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参加钓鱼台大酒家企业家论坛采访。
我到北京以后,那天晚上在西客站铁路公寓住了一晚上,第2天就去北大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呢,我就搬到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的招待所去了,因为落实工作才落实居住地,所以住了半个月。
面新财经杂志记者没有通过,另外一个在石景山嫌远,还有一个不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媒体,不想去。后来呢,重庆《商界》杂志那位资深编辑,把我推荐的到《中国商人》杂志当编辑然。我就到清华西门水磨西街社区找了间房子,好像两三百块钱吧,一溜平房就是专门出租的,无上下水和厨房,吃饭骑车到清华校内食堂解决。
一个人干两人工作
《中国商人》杂志忘了是哪儿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家,有很多来稿。这个杂志以前发行量有5万多本,我去的时候发行量有1万本,也不错,反正旱涝保收吧。
我4月下旬上的班,编辑部编辑就我一个人,还有一个主编,一个校对,三个人在一个办公室。还有发行主任(我之前的不称职编辑)、行政和财务,行政有两个社长。王社长原来是北京商院的院,最早是国家内贸部高教司的司长,他家就住在院子里面,副社长也是国家内贸部人事处的处长,据说是军长夫人,杂志社一共9人。
我的工资呢试用期好像是1800,转正后是2000多吧,具体忘了。
然后奖金每个月是500块钱,很奇怪啊,没稿费。除主编社长们外,编辑、发行、校对和搞行政的、财务等奖金都是500块钱,这有点搞笑啊!
饭卡呢原则每月200元补助,在北京工商大学(原为北京商院)食堂吃,但实际上是王社长他觉得吃得差不多了,他就跟自己卡上加钱就顺便就把我们的卡加200元,所以,每月平均会超过200元,因此,我中午晚上在食堂吃(晚饭一般吃得少些)。
中国商人杂志呢,还是机关那一套管理模式吧,我当时脑袋剪光头,所以戴帽子,结果副社长看见说:“小陶,办公室里面最好不要戴帽子!”哈哈哈哈哈哈,这是啥规矩?这是传统的中国国家机关办公室文化观念。
发工资是月初5号(先拿钱后干活挺好),所以呢,我四月下旬上班,5月5号领了一个多月工资(4月下旬几百块钱),然后6月5号就领了当月工资和上月500元奖金。
每天中午社长、主编与发行主任四人打扑克,一次副社长给我一百元钱叫我去买进口外国水果,后来第一次吃美国苹果,但没觉得好吃,呵呵。
编辑部校对嘀嘀咕咕跟我说了主编很多毛病,比如把网上别人稿子复制下来署上自己的笔名作为《中国商人》杂志的封面文章等等,所以我对他印象也不太好。他是国家机关缩编减员带薪保送研究生,对新闻业务不太在行(后来好像搞房地产去了)。
我去的时候正好准备出5月刊,就参与了一些后期编辑。到了5月份嘛,我就主打6月刊编辑,我撰写了封面文章,然后再编了很多文章,然后5月下旬吧又准备7月期嘛,我又编了一些文章,所以我在那儿一个月多一点,参与了三期杂志的编写,连编带写10万字的量,我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工作——因为我离开以后,他们就聘了两个编辑。
但我当时觉得没稿费编辑费,大家奖金一样对我不公平,觉得不爽。
所以,6月下旬看到《英才》杂志招聘记者,我就投简历了。
我把简历和两个作品发过去,两篇文章就是在商界网上刊发的《瞩目爱立信 关注国产机》以及另一篇文章发。6月初接到《英才》杂志办公室主任鲁洁电话通知面试,我跟她说我从北大骑车过去的,她很吃惊,因为杂志在东四十条,我这样说是显示我年轻,提高通过率,但我最后还是坐地铁去的。
第一次认识联想
面试见的是编辑部赵主任,经过一番交谈他跟我说,下次过来跟总编见面。过了两天,就通知我下周一、6月11号上午十点去跟总编见面,结果我去迟到了,人家在开会。我等了一个多小时后赵主任开完会出来了,然后跟我说了几句话,问我是不是决定来《英才》,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说,我都忘了去接了,现在就开始上班。我当时又懵了,因为我那边还没有跟人家说辞职啊?
