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奶奶对朱家弟妹们的资助和善举二,三事
父亲一家住在黔灵东路的时候正值中国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贵州在抗战中遭受过日军的数次轰炸,而由于贵州位置偏僻且群山阻隔,日寇的铁蹄没来得及踏上这片土地的大部分地区,只在1944年底短暂占领过黔南的几个县。在抗战8年的大多数时间里,身处大后方的贵阳城里除了多了很多从外省,特别是从江南一带逃难而来的民众和从前线撤离下来的国军,一般贵阳百姓的生活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广东街的布匹生意仍然十分兴旺。
爷爷奶奶的生意做好了,但奶奶没有忘记朱家的弟妹们,总牵挂着他们。从大家庭搬出来以后五叔公没找到稳定的事做,可能有时给人做店员一类。那时他也成了亲,奶奶看他生活无着就跟爷爷商量说"老五现在没活路做,我们是不是帮衬他一下,让他也开个店", 爷爷反对说"老五那个人你不了解,他哪能开得起来,白费钱""这不是自家兄弟么? 我们都赚那么多了,该帮帮老五了" 爷爷看拦不住她也就算了。奶奶在家里的柜子里保存着很多现金和黄金,她自己平时从这里面拿出钱来作日常用度和应酬,爷爷有时也会从里面拿。她凑出一笔钱给了五叔公作本钱,让他也在广东街开了一个布匹店。因是批零兼营,这是颇大的一笔钱。当时能在广东街开店是一件很不容易也很有派头的事情,对于生活在偏远闭塞山城的贵阳人,就仿佛像在大上海的南京路上开洋布店绸缎庄一样风光。但五叔公不争气,不好好经营,亏了很多钱,开了一年多就关掉了。爷爷责怪奶奶"看你,认错人了吧"但奶奶并不后悔。关店后五叔公在三民东路口上开了一个木炭铺。那时贵阳冬天都要烧炭,贵阳人用的木炭都是用特殊工艺烧成的杠碳,分为杂木烧的和青杠木烧的。杂木烧的不好,青杠木烧的则更经久耐烧,发热量大并且无烟。木炭是必需的生活物资,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自从五叔公开木炭铺后,每次父亲见到他,他的脸上就都花花黑黑的。他有几个儿子,大儿子比父亲小4,5岁,后来读贵州大学。
七叔公从大家庭搬出来后也没事做,平时游手好闲,奶奶也不顾爷爷的反对给了他一大笔钱开布店,但他习性不改,开了一年多就倾家荡产了。爷爷又责怪奶奶"老五你拿钱给他就算了,老七这么不成器,一看就是扶不上墙的稀泥,你这不是把钱扔水里吗?" 奶奶却始终觉得帮他们都应该。该帮的帮了,问心无愧就行了。生意开垮后七叔公一无所有,爷爷奶奶在大南门万家巷有一处几重院落的大宅,是一个彝族女土司当给他们的,他们租出去住了几十家人,奶奶拿出了其中一间给七叔公一家3口住。七叔公后来还有一些"精彩"故事,此是后话。
帮助两个弟弟爷爷都不愿意,他俩自己也不争气,但爷爷却很愿意帮助妹妹六姑太。六姑太婚后嫁到威宁,丈夫夏岁白是威宁邮电局长。他以前结过婚,前任太太生下了一个女儿不久后就去世了,六姑太嫁给他按以前的说法叫做填房。婚后她生下了4个孩子。威宁是个偏僻之地,邮电局长待遇不高,1942年六姑太的丈夫辞去职务,带着一家人到贵阳来。爷爷奶奶给他们一家在和平路虎门巷买了一处带院子的宽敞的公馆,并每月包生活费养着一家7口。奶奶平日里经常去六姑太家,看到六姑太非亲生的大女儿总是在做洗衣服等家务,就劝六姑太"你别老让她做家务,还是让她读点书"。六姑太的这个继女后来在新华书店工作,到晚年还记着奶奶这句话,颇感激奶奶在她小时候为在家处境不佳的她说话。
如果说对五叔公和七叔公的资助是因为奶奶受到宗法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觉得他们都是朱家人,帮助朱家男人有一个可以安身立命,支撑门庭又很体面的正业义不容辞,那么对已经嫁出去的六姑太一家的资助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柔性温暖的亲情,蕴含着夫妻情意,也是奶奶一生为人慷慨和宽厚的一处体现。
奶奶对朱家人好,平素对周围的人也很宽仁,从来不对佣人发脾气,家里吃饭大家都吃一样的,但分两桌,佣人那桌的菜有时油放得多些。她对贫病老弱之人充满悲悯之心,从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给父亲讲穷人生活如何苦,应该帮助他们。那时没有自来水,家里用水要靠人从井里担来,她总是给担水的人比市场价更多的钱。父亲还清楚地记得奶奶在抗战时期就开始做的几件善事,包括 —
-捐款: 贵阳在民国时期有个慈善机构叫做华洋义拯会,奶奶常给它捐钱;
-捐"济腊米": 每逢冬季,很多人饥寒交迫,熬不出腊月,那时凭一张带印的写着"济腊米"的纸可以换一升米,奶奶就去买很厚的一叠这种纸来拿去给周围她认为需要的人,或者街上看到的贫苦之人;
-买金鸡纳霜给人治病: 旧时卫生条件差,蚊虫肆虐,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的疟疾在贵阳是一种常见病,昂贵并且很难买到的金鸡纳霜或又叫做奎宁丸是特效药,此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奶奶就通过一些渠道买来很大的两盒金鸡纳霜,每盒约有2000粒,按需要量送给发疟疾的人;
-自制藿香正气水送人: 奶奶得到了藿香正气水的方子,买来药材照方子泡在酒里,用一个大玻璃瓶装着,药材的有效成分被酒析出后就成了治病的药水,这种药用来治夏天中暑造成的腹泻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她常送给周围患病的人。
奶奶的宽厚为人和对弱势之人的同情贯穿了她的一生,无论她的经济条件和处境好坏,她都会尽其所能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包容和帮助比她的境况更糟的人,分享她的所有而为别人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