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2022-03-17 15:43:25

进入实修阶段,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法门都要求收心摄意,不能放任思维的散乱,而一些经典中又说念头不需要控制? 这难道不是互相矛盾的吗?其实这是止力和定力的区别。

 

止力,觉照力和定力。这是三种修炼的方法,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也有不同。

 

数息,持咒,念佛,这些用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就是修止力。修止力必须拿出单独的时间来练习,因为这个时候的思想(第六识)收归一处,不可能再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在打坐中修止力,可以修到思想完全停下来,一切念头都消失。此时修者虽然可以停驻在安宁的空寂之中,但是他的心里依旧认为身体和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暂时没有升起而已。这样长期停留在空无中的入定对修行是没有多少帮助的。虽然意识被暂时压制,但是一旦出此定境,各种原有的坏毛病都会爆发出来,”三车和尚”就是这样的例子。这种修行被称作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不会达到最后的解脱。如果修者再去追求一个特殊的气脉,或者去寻找一个殊胜的境界,就更是误入了歧途。甚至有的人,在达到身心大统一的定境后,觉得“我”无所不能而入魔道。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理论指导(见地)不到位造成的。修者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无形无相的存在,而所有外显的形象都是意识的化现。因此对任何有形外相的执着和追求,都还在意识创造的幻境里打转。所以这种依靠止力强加压制的办法,是不究竟的修法。修止力只是为了训练专注力,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一般来说,有了止力就有了调服身心的能力,可以开始修觉照力了。打坐的时候觉照自己,务必要记住《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无论身心出现什么样的境界都不能追求,这样就不会出偏。修觉照力,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练习,时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逐渐改变自己对人事物的固执看法。这个改变是为了逐步放下自己对身体和这个世界的执着。佛教中讲述的贪嗔痴慢疑,无非是因为有了个体的我而形成的种种占为己有,以我为大的坏毛病(习气)。改掉这些毛病,就是一点点地放下了"我"——这个虚假的存在。前面的文章里讲了很多修觉照力的方法,这里不再重复。

 

在很多教派里,修止力和觉照力被认为是灵修的前行或者加行,真正的路程并没有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修止力还是修觉照力,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在"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低效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幻觉。这就好比前文所说,"想要拉着头发把自己拽起来"好像痴人说梦一样。所以最直接的灵修方法就是先明确自己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站稳了脚跟,然后从本体的立场出发,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其实本体从未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被有形有相的事物迷惑,暂时无法觉察到而已。但是这也没有关系,我们不妨就把经典力的话直接拿来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所以,我们的本体是圆满的,没有生灭的,无形无相,稳定不变的;而且一切事物都是本体的显现。如果直接站在这个果位的立场开始灵修,那一切都变得很简单了。凡是有生灭,有形象,无常变化的,都是虚幻的化现。只要离开这些外相,回到清净自在的本体,真正的灵修就既开始了又结束了。你不需要烧香拜佛,不需要出家做和尚,也不需要修炼种种和自己过不去的苦行。所有从前的生活都不用改变,改变的只是你的内心。这是真正的大乘修行。

 

这种从本体出发的,真正的灵修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除非悟性极高之人,一般人是很难一起步就直接跨入的。所以很多经典上讲,要“见性起修”。真正见到了本来面目,自然不会再迷惑。但是不管是否见到了本来面目,本体从未离开过我们。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理论拿来先用。然后时刻锻炼自己立足于不动的、本体之上的能力,这就是修定力。要在诱惑无数的世界里,在纷繁芜杂的思想里,修成如如不动的定力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前面讲述的止力,觉照力都将成为有力的辅助工具。在实修过程中,止力,觉照力,定力缺一不可,都要反反复复地练习。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现在我们来看六妙门的“数,随,止,观,还,净”。前三个是不同程度地修止力,“观”是修觉照力,“还”是修定力,“净”是回到了本体。再来看摩诃止观,“寂照同时,定慧平等,止观双行“,也是同样的意思,只是不再分出次第来。所有的大乘止观,都离不开由浅入深地修止力,觉照力和定力。

 

讲到这里,文章一开始的问题就有了答案。要求收心摄意的,是修止力。说不用断思想的,是修定力。如果你现在再去听法,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老师是在哪个层次讲法。他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讲修行的方法,还是直接站在本体的位置上讲修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有时候看起来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WXCTEATIME2022-03-17 16:45:18
神秀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最适合于大多数人的简单易行的修行之道。再进一步就是“恶念莫起,心怀慈悲”。多谢师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