但是我只能上班了,没办法。
《中国商人》那边我一连几天没去了,主编就打我传呼,在电话上问我“你这两天怎么没来上班?”我说不来了、辞职了!他当时很生气,说你这种素质别想在北京混了!我当时就火了,说你什么素质?他一听我发火了就把电话挂了。
周末呢,我就溜回中国商人杂志社,把办公室钥匙放桌上,然后把我的东西拿走,给跟王社长留了一封信,说明我“不辞而别”原委,另外因为我一个人干两份工作,多领的一个月工资我就带走了,但我假意说:“如果您要不同意呢,我就把它退还给你们。”我想王社长也不会跟我计较这点钱,呵呵,然后就跟他们再无联系。
英才杂志当时发行量四万,对外宣称十万。我到英才的时候,他们正好在采访联想杨元庆,做首要故事,我没赶上参加。当时英才本来是想采访杨元庆个人的,但他坚持要采访他的联想团队。不过呢,英才杂志的封面文章通常是要收费的,杨元庆联想报道,收了8万块钱。通过我们报道联想的封面文章,我第1次对联想有了整体了解。后来因为参加互联网论坛啊等等会议活动,也碰到过很多次杨元庆,认识后聊过那么一两回。他新官上任嘛,见到谁都很谦虚,两只手递上名片。据悉,杨元庆现在的发言稿撰写人,也是英才杂志前记者。
我上班第一个星期啥都没干,就是按照编辑部主任赵佳安排,专门阅读研究港台和东南亚华文杂志的广告语,他跟说我以后要负责英才杂志的广告语撰写。但其实后来我也没有负责撰写英才杂志广告语,但这周的收获却很有意义,因为我第一次接触境外中文媒体,扩大了视野,增长了姿势。
初涉调查性报道
“哎,那谁,你过来一下。哎,你叫什么名字?……”副总编姜苏鹏把我唤到她跟前,问我的具体情况,征求我意见愿不愿意去做一个采访报道,我当然愿意啊!
2005年,我加盟法制日报社创办的《法制早报》从事时政、调查记者,曾暗访报道过引起全国轰动的“圆明园出租”事件,然而,我第一次进行调查性报道却是在英才杂志。
当时,英才有一个重大采访,就是北京“中国第一商城”烂尾楼,舆论反应比较大,英才杂志想突击报道啊,但是呢一时没有人手了。因为杂志社记者月底报选题,月初就开始出去采访,现在每个记者都有活,临时找不到人。于是,我成为临时替补队员。
后来又叫来资深老记者带着我一起做这个报道,但老记者表示他对房地产不熟悉——实际上是害怕对陌生领域采访走麦城丢面子因此推诿,于是,核心采访只好我来担纲——虽然他写作是大手笔。当然,老记者采访的专家分量比我重多了,我采访的香港商人仅仅是专家配角。
2001年6月21日,我到第一商城开发商、第一商城楼盘上以及周边进行明暗访,之后几天一直在第一商城开发商蹲守他们老总,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副总编很满意,还夸我新闻素质很好(不说我自己还不知道,呵呵),并且跟我说,叫我随时准备做英才杂志的“首要故事”(封面报道)。
、
哥作为调查记者的开端,暗访“中国第一商城”房地产烂尾楼。
对第一商城的明暗访,是我做调查记者的发端,只不过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是调查采访。后来,在跟杂志社专职摄影记者去现场拍照的时候就比较紧张了,生怕他们发现冲出来打我们。所以,我在那个地方假装把楼盘做背景拍了一些照片。但我的手机已经按出110按键,只要里面有人冲出来我打110。本来我还想到楼盘里面去拍的,但是摄影记者坚决不干,说我不能为了工作命都不要了!呵呵。
当时还采访了一个香港人,在北京做房地产策划,印象比较深的是,我按他约定的高档酒店等他来之后,他只给自己点了一份冰水,呵呵;而我自己没敢点水喝,买不起呀!
分工负责IT通信报道
后来英才对记者进行分工,当时英才的报道主要分为4个板块:金融、IT通信、医药,另外一个好像是房地产还是什么我忘了,应该是吧,我负责IT通信报道。老记者开会没来分工为汽车行业,当时他还嘀咕跑汽车?
