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海外爱国行动后的思考
雪梨子
和今天澳洲的小红粉们一样,我也曾有过海外的“爱国经历”。
我大约是九十年代中才第一次到国外。那时哪有像现在,全球各地都布满“中国元素”,从纽约时代广场到俄罗斯的世界杯赛场。那个时候,在异国他乡,如果不去当地的唐人街,见个汉字都很困难。记得有次在巴黎地铁站内看到台湾宏基(或是大同公司)的广告,记不清,反正是有汉字的,心里那个激动呀! 是“他乡遇故知”的感受。
到两千年初移民澳洲,中国元素稍微多了些,但还是欧美日韩的产品占主导,购买家电时,在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竟然发现有一款海尔的洗衣机被摆放在某个角落,冷冷清清,我以为它孤标傲世,暗自狂喜。就毫不犹豫选择了这款洗衣机,导购特意告诉我,海尔洗衣机刚落地澳洲,目前的服务系统尚不完备……你们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看到中国的品牌能在澳洲的大商场销售,我的自豪之情无疑是盖世冲天的,我不仅没理会那位导购的“善意”提醒,反而内心讨厌他对中国产品有“歧视心理”。
……
头一年,与其他的家电一样,都是平稳运行。大约是一年半后,洗衣机的出现故障,不能甩干等,查询维修服务电话,无人接听。彼时国内正开始“胡温新政”,我酝酿回国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洗衣机的修理一事就没认真(比如用其他各种方式追踪寻找海尔澳洲的服务处等,如认真估计可寻到最终解决),而自己又很快联系上国内工作,就匆匆变家具电器回国了。印象中,这台海尔洗衣机是给那些买“Garage sale”(因搬家等原因而将不要的家电家具及各种物品超低价出售,因大部分是在自家的车库兜售,故称英文为“车库销售”)的人(在澳洲家具电器不能乱扔,有时需要花钱请人来收)。有没倒贴,记不清了。
美国曼哈顿某商场的售货员介绍海尔洗衣机
这,大概是我的第一次海外爱国行动,虽不圆满,亦不后悔。
对自己家乡、故国的爱是每个人天生的情感,不需要任何政府和组织来宣传与动员,但可能也该有个度。
已故的经济学家千家驹先生曾在北大毕业的论文题目是研究“抵制日货”,他统计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日贸易,发现每次抵制日货运动那年后的几年,日本出口到中国的货物都呈现翻倍的增长,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所谓“报复性增长”。为什么?还是因当时国人无法生产出替代日本货的产品,抵制是因政治原因,次年没有政治运动,而民间又短缺“价廉物美”的东洋货,于是对日货的进口就产生了翻倍增长。据说他的论文受到时任文学院长的胡适先生的赏识,在明知他有“共党”嫌疑的情况下仍帮他找工作……
1936年,千家驹、杨梨音结婚照--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这个度是多少?我也一直困惑。比如在国内,外企工作显然不如在民族企业工作有自豪感,但外企除了制度优势外,工资高是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我曾向台湾和韩国的朋友请教这个度的问题—他们有许多国际级的本地企业,他们说,当民族企业的薪金达到外企的75%后,就可以考虑,如果达到外企的90%,那他们都毫不犹豫地优先去应聘台积电、三星等民族企业了……于是我能否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消费者都是爱国的,如果本国的产品性价比能够到达欧美日的75%就可以购买国货,如果达到欧美日产品的90%的水准,那就毫不犹豫地购买国货了!
所以,现在应该是民族企业努力的时候。你们的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要尽快达到欧美日韩的75%、90%甚至超越。在此之前,打着任何爱国旗号的市场推销,都属于无能、欺骗和耍流氓!
雪梨子2018.06.20-07.23
2020.07.02重订墙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