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雪梨子2020-07-31 20:07:52

又想起了“每况愈下”

 

这两天看到墙外网上四处流转读的视频,颇有感慨。(大约是习近平总书记将赡养父母的“赡养”读成了“瞻仰”;或者是将“精湛”读成“精甚”;还是“通商宽衣”......记不清,反正是读白字了。--此处删63字)。

 

国家首领千辛万苦为人民服务,日理万机,偶尔错用些典故、读白一两个字,古往今来都有,何必认真呢?

 

以前读鲁迅的集子时,看他嘲笑章士钊将庄子的“每下愈况”说成是“每况愈下”,就觉得他不够宽厚,笔锋太毒。人家章士钊办杂志抨击满清封建,是民族伟业;误用典故,是小节。何必逮着他的“小辫子”不放呢?再说,“每况愈下”自宋代就开始错用,以至于误打误撞成为有别于庄子愿意的新成语。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一人读错,众人跟从,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看过金庸武打小说的人都知道,韦小宝同学就是见生字读一半,据说成功率高于50%。汉字差不多有十万,常用字也三千多,如果有韦小宝这等机灵,读对的字就近两千了,这是一种智慧!再说,谁人不读错字,何人不用错典呢?

 

“是可忍熟不可忍”,今人大都以为是“这个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呢”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事实上,这话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杨伯峻先生的理解,这里的字,不是指他人的忍耐,而是指权臣季氏连这种僭越天子礼仪的事情都忍心做出来,那还有什么坏事(比如谋反)他不敢、不忍心做出来呢?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学者公认为疑问最少的论语解释。他对此句的解释应是正解吧。但遗憾的是往往正不压邪。当下的百度百科、百度问答对此的解释全都是错误的。至于有些人顺此意戏改为“叔可忍婶不可忍”就不奇怪了。

 

上面是名人、常人所犯的错,其实领袖也偶尔犯错。

 

比如大家公认抗日劳苦功高的领袖蒋委员长就曾将黄埔军校的埔(bu),读成黄埔(pu)。本来,这个埔字是岭南方言,指河边的沙洲,读bu,但外省人蒋介石不知道呀,脱口读成pu,曰“黄埔pu军校”,大部分师生不知,跟着读;而极少数的粤人将领见校长读“黄埔军校”,不好意思指正?于是“积非成是”,黄埔(bu)军校就读成了黄埔(pu)军校,以至后来的新华字典编撰时,明知到地名的读音应顺从当地人的发音习惯,但考虑到黄埔军校已是世界闻名,乃中国现代史中的常用、固定的读法。于是就将此字标注为多音字,广东其他有埔字的地名时读bu, 而读“黄埔军校”时应读作pu。

 

照片中分别为廖仲恺蒋中正孙中山和宋庆龄,三个广东人一个早逝一个被暗杀另一失势。让黄埔军校读成了外省人的发音。

 

从传播学的角度,错误的东西一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会牢不可破。当年纳粹德国就如此。

 

只有经常性的“积非成是”,最后方能“指鹿为马”

 

 

2019.04.30有感戏作

 

【后记】此文本被墙内删除,因鄙人一时兴起而做,未留底稿。不想到在自由微信等旨在恢复删帖的网上搜寻到,谢谢了。复制、将当初自我脱敏的字恢复,再发存档。

 

2020.08.01於悉尼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