不过呢,我刚开始采访的时候,连采访提纲都写不了,为什么呢?不懂!不懂什么?不懂产业、不懂企业、不懂管理、不懂市场,比方说“跌破发行价”,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我最开始去采访的时候是副总编或者主编、编辑部主任帮我拉采访提纲。我现在还记得副总编说一句,我记一句,把采访提纲记下来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采访国内著名的汉普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后启,带着编辑部领导们帮我做的采访提纲,与张后启面对面逐条念采访提纲获得回答后,转身就走——因为没法跟人家交流,所以,我当时就是一个播放机/录音机。
一次参加论坛,跟联想杨元庆站在一起,仅仅简单交谈几句,因为无法深入交流,我自己当时对行业还是入门阶段,随后大家各自无语,并肩而立地倾听嘉宾发言。
在《英才》杂志时的业余学习笔记本。
知耻近乎勇!干而后知不足。不懂努力学习呗。于是,在那英才杂志期间并从那开始大概一两年,我每个周末都是在国家图书馆度过的,系统的学习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公共关系》,还有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等。这样,我不仅自己能够写采访提纲,再去跟采访企业家,就可以跟他们交流了。
当年的《企业管理》学习笔记。
也是在《英才》杂志期间,我又重新在国家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以前的借书证因为回川两年被注销。之后若干年的节假日因为无钱旅游也在国图度过,直到逐渐过渡网上阅读后。
我具体负责栏目板块是“IT英才”、“跨国公司在中国”、“企业交锋”,“IT英才”呢,主要是采访IT界的企业家,而且是正职董事长或总经理,比如采访首信的汪旭,当时做ERP比较成功的汉能张后启,还有名人电脑赵强等等。然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呢,主要是采访跨国巨头中国公司,比如佳能集团亚洲与中国区总裁(佳能全球副总),惠普中国商学院院长等等,报道他们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团队等等。“企业交锋”呢,主要是聚焦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啊,比如IBM与SUN公司、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等。
《企业管理》学习笔记2。
我记得我采访首信汪旭的时候,当时他27岁成为总裁,这个比较引人注目。汪旭很谦和,他没有坐在办公桌后面老板椅上,而是让我坐沙发上,他抓过电脑椅反过来坐、两腿夹着两手抱着椅背,就像个小弟弟一样等着我采访。可是我——找不到采访提纲了,我就把英才杂志拿给他让先看。我把提包东西翻出来可能有10来分钟没找到。
汪旭等得有点不耐烦了说:“我在等您呢!”我只好即兴采访。半道上,杂志社广告业务人员也来了(迟到),我和汪旭问答完,她也跟着提“问题”,记得汪旭仅仅敷衍了一下。
采访能力最强的记者
“陶勇,我是小苏,麻烦你帮过忙……”副总编姜苏鹏跟我打电话很客气的说请我帮个忙(本身关系也挺好),叫我带业务员一起采访,我只好同意。
这是采访启明星辰董事长严望佳时发生一个内部小冲突,采访之前,杂志社广告部门负责人让我带着经营人员一块去,我嘴里答应但自行前往,把业务人员甩开,因为我在英才是业务骨干,所以不买广告部的账。结果我走在半路上,大姐大电话追来……
要命的是,那个业务员啊本身脚有残疾,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却以记者身份出现,这不严肃啊,对吧?这影响记者的形象,像这样的员工嘛,就适合于在办公室里做策划对吧?可我们广告部分负责人怎么说呢?某某战地记者也是肢体残缺,但依然在新闻第一线做战地记者。问题是该著名战地记者本身是在战地一线采访的时候被炸弹炸伤腿部截肢,后来他依然坚持做战地记者当然应该点赞。你业务员本来就不是记者,而是假托记者名义的广告业务员啊,能够与著名伤残战地记者相提并论吗?
悲催的是,最后就是因为业务人员谗言启明星辰的严望佳不乐意与英才合作广告,采访严望佳的稿子没刊发(这也是我辞职的原因之一,辞职前的最后一个月,我采写了五篇稿子,但只刊发三篇)。
而首信汪旭是因为他的新闻影响足够大,并且首信更有钱,以后可能会有合作机会,所以,汪旭的稿子刊发了。
《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读书笔记。
当时英才每个月的广告收入大概只有二十三、四万,但是呢,每个月支出有二十七八万,所以呢,比较着急,就把广告人员派来跟我们记者一块出去采访,以便跟老总们搭上关系,开展广告合作。
我呢就感到很别扭,说实话不乐意,我觉得这个不严肃啊,你说你搞广告的也印着记者名片跟真记者去采访,未免降低记者的逼格,因为当时广告人员基本文化素质偏低。
《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读书笔记2
我在英才时,论写作水平不如老记者与复旦同事,但采访能力最强、获得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强,主编陈青曾给大家说,“陶勇今天在报上看到一个企业家名字,第二天就能够搞到他的手机号等联系方式,”——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我采访的企业有些老总确实是自己多打电话辗转得到的——早期被骗当广告业务员狂打电话的磨练看来因祸得福,呵呵。所以,英才杂志当时有一半的会议是我去参加,我每次参会都会换很多名片回来,交给编务复印作为杂志资源(名片自己留下),社里曾编辑部在每周采编例会上让我跟大家交流经验,我是怎么在论坛、会议等社交场合与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
“2001中国传媒年年会”,我是英才杂志唯一的参会记者(总编宋立新出席大会),其时,办公室主任鲁洁曾问我要不要现场采访《中国青年》杂志总编(估计宋总的意思),我因为事先没准备放弃了。
我还曾问过一个复旦新闻系91年毕业入行的同事为啥没有多参加圈子内活动,他回答说没有信息,他的回答真的有点令我意外,他学历、专业和职业比我资深,看来,对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可能决定一些东西——我是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人,因此,最适合做记者!
