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雪梨子2020-06-29 10:45:40

荆楚方言“恨心”

 

雪梨子

 

乡间俚语,虽登不得大雅之殿堂,却也有传大德之雅音者。吾乡楚地的“恨心”一说即如此。

 

大凡在我这个年龄段或更长的楚人都该知晓“恨心”这个说道。比如父母教训孩子“做人就要有点『恨心』”,或街坊大人们评判左邻右舍的小孩们:“这个伢,一点『恨心』都冒得,前几天被人家轻视地不得了,现在一个烟盒子一呼,又跑起去了”等。

 

看官见上面的例子,估计应猜得着这个“恨心”的意思了。与孟子说的羞耻之心大抵相似。不过,荆楚地处南蛮,比不得齐鲁文质彬彬。这“恨心”中除了“知耻而后勇”外,还有报复、报仇之意!因此,有个“恨”字。

 

荆楚一带现在称“华中”,就是地处中华之中呀!但在商朝则是地地道道的蛮夷,《诗经》中有“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即是明证。到了周朝,因楚人先祖协助周文王,后武王伐纣成功,得以封国跻身诸侯,只是地位较低,为子爵(分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还是摆脱不了被轻视的地位。于是,楚人的先祖们筚路褴褛、开启山林,通过数代人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有实力“问鼎中原”的大国,鼎盛时的楚国覆盖湖广、安徽和河南、江苏、江西、陕西、山东、巴蜀等的部分地域—据说这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

 

这漫长艰辛的过程中形成了楚人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至死不屈的精神,湖北话中至今残留的一句俚语“老子就是不服周”,指的就是不屈服于周王朝的欺压。这种精神残留至今3000年,其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元末明初大量的江西移民到湖广,但楚文化中“不服周”的精髓在荆楚大地仍薪火相承,俗语『恨心』“不服周”精神的另一表达。

 

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不那么“大度”,而是“睚眦必报”了。儿时的小人书里有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借吴兵伐楚攻破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下的故事,感受到的就是伍子胥这个人有『恨心』。其实,孔子有“以直报怨”的说法,但横向比较,我觉得楚人的这种『恨心』文化似乎更接近旧约中犹太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精神。

但楚人也好,犹太人也罢,记恨并不意味着不感恩,记仇与报恩并不矛盾,相反,我们发现往往爱记仇的人也善于感恩,至少古今的犹太人如此—犹太人将纳粹分子追至南美几十年缉拿归案、报仇雪恨,而对于上海人当年接纳犹太难民的义举则涌泉相报,至今不忘,古代的楚人也如此,比如韩信封王后回到淮阴对待漂母与顽劣“少年”的态度。我的观察:无原则地不记仇、不记恨的人,往往也不愿感恩,所谓『畏威而不怀德』鲁迅先生曾教人警惕那些“主张宽恕的人”,我理解指的就是某类不厘清历史恩仇,将过去的事捣浆糊的人,被这些人主导的族群(墙外直截了当说就是不彻底反思49年以来的历次运动尤其是不彻底清算文革)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恨心』的人,才可能赢得对手的敬畏与尊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如此。中华文化中有楚文化的基因,何幸之有? 中华民族有鲁迅先生这样的脊梁,又是何幸之有?!

 

最后讲个小故事:我一位高中同学的母亲,过去因成份不好,一家人历尽苦难,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煦才得以过上正常人家的日子,同学读大学后在外事业有成,请母亲到北京玩,遍览京都名胜,一日游经那京畿最繁华且最敏感处,同学望见那“伟人陵寝”周围里外三层的排队人群,询问母亲是否也去“看看”,其母愀然:“你们以前吃他的苦还没有吃够吧?现在还要老子去看他?”同学宛然,携母游皇宫去也。这就是典型的楚狂古风呀!

在过去的半年间,身居域外的我每天关注着楚地瘟疫蔓延,看着本可能控制的天灾一步步酿成世界性的人祸,看着故乡人民每日的受难,看着那些年轻的自愿者们顽强自救!看着那些公民记者报道、被捕,加之老父离世......每天的心情波澜起伏,难以言状。我时不时想起这个乡语『恨心』,我希望老乡们能记起、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让这种倔强的、绵延了三千年的楚先贤精神在我们这代消失。

 

至少,这根接力棒在一百一十年前还在传承着:我们的祖父辈曾在武昌首义!

 

2020.06.24於悉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不具体2020-06-29 22:47:43
扯了半天但,其实就是为了讲那个小故事。心眼儿弯成这样,不觉得扭的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