修。也就是五祖所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很多修习禅宗的前人,需要参话头很多年,达到“见性”之后才开始真正的步入禅宗修行。所以禅宗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如果你还没有真实地达到空观和假观,就不要直接从中观入手。换言之,如果你还觉得有强烈的个体我存在,还有自己和外境的对立。就还得踏踏实实地先修破相。"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只有心中无相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你才可以说吃饭喝水,无不是自性的显现。只要心中还有执着和分别,马上就会被境所转,烦恼痛苦就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