《西方经济学形象导读》读书笔记3。
我是英才记者中第一个单独配置采访机的,一般采访机是大家轮流用,谁出去谁用,反正天天坐班。甚至在我要辞职走之前副总编姜苏鹏还叫我自己去买一个相机包,要给我专门配一个佳能相机,因为我经常上会——不过,杂志社记者参会一般没有车马费,因为不能像报社那样及时刊发新闻稿——当然,我也不追求这个,因为我已经拥有足够我生活的工资与稿费(纯新闻稿件)。
不过呢,英才杂志在职业素质方面提携了我,我也对得起他们!
2001年夏天,新华传媒工场成立的时候,英才派我去参加——只有我是财经杂志记者,其他都是报社记者,有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记者站站长夏日,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北青报、中国经济时报等记者,还有央视对话栏目策划丝工。
记得丝工曾有点不以为然的评价沈冰:“不是说她是美女记者吗?”
最后成立了北京第1个媒体俱乐部,然后我们还到怀柔去搞活动,潜水呀、划船、玩耍放松等等,住了一两天。
我还记得我和北青报记者跟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记者站站长夏日交换名片的时候,他掏了半天才掏出来和我们换——实际上看不起我俩,呵呵。
后来一起游玩大家都熟悉了,那天晚上搞活动是有奖大赛,最后一等奖一台掌上电脑被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记者站站长夏日抽到——我总觉得是有意安排给他的。
从英才杂志辞职以后,我本来就是想去找夏日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但是当时我还是手写稿记者,还不能用电脑打字写稿,就犹豫没有去了找他,后来才知道他们手写稿记者还是保留了一段时间。
承办这次活动的公关公司的一个经理后来给我打电话,说以后要帮我联系采访的企业家。她来找过我请我吃饭,我觉得她帮忙应该我请吃饭。她来了以后我在英才杂志旁花了80多块钱请她。结果她说以后呢我要采访哪个企业家,他们去帮我联系,约到采访完了稿件英才刊发后,每一篇稿件给我1000块钱。然后要我把英才所有的编辑记者包括主任主编副总编的联系方式全部给她,这实际上把英才杂志要采访的企业家都包办起来,由他们联系(去跟人家谈钱要钱),完啦小钱给记者。我觉得这样做没底线了,不就把英才杂志给卖了吗?对吧?那将来英才去找这些企业做广告一个都做不成了。
我当时嘴里答应了,之后没有照办,也没再跟她联系(可惜我的八十多元饭钱好冤啊),她可能看我理她也没跟我联系。但这个事情呢,我也没有给英才杂志汇报,因为我怕影响他们和新华传媒工场的关系。
企业怎么交锋?
