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九点整,两人穿戴整齐,背囊上肩拉扣系紧,走出家门。
这是两人进山前最后一次徒步,也是自己今年头次认真负重拉练。计划穿过附近的山野公园,再走上下坡的公路徒步。来回十六公里,作为两人进山前最后磨合。
今天预报气温不低,好在早上还凉爽。一路不担心缺水。自己背囊里装了三只一加仑水桶配重,两侧还各有一公升水瓶。出门前上称,背囊35磅,约合15公斤多一点。应该比路上只多不少。妈妈背囊配重没称过。不过,之前,妈妈每天饭后散步背着做负重训练。里面有两加仑水和其它杂什。估计嘛,也有二十几磅。
虽久未负重,初次背囊上肩并不觉得多难。脚步轻松,两人还能并肩走路说话。
话题散漫,从最近读过的书观过的剧,漫游到各自准备的走山音乐还有路上音乐的种种体验。自己呢,远不是个古典乐迷,也没特别追过某个大家、某个乐队或某个版本演绎,但自诩能明白理解且认真喜欢的,拉赫马尼诺夫一定算一个。眼前又浮现TMB上顶着瓢泼大雨听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的奇特经历(参见博客“一个人的TMB(3)-- 大雨中的钢琴曲”)。当时,正赶上瞬间大雨倾盆。没时间换上雨披雨衣,人就只能大雨中继续徒步。耳机里,正巧是拉三。苦雨疾风中,雨水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被劲风吹过,冰冷刺骨。四下茫茫雨雾背后的山峦时隐时现。激昂的音乐混着雨声风声嘈杂一片又融成一体。前后都不见啥人的荒野步道上,这种特殊的体验与感悟,自然印象极为深刻。
妈妈去年走了TMB,也遇到了山雨。聊起来,却没有自己这般落魄又震撼的体验。他们组了团,一行十几人。路上少不得彼此聊天说话。即便没得话说,也会关注前后彼此队友与向导,随时准备接应某人的发现感慨或话题。不会像自己一人走山,把音乐当作麻醉剂。
两人又闲扯到最近的Van 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韩国一位十八岁男孩演奏的拉三,当场硬生生把女指挥弹得泪流满面。曲子内在的优美之外,在这个年龄有这般诠释功力,让人瞠目。这首奖自然非他莫属。
这话题,倒引起两人一阵好聊。呵呵,音乐的奇妙在于,虽说作曲家设计出了作品,可表演者对作品依然可以做二次诠释 —— 技巧的感情的等等。。。这拉三,历史上是有名的难。难到了无数钢琴大师都轻易不敢触碰。俄国有位最优秀钢琴大师就明确说自己这辈子不会碰拉三,因为自己永远也把握不好整个作品复杂的感情变化。于是,1909年问世的拉三,前二十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30s著名钢琴大师Vlad Horowitz出来用自己的诠释让作品放了异彩,才让世人知晓。后来的电影Shine,更给拉三做了最佳普及。故事主角那位澳大利亚钢琴神童为了弹好拉三走火入魔,进了精神病院。后来才在关爱下慢慢恢复重新走上舞台演奏拉三。这个传奇,被同来自澳大利亚的老戏骨Geoffrey Rush精湛表演诠释,带给他小金人,也让作为电影主题音乐的拉三的魔力更加家喻户晓。
两人同感慨,真的不明白这位十八岁韩国少年何以有如此老成的道行,可以参透这般复杂作品和作品之后的人性。这,和勤学苦练好像不全沾边。
说到心痒,两人各自回归自己的走山音乐。直接调出Spotify的拉三版本,正是vladimir holowitz的经典。音乐依然抑扬顿挫,荡气回肠。
一曲40分钟之后,发现自己早已落在妈妈身后好远。自持自己多背了十余磅,觉得慢得理直气壮,不以为意。日头渐高天气渐热,树荫却渐少。又是一路上坡下坡。之前的从容不在,肩膀酸痛两腿乏力。汗也打湿了整片衣服。好在有音乐,可以让人发呆出神儿忘却眼前各种辛苦。
一路被妈妈拖带着,上下跋涉。勉强没被丢得更远。返家时已下午一点半。屋外已满满午后的燥热!今天一路往返20公里,爬升三百米。算相当不错!
进屋,偶然拎起妈妈背囊,大惊!感觉与自己的相差无几。上称,竟然也有32磅!颇有些气馁与自责。哎,一直以为自己不用训练也能保持的状态,和认真训练的同学其实根本不能相比!
下午,仓促补两幅路上速写。妈妈一旁打趣,这分明是还没走得够累,心知这是变相的批评,画都不够好!又画了一张勃朗峰水彩。画完感慨,大自然如果是优秀作曲家,俺就是个蹩脚的琴师。唯一理直气壮的,就是从没受过任何训练的纯天然技法。哎!
附录:这里有Van Caliburn决赛视频。跳到两小时处开始。能看到中间乐队女指挥Marin Alsop的确泪流满面。另外,这段有解说的场面感更强些 ,分享给拉三同好!
妈妈走山拉练
勃朗峰水彩!大自然是作曲家的话,俺就是个蹩脚的演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