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本就不实,那么其中的理论也和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佛教为什么要编出一个复杂的唯识论呢?它不是为了建立一个系统的哲学理论,而是要给后人指明解脱的道路。这也正是佛教的长处所在,它实实在地教给大家每一步怎么走。如果把佛教当成理论来学习,那它毫无意义。佛教概念繁多。概念的设立是为了修法的方便,是服务于实践的。不要较真具体的概念,明白它们的指向就可以了。佛教里经常涉及一些境界。我只想说我们的意识非常强大,强大到不可思议。梦境里,打坐时,甚至濒死体验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光怪陆离。我们没有看到的不等于别人没有经历过。所以抛开现象看本质,我们的目的是要从幻境里出来,不要纠结于幻境的真假,然后再给佛教盖上一个迷信的印章。
回到正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有的大乘经典都以此为核心。"三界唯心",就是般若的空性智慧,这一点是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基石。"万法唯识",是指法界万象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唯识论的存在,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具体地实证般若空性。
唯识论讲八识。眼耳鼻舌身是五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是生死的种子。第八识不转,无论我们怎么让自己相信一切都是空性也没有用。到了咽气的最后一刻,第八识还会在业力的驱动下,带着生生世世的信息,变现出又一个有着"我"和世界的matrix。打个比方,第八识就象一台自动录像机,过去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它刻录,并作为素材再合成下一世的影片内容。哪个片段先做好了就会播放哪个片段。我们只是屏幕上虚幻做戏的影像,任凭录像机的摆布。刻录不停,则影像的生死不息。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肆意妄为,只有在果报现前了才知道害怕。而菩萨在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考虑自己当前的行为会带给将来一个什么样的后果,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
第八识被无明分为见分和相分,分别就是我执和法执的来源。第七识在执取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时,由于第七识恒常不断的连续性,就形成了坚固连续的"俱生我执"。第七识不转,就无法去掉这个坚固的我执。第六识执五蕴(色受想行识)为我,这是间断的"俱生我执"。第六识还会因后天的主观分别产生“分别我执”。
我们常说要转识为智才可以解脱,怎么转这八识呢?规律就是"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熟"。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操作的其实只有第六识和第七识。前五识和第八识是在果地自己成熟的。
先看第六识。第六识有”现量”和“比量“两种认取世界的方式。我们通常是用比量来认识世界的。比如看见两个苹果,我们的头脑里会马上开始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哪个甜哪个酸,哪个先吃哪个后吃。再比如眼前出现一个朋友,脑中马上调出和他相关的回忆,并迅速开始评价他,给他的人品性格下一个定义。如果你曾经与他发生过不愉快,你说话的口气中就会带着厌烦。这些都是比量。开始修行了,就要放下比量,用第六识的现量感知世界。你看见两个苹果,就只是两个苹果,头脑里没有任何其他联想。看见一个朋友,就犹如初见,心里也没有任何对他的评价。修止观就是从这里下手。不管念佛、参禅,无论做什么功夫,其实都是在修“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也就是说功夫和见地必须一起到位。
如果我们能保持现量境,慢慢就可以见到空性,到达"见道位"(初登地)。到了见道位,有了对空性的真正体验,才能有力量地进行空观,这才是修行的真正开始。所以五祖告诉六祖,"不见本性,修法无益"。前面的修炼只能算是做了些准备工作。契入空观之后,观一切因缘所生法了不可得,真正没有了分别心,也就破除了第六识的"分别我执"。然后才进入“修道位“开始转第七识。我们用止观是不能转“俱生我执“的,只有用空性智慧才能把第六识彻底转为”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在此之前,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增长着我执。在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以后,才可以做到念念无我,观所有众生平等,一切事物平等。此时修行者只看五蕴的假合,他不会对某种对象产生执着。这时的修行者是八地菩萨,他的空性智慧是任运无功用就能现起,也不会退失。第八识不再有见分和相分之后,我执和法执消失,八识就安住在原本的自证分,也就转成了”大圆镜智”。它如镜子一样,可以照见法界一切,而自己不为所动。五识也就自然转成了无漏的“成所作智“。修行功满后就是十地菩萨,神通具足。
唯识论博大精深,我只把与实修最有用的部分用自己的理解归纳在这里。然后说一点儿的心得。唯识体系指出的是一个修行方向。它的每个阶段并没有清晰的界线,也不是严格的不可跨越。八识的转化虽有前后也是逐步推进的。比如第八识在果地成熟,但是见分相分合一,能所双亡在是在什么时候都能拿来练习的。修法不能僵化在条条框框里。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在说,佛法是活泼泼的。前人设立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了让我们比较哪个好哪个坏。不是学了我的法门能入道,学了你的法门就不能成佛。法门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对机施教。而且也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法门里面就再也不能动了。不同的情况下,哪个有效果就用哪个,这才是前人构建这么多法门的目的。比如六妙门的"数,随,止,观,还,净"。一次打坐就能把它们都用上。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根据需要转换六门,用以收心摄意,这就是六妙门的妙处所在。
佛法也不是关在寺庙里的东西,它不仅指导修行,而且对日常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比如说,开始转第六识就要去掉分别心,进入现量境。在你不知道这点之前,生活中充满了痛苦。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天不是冷了就是热了。走路绊一下都能联想到十年前自己怎么被撞了一下偷了钱包。现在看见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了第二念,这个世界一下子就清净了。有人对你说了什么,不要去想里面还有几层意思。有人生气了,那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没必要引火上身,非要争个对错是非出来。如果你活得象孩子一样的单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再产生联想,生活马上就变得美好了。这个只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多多练习,有时不用修法门也能做到。
人的思维很局限,如果你把脚放到别人的鞋里,可能也会走出同样的路。用自己狭隘的思想去评判世界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逞一时之快是给将来埋下苦果。录像机里的一切没有对错,只有因果,我们终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歇下一颗妄动的心,还给自己一个清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