“企业交锋”这个栏目,我实际上就做了两期,在我辞职以后最后,听同事告诉,这个栏目就没做了,因为难度比较大。为什么难度比较大?实际上有一个良心拷问的难题,就是这个“企业交锋”实际上是挑动企业之间的冲突,扩大他们之间的冲突来吸引炒作眼球,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违新闻伦理和做人良知的。
在我采写报道《IBM与SUN的“竞合”——老少对决》时,最开始是采访的IBM,但是在问到IBM和SUN公司市场竞争方面问题时,IBM说他们跟SUN公司没有竞争关系,因为SUN公司还足以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没具体说什么。然后在SUN公司采访时的时候,他们也是回避说IBM,但是呢,或多或少的还是有点涉及。比方说当他们知道IBM说他们还不足以成为竞争对手的时候,多少有些不服气。为了证明自己还是有能够在某方面跟IBM相提并论或者相匹敌,就强调自己的产品呢、市场优势和技术特点啊,同时呢也会和IBM的产品、技术等相比较,显示自己略胜一筹。
完了以后回去吧,编辑部觉得双方冲突不明显,这样稿子出来不精彩,就要再挖一挖,那怎么挖呢?就让我先找IBM说,你看SUN公司都说了你们什么什么……,你们还不说,IBM就想要知道SUN公司都说了他们什么,“你把采访记录给我们看看?”我就请示,然后就叫把采访SUN公司录音整理记录发给IBM看,IBM看了马上回击,巴拉巴拉告诉我们SUN公司怎么怎么……。然后,对SUN公司如法炮制,SUN公司又再回应,这样就热闹了……
这是在人为的制造矛盾啊,我觉得那样做有点违背良心,可我当时比较无赖,刚入行,不这样没法完成稿件,不过,也就做了这一次。后来采访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时,他们本身就是一对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不需要挑起冲突。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的竞争称得上是商业史上最明显的对峙,两家公司几乎在涉及的领域都要一分高低。因而双方之间的交锋几乎是永恒的话题。
2001年8月25、26日两天,百事可乐在济南万嘉隆会员店与可口可乐激烈竞争,彼此都将2升大瓶可乐零售价格降至2元一瓶。这场价格战,是从18日开打的,财大气粗的可口可乐,率先把原价每瓶6.9元的2升大瓶可口可乐开出5元价格,百事步步跟进,价格一路下滑,至‘创世纪’纪录——2元!
后来,接受我采访的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王雷针对此事告诉我,这不代表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他曾建议我对此不要报道,但我没采纳。
我当时还就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市场地位对有关消费者进行了采访。在北大校园,商店里卖的都是可口可乐及其系列品牌,而食堂里则卖的是百事可乐。一打听,营业员告诉我,食堂里卖百事可乐是由管理部门(伙食部)统一联系安排的,虽卖可口可乐销量更好,利润更大,但饮料机是百事送的,就不能再卖可口可乐。在五道口一家超市,营业员告诉我可口可乐罐装饮料每天可卖掉50多箱,当问他百事能销掉多少时,他说没可口可乐多,我估计地询问“有没有30箱”时?他答有。我当时还在多种场合对不同年龄(以年轻人居多)的消费者进行随机调查,总体上对可口可乐评价更高。往往都声其口感更好。同时,我发现,可口可乐的确无处不再,而百事可乐的身影并非处处可见。
在饮料行业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关系,是市场领导和市场追随者同时也是挑战者的关系。不过,在我看来,可口可乐赢在浓缩液,而百事可乐的竞争力事实上比较强悍,加入可口可乐没有独门秘诀浓缩液,应该不是百事的竞争对手,今天,两乐的市场格局与竞争结果已经说明我的判断没错!
天道酬勤饿不死的记者
我曾经采访了中国企业网张董事长,约好上午9点,结果他老人家10:00过才来,采访了一个小时,完了他秘书来跟我说,我们张总想请你吃午饭,请你等一等,结果他处理公务我特么一等等到中午1点钟,尼玛把劳资饿惨了!
到了酒店点好饭菜,他们老总副总秘书三人陪吃,但却对我实施车轮战术——总有一个人在跟我说话:赞叹张总管理艺术上佳、介绍公司各种瞩目成就——我根本就没办法好好吃,他们轮流吃得好好的。张总还关怀之备地对我说:“小伙子多吃点、多吃点啊!”多吃你妹呀?哥连一碗米饭都没吃完,就只有喝果汁儿、喝果汁儿充饥……
结果吃完饭一一从点钟开始吃,一直吃到2点过,然后我回家,三、四点钟肚子就饿了,呜呜呜呜呜呜呜。
嗯,天道酬勤哈,后来中国企业网找我在英才做广告,他们想做封面文章,但只出3万块钱,英才当然不干,就没做成。
采访ERP风流人物汉能张后启也是挨饿,头天跟他打电话说第2天联系,结果第2天中午11:00过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过来叫我过去,正好我们盒饭送来了,我没时间吃啊!但摄影记者不干,说反正我是要吃饭的。我就饿着肚子去了,摄影记者后来到的。采访完了以后1点钟了,又要给他拍照,结果这个时候又有一拨人来参观访问——当时,张后启汉能在业界做ERP风风火火,令人瞩目,他的风头正盛。采访时他告诉我,自从ERP以后,他可以同时管理两三家公司。
那些人参观中,我曾问他,“张总,什么时候拍照?”结果他很不高兴地说,“等一会嘛!”牛逼得不得了,结果一等等到三点才拍照。我回英才杂志四点才吃午饭,盒饭早就凉啦。
多年后,张后启汉能被联想收购,我既感到意外也不觉得意外!
我在采访名人电脑赵强的时候,一开始杂志社的意思是让我跟他们联系,我过去采访,他们给我承担来回的火车票包括食宿这些。但是名人电脑那边显然不愿意出这个费用,就说能不能够通过EMAIL采访啊?我跟副总编汇报,但我没说他们不愿意承担我过去采访费用,然后副总编说可以邮件采访。
采访提纲发过去后,他们回答后发过来,我写成稿件经主编他们编辑后发过去确认,名人电脑很认可,稿子还没刊发,一台掌上电脑(PDA)就给我寄过来了。我把PDA拿给主编陈青意思交公,她说你留着吧!后来我一直使用多年,现在都还能使用,里面有通讯录,当然不需要使用了。
后来,稿子刊发后,名人电脑找我联系在英才封面做人物报道,但之后跟杂志社价格没谈拢。
我到诺基亚中国公司联系采访他们老总,结果他们主动问我们在英才封面报道要收费多少?后来,编辑部主任赵佳跟我说,凡是以后找你联系做广告的都转给广告部门,他们做成了会给你提成。小心别人给你设套,因为你是记者,国家新闻出版部门不许记者涉及广告业务,到时候举报你。
无奈的离开
前面说过,我们采访企业家要带业务员,而企业家跟业务员没有谈成合作就可能影响我们记者发稿。我辞职前的那个月采写了5篇稿件,只刊发了三篇,其中就有一篇是被广告业务员坏掉的。他们跟人家企业没谈成合作心怀不满,就回来谗言企业家对我们不支持,杂志社玻璃心一听,不给他宣传了,撤稿,尼玛记者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就悲催了!
但是,离开英才杂志最根本的原因是难以忍受坐班制(每天八点半打卡),我曾给编辑部主任赵佳提出过两次不坐班,但是他不同意,说当初招聘的就是坐班记者,这个倒是事实。其实,我去以后,英才还是有些改变,以前他们写稿也是在办公室,后来我提出在办公室写稿很困难,以后写稿可以在家里面进行了。
但我租住的地方嘛(三四百元一小间),隔壁是个女孩,公司前台,她每天夜里1点才睡,12点过开始洗漱。我们屋里没上下水,水龙头在小院里,她整得叮叮铛铛的,她不上床我没法睡觉。
我早上六点过必须起床,从清华西门坐公交车一路转车到东四十条站走到东中街58号美惠大厦,赶8:30打卡。我觉得睡眠严重不足,非常痛苦,加上11月份天气冷了,一早起床坐车我觉得有点受不了,晚上5点半下班打卡坐公交回到住处已经7点过了,所以只好辞职。
我第1次早上迟到的时候,编辑部主任赵佳跟我说,“陶勇,你注意一下啊,不要迟到!”我说“好!”过几天我又迟到了,赵佳在提醒我不要迟到了。
然后等几天我又迟到了,这次赵佳看见我没说话,他就无可奈何地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所以,我在英才半年吧,只有一个月拿了全勤奖(没迟到)200块钱。而我就没听说其他人拿到全勤奖,呵呵。姜苏鹏每个月迟到很多次,但她说自己不作弊(不像别人找人代打卡),实事求是。不过,总编宋立新每次来了也要装模作样地打卡,示范作秀给大家看,呵呵
不过,宋立新这人还是挺不错,大美女领导架子,在她带领下,英才采编领导们都没架子,跟大家友好相处,内部气氛不错。一次,我在行政复印,正好碰到宋总也来复印,她就客气的谦让我先复印,给人感觉很温馨。多年后,我听到有人公开诋毁她时,挺为她激愤不平。
辞职的过程是这样的,那天,我正在家里面写稿件,主任赵佳跟我打电话,叫我第2天去开会,报下个月的选题,我就告诉他这个稿件完全后我就准备辞职了,他听了没说啥挂点电话。
等我把稿件写完再到杂志社的时候呢,主任赵佳、主编陈青、副总编姜苏鹏他们三人看见我装作没看见,呵呵。我知道他们心里不爽。也是,其实我跟他们三个关系都比较好,他们三个对我帮助很大。比如我开始写的稿件,他们编辑后,质量提高很大,赵佳就跟我说,陶勇,你把编辑后的稿件跟你之前的稿件对着看看,有什么区别?我看过后对我写作水平提高明显。
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走,我确实没跟他们说原因,主要我住的陋室不好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